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立一門新學科

倡立一門新學科

《倡立一門新學科》是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施愛東。

基本介紹

  • 書名:倡立一門新學科
  • 作者:施愛東
  • ISBN:9787500494072
  • 定價:48.00元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倡立一門新學科:中國現代民俗學的鼓吹經營與中落》以中國現代民俗學發生、發展、中落的早期歷史為中心,著重討論中國現代民俗學的學科倡立與學術轉型,及其派生的宣傳策略、學術論爭,以及人事糾紛。早期民俗學者在極其艱苦的物質和人事條件下,為理想而奔波,憑熱情而工作,為經費而鬥爭,但最終還是因學術論爭、人事矛盾而分道揚鑣。中國現代民俗學的學科侶建、學術轉型、以及中道沒落,涉及胡適、魯迅、周作人、顧頡剛、傅斯年、鐘敬文、容肇祖、董作賓、劉半農、辛樹幟、史祿國、江紹原、楊成志等中國現代學術史上一大批著名學者,他們的個性風格與學術分歧在特定學術制度下的不同表演,典型地折射了中國現代學術的行業生態,使之成為中國現代學術發展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突出個案。

圖書目錄

導讀 學科史的邊界與材料
第一節 學科史的邊界
第二節 材料的選擇與使用
總綱 從“歌謠研究”到“民俗學”:倡立一門新學科
第一節 前奏:韋大列《北京的歌謠》
第二節 序幕: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與風俗調查會
第三節 吹鼓乎:周作人和常惠
第四節 主角上場:顧頡剛踏人“歌謠店”
第五節 過渡:原《歌謠》同人在福州和廈門的活動
第六節 邊鼓:早期的民俗類課程建設
第七節 正戲開場: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的成立
第八節 廣告:民俗學會的媒體宣傳
第九節 幕後:民俗學會的章程與會務
第十節 餘音:民俗學會影響下的地方民俗學團體的興起
第一章 民俗學的想像與規劃
第一節 從《論民間文學》到《民俗學的問題》:以西學為標準
第二節 期待他山之石
第三節 民俗學的對象和範圍
第四節 民俗學與歷史學、方言學的關係
第五節 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的工作規劃
第二章 作為學科標誌的同人出版物
第一節 《民間文藝》:上承《歌謠》下啟《民俗》
第二節 《民俗》周刊:夾縫中求生存
第三節 民俗學會叢書:民俗學的典籍生產
第四市 ?俗學會遭遇的出版審查制度
第五節 鐘敬文成了出版審查制度的犧牲品
第六節 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的出版經費
第七節 《民俗》季刊:抗日戰爭時期的艱難掙扎
第三章 民俗學專門人才的培訓
第一節 中山大學民俗學傳習班的經過
第二節 並不完美的結局
第四章 中國最早的西南民族調查
第一節 20世紀初外國學者在中國的民族調查活動
第二節 史祿國早期的調查活動和調查方式
第三節 嚮往西南民族調查的中國學者
第四節 辛樹幟及其領導的瑤山風俗調查
第五節 史祿國及其西南民族調查小組
第六節 楊成志千里走單騎
第七節 中山大學研究院時期的民族調查活動
第五章 顧頡剛:民俗學會的核心與靈魂
第一節 從廈門大學到中山大學
第二節 顧頡剛在中山大學的苦惱
第三節 學術思想及其背景
第四節 顧頡剛的民俗學策略
第五節 顧氏研究法的傳播
第六章 各向同性:傅斯年、顧頡剛與民俗學
第一節 傅斯年的學術主張
第二節 傅斯年與顧頡剛的性格差異
第七章 民俗學運動的中堅力量
第八章 民俗學運動的制約力量
第九章 早期民俗學者對研究方法的探索
第十章 學科範式的人類學轉型
餘論 中國現代民俗學的生成背景與當下困境
附錄一 中山大學民俗博物館的遭遇
附錄二 與民俗學會相關的行政沿革與人事變動
附錄三 鐘敬文<中山大學民俗學會活動的經過和成就)演講提綱
附錄四 鐘敬文演講不完全稿(未刊稿)
附錄五 鐘敬文先生病中論學
後記一
後記二

作者簡介

施愛東,1968年生,理學學士,文學碩士、博士,先後任職於中山大學中文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後工作站,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故事學、通俗小說研究、民俗學學術史。代表性論文主要有《疊加單元:史詩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機制》、《故事的無序生長及其最優策略》、《民間故事的記憶與重構》、《孟姜女故事的穩定性與自由度》《英雄殺嫂》、《學術行業生態志》等。施愛東,1968年生,理學學士,文學碩士、博士,先後任職於中山大學中文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後工作站,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故事學、通俗小說研究、民俗學學術史。代表性論文主要有《疊加單元:史詩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機制》、《故事的無序生長及其最優策略》、《民間故事的記憶與重構》、《孟姜女故事的穩定性與自由度》《英雄殺嫂》、《學術行業生態志》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