倴城

倴城

倴城是河北省唐山市所屬的一座古鎮,灤南縣人民政府駐地,灤南縣經濟文化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倴城
  • 外文名稱:bencheng
  • 地理位置:河北省唐山市所屬的一座古鎮
  • 文獻:《永平府志》
由來,南羅城,

由來

“倴”字,源於元代大將“倴盞”,在現代漢語裡只有一個用途,即用於稱呼灤南縣人民政府駐地倴城。倴城,是歷史上冀東四大名鎮(四大名鎮,慣稱“開稻倴榛”,指“開平”“稻地”“倴城”“榛子鎮”四鎮)之一,因歷史悠久,經濟繁榮,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地理位置重要而久負盛名。
關於這座歷史古城,清光緒年間重修的《永平府志》、《灤州志》均有如下記載:“倴城,在州(灤州,今灤縣)南六十里,元將那顏倴盞屯糧處,今鎮北遺址尚存。”《灤州志》閭芬溝考中還這樣記載:“倴城為棲糧之所,渠帥那顏倴盞領之……城久圮,遺址尚存。城名倴者,以此為據。”1980年,灤南縣人民銀行基建時,在中大街與文化路交叉口西側清理出一通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七月為保護古城遺址而立的“共遵明禁”石碑,其碑文稱:“倴城,無城也。而以城名,且命名皆有所取。考倴之義,別無所據,憶昔有那顏倴盞者,元將也,豈此地之得名歟,抑得之傳聞……”從上述記載來看,倴城是因元將倴盞曾在此地屯糧集草而得名。
經考證,“那顏”,是蒙古語,漢語譯為“官人”,是蒙古貴族官員的稱謂。“倴盞”,是元初有名的大將塔察兒,《元史》卷一一九有傳,《金史》、《元史》均散見其人。生年不詳,卒於1238年,蒙古許兀慎氏,博爾忽(成吉思汗母親月倫氏的養子,當時號稱四傑之一)的侄孫。自幼充成吉思汗宿衛,任火兒赤。占領金中都(今北京)後,任燕南大斷事官。從元太宗攻金,下河東各州,破潼關,取陝州、洛陽等地,從圍河中府。四年(1232 年)圍金汴京。又總帥各軍圍金哀宗於蔡州(今河南汝南)。次年,滅金。留軍鎮守撫中原。八年,破宋光、息州。同年,受賜五戶絲戶於平陽,又得息州軍民三千戶。後駐兵河東,分置營幕於聞喜縣東鎮南山下。十年攻壽州(今安徽鳳台),死於軍中。
倴盞為什麼要在倴城屯糧集草呢?這個問題要從倴城的地理位置談起。古代,受交通工具的限制,陸路交通十分落後,要解決大批物資的運輸問題,必然要大力發展水上運輸。倴城地處灤河下游,渤海岸邊,地理位置優越,水上交通比較發達。據史籍記載: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盧龍置馬城縣,以通水運。灤南縣境內最早的馬城縣,就是為了加強水上運輸管理而設定的,可見當時的水運是多么重要。
我國自古是北方糧食不足,要從南方調撥。唐代,就有一條南糧北調由海上轉道灤河,然後疏散各地的運輸路線。宋、金時代,兩國之間連年戰爭,對峙局面十分嚴峻,南糧北調已不現實。金朝統治者為了解決軍民的吃糧問題,必須從自己的大後方塞外各地運糧到京城,仍以灤河為運道,並將倴城做為棲糧之地。然而,灤河不與倴城相通,就人工開挖了一條運河閭芬溝,匯通灤河、溯河,與倴城北面的通津河相連。《灤州志·閭芬溝考》中應有這樣的記載:“此溝舊不通灤。緣金據河北,河以南皆宋地,河北漕糧不足供軍食,乃因糧塞外,自板城撒河一帶,汛舟灤河,輸歸金京,而以倴城為棲糧之所,渠帥那顏倴盞領之。然灤河過偏涼汀即逶迤東南入海,不與倴城相通,遂疏決閭芬溝為運道,引灤水匯青、溯兩河達倴城……此則閭芬溝乃金之運河。”上述記載,就把倴盞要在倴城屯糧的道理講得一清二楚了。俗話說,兩國交兵,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倴盞總帥大軍滅金攻宋,需要大量糧草,鑒於當時的交通狀況和地理位置,倴城是非常理想的棲糧之地。
談到倴城,自然要聯繫到古城。在今倴城鎮北,通津河(亦稱漩河,今稱北河)南岸,巍然屹立著一座土城,高4.5~6.5米,城牆底寬20.6~25.8米,頂寬10~12.6米,南北長352.5米,東西寬368米,全城占地129720平方米。城牆用黃土夯成,內外無磚石,實體堅固,雖經千百年風雨剝蝕,依然如故,成為倴城的一道堅固的保護屏障。關於這座古城與倴城的關係,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南羅城,北古城,當中夾著個破倴城(如今破城變新城)”。對於古城,“共遵明禁”碑文這樣記載:“此處居民先世皆聚族古城內,北有通津河,南有海城塢,設重兵防守,蓋一時重鎮也。厥後,民居漸南,距古城半里許,即今所謂倴城者,夫其名為城也,其沿古城舊址而名之歟,抑古城之即為倴城,因遷其名於民居之所,而舊城特別以古名之歟。”由此可知,古城原來就是倴城。居民原來都在古城內居住,由於人口繁衍,地方狹窄,就逐漸向南遷移到今倴城所在地,倴城的名字也帶到了新居住地,原城便稱“古城”了。
倴城雖得名於元代,但它的形成要早的多。從近幾年的考古發現來看,古城內的地下遺存,多為秦漢以前的遺物。原來,在古城內,漢磚漢瓦殘片遍地可見。1978年,在古城內北側,發現戰國時期燕國刀幣數十枚。古城東北角,還發現很多漢代繩紋陶片和銅鏃等。古城周圍發現多處漢代古墓和遺址,如東距古城2公里有新立莊漢代古墓群;古城西千米內有灤南師範、石油庫、糧食局3處漢墓;南距古城500米有西南街漢代古墓和陶井圈遺址。在這些古墓葬遺址中,出土陶雞、狗、豬、灶、瓮、撲滿和漢半兩、五銖錢等。

南羅城

關於南羅城,雖沒有文字可證,但其遺址確有很多商代以前的遺物,如夾砂紅陶瓮片、陶鬲足、繩紋陶罐及漢磚漢瓦等。這些都說明,早在秦漢時期以前,倴城已形成聚落。
從更大一點的範圍來看,西南距倴城3公里,有西張士坎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有鬲、陶缽、陶罐、石斧、野牛骨等;南距倴城12公里,有莊店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有石刀、石斧、石鐮、骨刀、骨針等;北距倴城9公里,有小賈莊商代遺址,出土文物有商代陶尊、繩紋陶罐、三附耳陶罐、曲紋陶罐、陶鬲殘片等。從這些文化遺址推斷早在新石器時代,倴城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活、繁衍,創造人類文明史。然而,此時的地名已無從查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