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候鳥家庭
- 外文名:Migratory family
- 問題:親情
- 優勢:教育資源
歷史發展,社會現象,群體表現,社會問題,社會評論,
歷史發展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港台移民高峰期間,加拿大曾出現許多“太空人”家庭,由於在當地難以找到高薪工作,許多移民家庭中的父親回到原居地獲得原有的收入,而與此同時,母親則與子女(被稱作衛星孩子)留在國外,以便孩子接受西方教育,成為當地公民,很多情況下,這種“太空人”家庭的狀況甚至達到5至10年的時間。
社會現象
在這種家庭里,孩子在西方國家生活和學習,而一個或兩個家長在台灣、香港或內地工作並往返兩地之間。這些孩子往往衣食無憂,精通雙語,入名校學習。他們可以有多本護照,還能享受環繞地球的跨國生活方式。他們中的許多人有車有房,是同齡人艷羨的對象。
“候鳥家長”們為了讓孩子能受到一流的教育,付出的不僅僅是體力與財力,有的甚至還犧牲了事業。
根據2000年勞工部的一份名為“太空人家庭和太空人夫婦”的報告,除了華裔和印度裔移民之外,亞裔移民家庭或者夫婦中,有四分之一的主申請人一年當中有80%的時間是在紐西蘭以外的國家生活和工作,而主要原因則是移民家庭中的父親或者丈夫沒有在紐西蘭國內找到合適的相關工作,而他們的子女只能獨自或者和母親一起在紐西蘭讀書,成為“小留學生”。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找不到工作”而被迫分居的家庭數量有所下降,但是總體來看選擇“太空人”家庭模式的分居家庭數量還在增加。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到這裡接受教育,許多移民家庭選擇這種家庭模式,分開生活不應當是第一選擇,這樣的生活模式會給家庭帶來很大壓力,“壓力很大,特別是對於一個要在全新的環境裡生活的母親來說,另外,當父母雙方團聚時,他們還需要時間來互相接受和適應對方。”
在紐西蘭國小校園裡,這種“太空人家庭”和“衛星孩子”越來越常見,“通常是一些在國內條件較好的家庭,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學好英語”,對於這種現象,很多人認為應當引起重視,“這已經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這些“衛星孩子”們和其他單親家庭的孩子們一樣,需要特別的照顧。”
群體表現
一類是原本在國內經商或居管理高位者,為家庭前途考慮而移民,自己還是留在國內創業;另一類是近年來回流潮形成的,在海外學成或移民多年的家庭,夫婦一方在國內尋找到生意或事業發展的機會回國就業,造成家庭的分離。但通常這批候鳥家庭都不會持久太長時間,極少數出現離婚情況,大部份都會最終決定全家是在國內還是在加拿大安家團聚,因此形成的社會家庭問題並不突出。
社會問題
候鳥家庭會出現一些婚外情、子女教育的問題,但通常夫妻雙方在移民前都考慮到後果,不是沒有心理準備,反而如果出現最終離婚或分開的情況卻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其中反映出的家庭矛盾並不很突出。
以往“太空人”情況多出現在香港移民群中,現在主要出現在大陸移民群中,基本成因及家庭情形都差別不大,只是大陸移民一般是男的先到多倫多,然後接太太及小孩過來,隨後男的再回去,而香港移民一般是全家同時到,然後再決定回流。
這種家庭模式給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由於獨自居住,父親不得不忍耐孤獨和寂寞,而和子女們一起在國外生活的母親們不得不放棄原來在國內的職業,在國外選擇最簡單基礎的工作或做起全職母親,而帶著孩子來到一個新的國度,尤其是在存在語言障礙和缺少朋友的情況下,生活的乏味和孤獨感可想而知,但問題還沒有結束:當家人們重聚之後,長期在國內工作的父親可能希望能恢復往常的生活,但母親和子女的生活方式已經西化,雙方的溝通和相互接受又成為了新問題。
專家分析指出,華人離婚率趨升原因之一就是,以往出現在中國香港、台灣移民中的“太空人家庭”,如今越來越多在大陸移民中出現,大多男方在大陸有事業,“空巢”妻子在加國獨守空房,最後雙方長期分居而使婚姻破裂。
社會評論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013年11月25日以《在加拿大獨自生活的富二代子女面臨挑戰》為題報導指出,生活對於這個自稱“完美的全A生”來說是美好的,未來也一片光明。可是3年後,他開始考試不及格,差一點就要被開除。更糟的是,他還受到了傷害罪的起訴。34歲的他在回憶這段往事時有點輕描淡寫也有點困惑地說:“是啊,那一年真糟糕。”
報導指出,“太空人家庭”的孩子卻還要面對未成年就要獨立、與親人分別的痛苦以及遠離出生地等問題。一些人痛恨這樣的安排,拒絕接受父母這種受工作所迫的選擇。
這些便是一份研究“太空人家庭”現象的新報告的研究結果,刊登於2013年10月的《全球網路》雜誌上。作者賈斯廷·謝和約翰娜·沃特斯博士關注了在溫哥華的香港移民,探究被家長“拋棄”的孩子的失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