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俊山

候俊山

候俊山(1854 — 1935),名達,字喜麟,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縣東紅廟村人,他自幼學習晉劇,天資十分聰穎,後經名師點傳,唱念做打俱佳,旦行及紅、黑、生、醜均臻於上乘。

基本介紹

  • 本名:候俊山
  • 字號:字喜麟
  • 出生時間:1854
  • 去世時間:1935
概述,人物生平,

概述

候俊山(1854 — 1935),名達,字喜麟,萬全縣東紅廟村人,晚年移居到張市橋西區行宮巷。候俊山自幼學習晉劇,天資十分聰穎,後經名師點傳,唱念做打俱佳,旦行及紅、黑、生、醜均臻於上乘。

人物生平

候俊山——梨園名伶、山西梆子、河北梆子花旦巨匠
名達,小名瑞子,早年藝名喜麟,生於清鹹豐四年(1853年),卒於1935年,祖籍山西洪洞,生於張家口萬全縣東洪廟村。幼家貧,喜愛戲曲。他9歲開始學北路梆子,入山西太原喜字科班學唱梆子花旦兼習武生,13歲扛了正梁,成了名噪一時的紅角,“十三旦”藝名不脛而走。工花旦、刀馬、兼演武生,唱做念打俱佳,旦行及紅、黑、生、醜均臻於上乘。17歲入京,搭全勝和班,曾與達子紅(梁宗旺)、金鑲玉同台演出。光緒四年(1878),改搭瑞勝和班。光緒十年(1884),被選為“內廷供奉”,常出入宮廷為帝、後獻藝。1892年被選入昇平署外學。他的戲深得慈禧和光緒的賞識,賜黃馬褂,加封為六品頂戴。 他扮相俊美,做功細膩,但嗓音不甚圓潤,唯口齒有力,感情充沛。代表劇目有《辛安驛》、《九花娘》、《紅梅閣》、《雙合印》、《玉堂春》、《珍珠衫》等花旦戲及武生戲《伐子都》、《黃鶴樓》、《八大錘》等。他還將板胡引入北路梆子,促進了北路梆子伴奏音樂的改革。侯俊山在藝術上以做工見長,表演生動、細膩、傳神,並擅以高難度動作刻劃人物性格。如《伐子都》中,當考叔的鬼魂出現在酒宴上時,扮演子都的侯俊山猛然從前面放有酒杯的桌子上竄過去,平身直摔在台上,還要連翻幾個“虎跳”,所穿蟒靠絲毫不亂,桌上的酒杯還依然直立;在《迎春園》一劇中,扮演花九娘的侯俊山在4把椅子上跳躍,與徐盛先等4人開打,或是順跳,或是逆跳,或是穿花一正一斜,如蝴蝶在花叢上飛舞,十分精彩漂亮。
侯俊山照片侯俊山照片
候俊山出身科班,同時來自民間藝術十分豐富的張家口農村。所以他不僅有紮實的基本功,而且擅於吸取民間藝術的精華,豐富戲曲的表演藝術。他首創而唱紅的歌舞小戲《小放牛》就取材於晉北、冀北一帶的民間小曲和歌舞。《花田錯》中的搓麻繩,《採花趕府》中的採花,均取自鄉下姑娘們的勞動姿態和動作,經他藝術加工提煉而成。正因為如此,他的表演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厚的藝術感染力,不僅平民百姓喜歡愛看,而且受到帝後及王公大臣們的交口稱讚,清大學士徐桐麟曾讚譽他說:“狀元三年一個,十三旦蓋世無雙”。侯俊山學得是山西梆子,早期在晉北和張家口演得亦是山西梆子,到北京以後改演京梆子(今河北梆子),為河北梆子山陝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花旦和武生表演藝術對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京劇都產生過很大影響,是中國戲曲史上不可多得的優秀表演藝術家。光緒十七年(1891),改入寶勝和班,曾多次到上海、天津演出。在張家口怡安街演出多年。民國初年(1911年)告老還鄉,定居張家口橋西行宮巷內,1935年夏壽侯俊山學得是山西梆子,早期在晉北和張家口演得亦是山西梆子,到北京以後改演直隸梆子(又稱京梆子、今河北梆子),為直隸梆子山陝派代表人物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