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奴國

最早稱倭奴,後來稱呼為倭寇,中國古代對日本的稱呼,也是日本最初的國名,倭寇指明朝時期騷擾中國沿海地區的海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倭奴國
  • 最早稱:倭奴
  • 後來稱呼:倭寇
  • 性質:中國古代對日本的稱呼
簡介,歷史詳情,

簡介

公元前後,倭人分為百餘國,來漢朝貢
“漢倭奴國印”金印“漢倭奴國印”金印
漢光武帝賜倭奴國王印綬 “漢倭奴國王”金印。
日本的由來在漢朝時期,一個來自東方海域的島國因為久慕大漢文明與繁華,便不遠萬里涉海越山來朝漢朝,漢光武帝賜倭奴國
“漢倭奴國王”之印,至今這塊印章仍然陳列在倭奴國的福岡市
107年,倭國帥升等獻生口於漢安帝。
184年前後,倭奴國大亂,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以“事鬼道,能惑眾”立,尊卑有差,收租稅。
239年,卑彌呼遣使朝魏。魏賜號親魏倭王。
最早對日本有確切記載的歷史著作是東漢史學家班固寫的《漢書》。該書《地理志·燕地》稱日本列島為“倭”,當時日本列島的人接受了這一稱呼。
公元6世紀,倭國開始大力吸收中國的先進技術、文化,從而使其政治,經濟迅速發展,國力漸強。倭國國王逐對“倭”的稱號感到不滿,並自認為居於國之東,乃日出之處,便逐漸用“日”字代國名。據《隋書·倭國傳》記載:公元607前倭國派遣小野妹子使隋,國書上寫著:“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由過去自稱倭王改為稱“日出處天子”。
日本福岡市出土的“漢倭奴國王”金印
金印的形狀
金印是邊長23mm的純金(23金)方形印,高22mm,底座厚約9mm,重108.7g。印面以陰文刻,漢─委奴─國王三行五字。鈕是蛇盤成團狀的蛇鈕,全身以魚子文(顆粒狀凸紋)呈現鱗,蛇身刻線,頭部刻有二眼。
古代日本海寇。日本古稱倭奴國,故中國古代史籍將這些日本海寇以及後來與之勾結的內陸奸民,通稱為倭寇。自元末至明萬曆年間,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敗將殘兵)、海盜商人和破產農民,不斷侵擾中國、朝鮮沿海地區,前後歷時達三百年之久。
公元2世紀末至3世紀初出現了邪馬台國。邪馬台國統轄約 30個部落,成為部落聯盟的盟主,已有統治機構和貧富、階級差別,是日本奴隸制社會初期粗具規模的國家。該國女王卑彌呼在 239年曾遣使到中國洛陽,魏明帝封她為“親魏倭王”,授與金印紫綬。其後繼女王□與(台與)亦曾遣使向西晉王朝朝貢。

歷史詳情

《漢書·地理志》“樂浪海中有矮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
《後漢書·東夷列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東漢初年,日本國王遣使入漢都洛陽進貢,願為漢臣藩。求漢皇賜名,漢以其人矮,遂賜“倭國”。其王又求漢皇賜封,光武帝又賜其為“倭奴王”。當時,日本想借著臣屬於漢王朝樹立自己權位和王位。因此舉國大喜。並受賜“漢倭奴國王印”(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區博多灣志賀島,出土一枚刻有“漢倭奴國王”五個字的金印。金印為純金鑄成,印體方形,長寬各2.3厘米,高二厘米,蛇紐,陰刻篆體字)。
三國曹魏時期,古倭奴國曾在九年時間內五次向洛陽的中原王朝進貢,並首次掀開了中日兩國互派使者的新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