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地道的外國貨,中國在進口咖啡這種飲料之時,也引進了“咖啡”這個詞。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國家只要進口一種本國沒有的東西,都不知不覺地進口了它的名稱。進口名稱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音譯,一種是意譯。意譯的詞已經完全混入本國的語言,音譯的詞則還明顯地帶著外國味兒。這些“帶外國味兒”的詞叫做“借詞”,“咖啡”就是其中的一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借詞輸入
- 最早輸入:西漢時代
- 影響:漢語用的是表意文字
- 東漢以後:進口的詞大多是古印度的佛教名詞
其他輸入借詞,借詞的影響,
其他輸入借詞
中國最早輸入借詞是在西漢時代 。這時進口的詞有“ 蒲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是從中亞地區傳進來的。東漢以後進口的詞大多是古印度的佛教名詞,常見的有“佛”、“菩薩”、“羅漢”、“剎那”等。明清以後,漢語裡又出現了大量的英語借詞,如“鴉片”、“咖啡”、“沙發”、“摩登”、“幽默” ,個別的還有法語借詞 ,如“香檳”、“蒙太奇”、“芭蕾(舞)”。 對一般人來說,帶“外國味兒”的詞應該是越少越好。所以,中國在進口外國詞語的時候,常用意譯法,例如railway譯成“鐵路”,football譯成“足球”。還有一批詞,最初進口之時是音譯,後來也改用意譯了。如“德律風”改成“電話”、“康拜因”改成“聯合收割機”等等。在漢語意譯的外來詞中,還有一大批是從日文照抄來的,也就是說,這批詞本來是日本從歐洲進口的,後來卻又出口給了中國。比方像“歷史”、“哲學”、“意識”、“抽象”、“解放”這些詞,現在恐怕很少有人會想到它們還是“進口”的。
借詞的影響
漢語用的是表意文字,所以應該儘可能地把外來詞的語意譯過來,實在不能意譯的再用音譯。有的人一味追求洋味兒,如明明有意譯的“公共汽車”,卻用音譯的“巴士”;明明有意譯的“出租汽車”,卻用音譯的“的士”,這就不利於漢語的規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