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勃朗畫鞭笞

倫勃朗畫鞭笞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第4期上,曾有這樣一段話:"如果用倫勃朗的強烈色彩把革命派的領導人--無論是革命前秘密組織里的或報刊上的,或是革命時期中的正式領導人--終於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那就太理想了。在現有的一切繪畫中,始終沒有把這些人物真實地描繪出來,而只是把他們畫成一種官場人物,腳穿厚底靴,頭上繞著靈光圈。在這些形象被誇張了的拉斐爾式的畫像中,一切繪畫的真實性都消失了。" 這一幅宗教畫《鞭笞》,也許有助於我們理解作為倫勃朗的藝術的鑑賞者馬克思與恩格斯當時的願望。倫勃朗雖沒有直接去畫革命者,但在宗教故事裡,畫家沒有杜撰生活,恰恰從那些受苦難的宗教人物身上,曲折反映了畫家對尼德蘭人民為自由和信念而作出犧牲的形象的同情心。

基本介紹

簡介,來源,

簡介

1653年,倫勃朗的經濟崩潰了,14年前購買住宅的借款加上利息總計七千荷蘭盾,債主們逼他支付。他竭盡所能,也湊不到足夠的償款。這時,義大利人安東尼奧·魯福向他定貨繪製的一幅《注視荷馬雕像的亞里士多德》,使他的名聲流傳到義大利;不數年,新的訂件又來了。《鞭笞》也是其中之一。題材是耶穌被捕後遭鞭笞的事。畫家拖了幾年,最後完成此稿。這一被許多畫家重複過的傳統題材,在倫勃朗的思想中形成了與現實生活難以區分的景象:尼德蘭的革命者在遭受吊打鞭刑。不管畫家是否有意影射,畫面的真實並沒有絲毫神化。這就是這幅《鞭笞》所能給予觀眾的認識生活的價值所在。

來源

那時候,畫家常常抱著同情心去描繪窮人、流浪者、農民,這一類形象在他的銅版畫上是屢見不鮮的。聖經說耶穌被捕後被關在公會堂里,看守人打他,又蒙住他的眼睛,叫他猜是誰在打他,以此來挖苦和侮辱這個會顯奇蹟的"救世主"。耶穌被判死刑後,兵丁、文士、法利賽們在執行前也不斷鞭打他。法利賽人還用荊棘作了一頂冠冕,把它戴在耶穌頭上,諷剌說這個猶太王是戴荊棘的王。魯本斯畫過一張強調耶穌被鞭打後背的油畫,倫勃朗在這裡變成耶穌在行刑室里遭吊打的情景。這樣,藝術的真實更切近現實些。左邊一個兵丁準備拉繩索,要把囚犯吊起來,右邊一個兇手在解他的腳鐐。由於色彩深暗,顯得十分恐怖,只有一束來自天窗的光線,投射在耶穌身上和一邊牆上。強烈的深褐色把受虐待者的形體表現得很瘦削,他與行刑者構成了強烈的對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