倮德村(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易武鄉倮德村)

倮德村(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易武鄉倮德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倮德村隸屬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易武鄉,地處易武鄉北邊,距易武鄉政府所在地61公里,距縣城172公里,交通較為方便。東鄰寮國,南鄰曼乃村委會,西鄰象明鄉,北鄰江城縣。轄倮德、楊家寨、整陽河、新山等14 個自然村。現有農戶328戶,有鄉村人口1536人,其中農業人口 1536人,勞動力53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32人。

全村國土面積15.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 3,055.9畝,人均耕地2畝,林地2,915畝。海拔956米,年平均氣溫17.50℃,年降水量1,8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茶葉、橡膠 等農作物。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9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6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畜牧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倮德村
  • 外文名:Luo village
  • 地點:雲南省西雙版納州
  • 類別:村莊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文化教育,村務公開,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055.90畝(其中:田1,254.90 畝,地1,801畝),人均耕地1.99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2,91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6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1畝,主要種植砂仁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856畝;草地2,000畝;荒山荒地14,5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199戶通自來水,有 12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通39.33%)。有188戶通電,有13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6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57.32%、37.5%和 73.2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3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8戶(分別占總數的46.08%和27.29%)。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易武鄉倮德村
該村到鄉道路為沙石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4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3輛,機車9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54.9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971.9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3畝。
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1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0戶。全村有1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29戶居住於磚木結構住房,還有1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09.4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13.28萬元,占總收入的52.09%;畜牧業收入109.81萬元,占總收入的26.8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460頭,肉牛820頭,肉羊16頭);漁業收入7.73萬元,占總收入的1.88%;林業收入26.52萬元,占總收入的 6.47%;第二、三產業收入31.41萬元,占總收入的7.67%;工資性收入35.15萬元,占總收入的8.58%。農民人均純收入1,11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1.7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9人(占勞動力的7.40%),在省內務工49人,到省外務工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畜牧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33.9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7.1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產業;未成立專業合作組織。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59戶,共鄉村人口1618人,其中男性845人,女性773人。其中農業人口1618人,勞動力662人。該村以哈尼族、瑤族為主(是漢哈尼族、瑤族混居地),其中哈尼族598人,瑤族 383人,漢族229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67人,參合率 102.8%;享受低保 41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61公里。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2個,下設 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4人,少數民族黨員 19人,其中男黨員22人、女黨員2人。
村委會由支書、副支書、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4 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8人。

人文地理

倮德村委會是哈尼族、瑤族、漢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地處易武鄉北邊,東鄰寮國,南鄰曼乃村委會 ,西鄰象明鄉,北鄰江城縣。轄倮德、楊家寨、整陽河、新山等14個村民小組。
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為輔。每年農曆三月三,是瑤族一大節日,染紅綠飯,獻耕牛,祭祖先,以求來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4所,校舍建築面積 1,540平方米,擁有教師14人,距離鄉中學31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85人,其中小學生221人,中學生64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7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012.1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 5,77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2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 村務、財務、籌資籌勞。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缺少支柱產業,經濟模式單一,基礎設施嚴重滯後,農田水利化程度低,交通晴通雨阻,有14個村民小組已經通電,民眾居住環境差,無文化活動場所,無集體經濟收入。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興修農田水利,提高水利化程度,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民眾居住條件,發展新型能源工程,加大科技培訓力度,重點扶持茶葉產業,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