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與轉型:中日產業政策比較研究》是2016年1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金希、[日]松野豐、孫蕊。
基本介紹
- 書名:借鑑與轉型:中日產業政策比較研究
- 作者:吳金希
[日]松野豐
孫蕊 - ISBN:9787302426226
- 定價:65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本書由中日兩國專家和研究團隊合作完成,歷時3年,旨在通過比較中日兩國產業政策的演變過程和主要特徵,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本書中的日方稿件主要由清華大學·野村綜研中國研究中心理事松野豐先生撰寫,文中論述了日本20世紀50~80年代企禁棄產業政策的主要特徵、經驗及啟示;中方稿件由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共同完成,論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產業政策的特點及發展趨勢;通過中日比較研究,本書提出了若干對中國產業發展和政策制定有益的建議。
本書適合作為產業政策、技術創新和科技管理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用書,也可供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管理者研究和決策參考。
第一章日本20世紀60~80年代的產業政策1
一、 何為產業政策1
二、 日本產業政策保證了產業結構成功轉型3
三、 應對環境問題9
四、 日本20世紀60~80年代產業
政策的特徵9
五、 日本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產業政策
的差異11
六、 廣場協定的衝擊與產業政策13
七、 與當前中國產業政策的比較18
參考文獻21
第二章日本通商產業省的產業政策22
一、 通商產業省的職責22
二、 通商產業省在產業政策方面的職責24
三、 通商產業省政策的變遷26··借鑑與轉型: 中日產業燥試欠政策比較研究 ··四、 對於通商產業省政策有效性的批判28
五、 發揮作用的產業政策29
六、 共同研究開發組織30
參考文獻31
第三章日本的綜合商社32
一、 日本綜合商社產生的背景32
二、 日本綜合商社的發展歷程35
三、 日本綜合商社的優勢40
參考文獻41
第四章日本政官學三界共同進行的技術研究與開發42
一、 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技術研發的特點42
二、 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的技術政策43
三、 國立和公立研放炒陵察究機構的技術開發47
四、 產業技術研究團體制度48
五、 表彰制度49
參考文獻49
第五章日本的合併重組政策50
一、 企業合併重組謎料汽的產業政策背景50
二、 合併重組過程的實際狀況52
三、 企業合併的形式54
四、 企業合併重組的案例55
五、 合併重組政策的效果57
第六章日本的中小企業政策60
一、 20世紀60~70年代日本中小企業概況60
二、 日本中小企業政策的特點62
三、 日本中小企業政策的效果63
參考文獻64
第七章日本的企業系列制度65
一、 何為企業系列制度65
二、 備受國際社會詬病的日本企業系列制度66
三、 日本企業系列制度的經濟合理性與產業政策
之間的關係72
參考文獻73
第八章日本企業國際化的經驗與教訓74
一、 日本企業國際化的背景74
二、 日本企業的海外投資76
三、 日本汽車產業的海外擴張77
四、 豐田汽車產業的英國擴張79
參考文獻82
第九章日本與歐美各國的貿易爭端與經驗教訓83
一、 幼稚產業保護論83
二、 關稅貿易協定(GATT)與世界貿易
組織(WTO)85
三、 日美纖維貿易爭端87
四、 日美汽車貿易爭端88
參考文獻91
第十章寫給現代中國產業政策的建言92
一、 推進產業界自立的政策93
二、 促進企業主導的技術創新94
三、 官民合作制定政策和規則94
四、 國際合作與國際分工94
第十一章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產業政策
研究(1949—1999年)96
一、 計畫經濟時期的產業政策(1949—1978年)97
二、 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的
產業政策(1978—1992年)104
三殃宙匙敬、 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產業政策
探索(1993—1999年)110
四、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產業政策的特點分析115
參考文獻118
第十二章新世紀以來中國產業政策特點分析
(2000—2014年)120
一、 調整產業結構的相關政策121
二、 抑制產能過剩的相關政策124
三、 新世紀以來中國產業政策的特點分析128
四、 對中國產業政策制定原則的建議135
參考文獻136
第十三章中國創新政策演變過程及周期性放蒸規律137
一、 政策生命周期理論分析與模型構建138
二、 中國創新政策演變的研究概況140
三、 中國創新政策演變的模式分析145
四、 中國創新政策模式演變的主要特點149
參考文獻151
第十四章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分析154
一、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156
二、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供給政策分析158
三、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環境政策分析160
四、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需求政策分析164
參考文獻167
第十五章江蘇省區域創新系統構建中的制度
創新與啟示169
一、 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制度創新170
二、 江蘇省區域屑匙白創新系統構建中制度
創新實踐案例分析172
三、 政府間縱向互動的制度創新183
參考文獻186
第十六章深圳市產業升級聯動效應對我國產業
政策的啟示189
一、 全球價值鏈中的產業升級和政策引導190
二、 國內價值鏈中的產業升級和政策效應192
三、 深圳市產業升級的案例分析194
參考文獻203
第十七章中國產業政策的特色、成就與未來挑戰207
一、 中國產業發展的基本狀況207
二、 中國產業政策的經驗與局限213
三、 中國產業界應該向日本同行學習什麼217
四、 討論與展望223
參考文獻224第一章創新生態體系本質論3
一、 從燃燒的平台諾基亞談起3
二、 研究組織生態體系理論的三種範式7
三、 創新生態體系的概念、本質、分類與特徵12
四、 對管理實踐的啟示與政策含義18
五、 本章總結21
參考文獻21
第二章有一種力量叫“矽穀場”25
一、 “矽穀場”25
二、 矽穀場的本質在於獨特的創新生態體系27
三、 矽穀場對我們的啟示30
參考文獻32
第三章從“帶土移植”到創新生態體系33
一、 一個產學研結合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的典型33二、 產學研結合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理論35
三、 研究方法、研究過程和資料來源37
四、 “帶土移植”及同方威視的成長41
五、 帶土移植的理論本質51
六、 學術貢獻與政策含義56
附錄59
參考文獻60
第四章正本溯源論“創新”64
一、 “創新”還是“innovation”?64
二、 中外語境對“創新”概念的不同理解65
三、 創新泛化帶來的危害及表現71
四、 回歸創新的本源75
參考文獻76
文化篇
第五章自主創新: 文化建設重於資源投入81
一、 自主創新是國有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81
二、 創新文化建設比高投入更重要82
參考文獻86
第六章理解創新文化的一個系統框架87
一、 創新文化關乎創新體系的全局87
二、 國內外學者對創新文化的認識88
三、 理解創新文化的一個綜合性分析框架92
四、 模型套用與政策價值98
五、 本章總結102
參考文獻103
第七章典型國家創新文化特點及啟示106
一、 文化亦可比較106
二、 創新文化何以重要107
三、 典型國家創新文化的特點分析109
四、 新時期對中國創新文化優勢和局限的思考115
五、 拿來主義,推陳出新119
參考文獻120
政策篇
第八章制約我國創新生態體系健康發展
的兩個關鍵問題125
一、 錢學森之問與賈伯斯之問125
二、 如何看待當前我國科技發展及創新的成績?126
三、 對兩個關鍵制約要有清醒認識128
四、 幾點可操作性的建議132
參考文獻132
第九章公立產業技術研究院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133
一、 問題的提出及重要意義133
二、 認識局限與政策空白136
三、 概念闡釋: 從工業實驗室到公立產業
技術研究院139
四、 案例研究: 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
——台灣高科技產業之腦140
五、 ITRI帶來的啟示147
參考文獻151
第十章產業技術研究院與新興產業創新體系154
一、 機會視窗與創新體系改革的突破口154
二、 如何全面認識產業技術研究院地157
三、 中外典型案例比較研究167
四、 產業技術研究體系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及
存在問題178
五、 政策建議185
參考文獻187
第十一章中國高鐵: 第四種創新模式193
一、 高鐵成就不容否認193
二、 高鐵的創新經驗值得珍視、總結和推廣195
三、 高鐵模式的局限及其反思199
參考文獻206
第十二章地方政府在打造區域創新生態體系中的作用207
一、 問題與爭議207
二、 新興產業發展中政府與市場的關係208
三、 地方政府在創建創新生態體系應該發揮的作用210
參考文獻217
第十三章在網際網路文明時代實現超越219
一、 人類已經進入網際網路文明時代219
二、 中國已經是網際網路經濟大國220
三、 積極應對三大挑戰,中國要力爭在網際網路
文明時代實現超越222
參考文獻225
三、 日本企業系列制度的經濟合理性與產業政策
之間的關係72
參考文獻73
第八章日本企業國際化的經驗與教訓74
一、 日本企業國際化的背景74
二、 日本企業的海外投資76
三、 日本汽車產業的海外擴張77
四、 豐田汽車產業的英國擴張79
參考文獻82
第九章日本與歐美各國的貿易爭端與經驗教訓83
一、 幼稚產業保護論83
二、 關稅貿易協定(GATT)與世界貿易
組織(WTO)85
三、 日美纖維貿易爭端87
四、 日美汽車貿易爭端88
參考文獻91
第十章寫給現代中國產業政策的建言92
一、 推進產業界自立的政策93
二、 促進企業主導的技術創新94
三、 官民合作制定政策和規則94
四、 國際合作與國際分工94
第十一章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產業政策
研究(1949—1999年)96
一、 計畫經濟時期的產業政策(1949—1978年)97
二、 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的
產業政策(1978—1992年)104
三、 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產業政策
探索(1993—1999年)110
四、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產業政策的特點分析115
參考文獻118
第十二章新世紀以來中國產業政策特點分析
(2000—2014年)120
一、 調整產業結構的相關政策121
二、 抑制產能過剩的相關政策124
三、 新世紀以來中國產業政策的特點分析128
四、 對中國產業政策制定原則的建議135
參考文獻136
第十三章中國創新政策演變過程及周期性規律137
一、 政策生命周期理論分析與模型構建138
二、 中國創新政策演變的研究概況140
三、 中國創新政策演變的模式分析145
四、 中國創新政策模式演變的主要特點149
參考文獻151
第十四章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分析154
一、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156
二、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供給政策分析158
三、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環境政策分析160
四、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需求政策分析164
參考文獻167
第十五章江蘇省區域創新系統構建中的制度
創新與啟示169
一、 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制度創新170
二、 江蘇省區域創新系統構建中制度
創新實踐案例分析172
三、 政府間縱向互動的制度創新183
參考文獻186
第十六章深圳市產業升級聯動效應對我國產業
政策的啟示189
一、 全球價值鏈中的產業升級和政策引導190
二、 國內價值鏈中的產業升級和政策效應192
三、 深圳市產業升級的案例分析194
參考文獻203
第十七章中國產業政策的特色、成就與未來挑戰207
一、 中國產業發展的基本狀況207
二、 中國產業政策的經驗與局限213
三、 中國產業界應該向日本同行學習什麼217
四、 討論與展望223
參考文獻224第一章創新生態體系本質論3
一、 從燃燒的平台諾基亞談起3
二、 研究組織生態體系理論的三種範式7
三、 創新生態體系的概念、本質、分類與特徵12
四、 對管理實踐的啟示與政策含義18
五、 本章總結21
參考文獻21
第二章有一種力量叫“矽穀場”25
一、 “矽穀場”25
二、 矽穀場的本質在於獨特的創新生態體系27
三、 矽穀場對我們的啟示30
參考文獻32
第三章從“帶土移植”到創新生態體系33
一、 一個產學研結合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的典型33二、 產學研結合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理論35
三、 研究方法、研究過程和資料來源37
四、 “帶土移植”及同方威視的成長41
五、 帶土移植的理論本質51
六、 學術貢獻與政策含義56
附錄59
參考文獻60
第四章正本溯源論“創新”64
一、 “創新”還是“innovation”?64
二、 中外語境對“創新”概念的不同理解65
三、 創新泛化帶來的危害及表現71
四、 回歸創新的本源75
參考文獻76
文化篇
第五章自主創新: 文化建設重於資源投入81
一、 自主創新是國有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81
二、 創新文化建設比高投入更重要82
參考文獻86
第六章理解創新文化的一個系統框架87
一、 創新文化關乎創新體系的全局87
二、 國內外學者對創新文化的認識88
三、 理解創新文化的一個綜合性分析框架92
四、 模型套用與政策價值98
五、 本章總結102
參考文獻103
第七章典型國家創新文化特點及啟示106
一、 文化亦可比較106
二、 創新文化何以重要107
三、 典型國家創新文化的特點分析109
四、 新時期對中國創新文化優勢和局限的思考115
五、 拿來主義,推陳出新119
參考文獻120
政策篇
第八章制約我國創新生態體系健康發展
的兩個關鍵問題125
一、 錢學森之問與賈伯斯之問125
二、 如何看待當前我國科技發展及創新的成績?126
三、 對兩個關鍵制約要有清醒認識128
四、 幾點可操作性的建議132
參考文獻132
第九章公立產業技術研究院與區域創新能力提升133
一、 問題的提出及重要意義133
二、 認識局限與政策空白136
三、 概念闡釋: 從工業實驗室到公立產業
技術研究院139
四、 案例研究: 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
——台灣高科技產業之腦140
五、 ITRI帶來的啟示147
參考文獻151
第十章產業技術研究院與新興產業創新體系154
一、 機會視窗與創新體系改革的突破口154
二、 如何全面認識產業技術研究院地157
三、 中外典型案例比較研究167
四、 產業技術研究體系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及
存在問題178
五、 政策建議185
參考文獻187
第十一章中國高鐵: 第四種創新模式193
一、 高鐵成就不容否認193
二、 高鐵的創新經驗值得珍視、總結和推廣195
三、 高鐵模式的局限及其反思199
參考文獻206
第十二章地方政府在打造區域創新生態體系中的作用207
一、 問題與爭議207
二、 新興產業發展中政府與市場的關係208
三、 地方政府在創建創新生態體系應該發揮的作用210
參考文獻217
第十三章在網際網路文明時代實現超越219
一、 人類已經進入網際網路文明時代219
二、 中國已經是網際網路經濟大國220
三、 積極應對三大挑戰,中國要力爭在網際網路
文明時代實現超越222
參考文獻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