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黃梅(Reoccurrence of Meiyu)是一種天氣,出梅進入盛夏已數日,長江中下游氣象要素已具盛夏特徵後又再轉入具有梅雨特點的天氣。這種情況就好像梅雨在走回頭路,重返長江中下游,故名倒黃梅。一般來說,倒黃梅維持的時間不長,短者一周左右,長者十天半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倒黃梅
- 外文名:Reoccurrence of Meiyu
- 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
- 持續時間:7-15天
- 學科:天氣學
定義,形成原因,與梅雨的異同,相同點,不同點,上海倒黃梅天氣特徵分析,天氣特徵分析,天氣形勢分析,2009年7月江蘇省倒黃梅暴雨過程,
定義
倒黃梅是指出梅進入盛夏已數日,長江中下游氣象要素已具盛夏特徵後又再轉入具有梅雨特點的天氣。
形成原因
出梅進入盛 夏數天后,由於冷空氣在東亞(局部地區)的勢力較強,迫使冷乾和暖濕空氣 的交鋒位置南壓,再度停滯在江淮流域,出現持續陰雨。主要是東亞上空大氣運動初夏到盛夏的季節轉變過程中發生反覆所造成的。
具體說來,主要是高空西風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第二次北跳以後,重新南退一段時間,就好像兩軍對陣,戰線向前推進以後,陣地沒有鞏固,又不得不暫時後撤。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東部的主要降雨帶,重新從黃淮流域移到長江中下游。過一段時間以後,高空西風急流和副熱帶高壓才真正北移穩定下來,雨帶從此北上,倒黃梅結束。
與梅雨的異同
相同點
(1)出現的地區相同:均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
(2)溫濕特徵相似:均是持續的陰雨天氣。
不同點
(1)發生的時間不同:梅雨發生在春末夏初的季節過渡時期;而倒黃梅是出梅進入盛 夏數天后。
(2)持續時間不同:正常的梅雨約在6月中旬開始,7月中旬結束,也就是在"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內,梅雨期長約20-30天;而倒黃梅維持的時間不長,短者一周左右,長者十天半月。
(3)降雨量不同:一般而言梅雨期降雨量要大於倒黃梅的降雨量,但是有的年份,如1997年,梅雨期短,降水量歲且少暴雨。而倒黃梅的持續時間卻較長,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4)產生原因不同:梅雨是由於大氣環流季節性的調整,副熱帶空氣和冷空氣持續交鋒的位置停留在長江中下游到日本南部,從而形成天氣氣候特徵顯著的梅雨時期;然而倒黃梅是環流在局部地區發生暫時變化下產生的。
上海倒黃梅天氣特徵分析
天氣特徵分析
王智等對2009年7月21至8月23日期間上海地區連續陰雨天氣進行了分析,其結果表明:該段時間上海地區具有與梅雨期相似的溫濕特徵。從日平均溫度來看(圖1),梅雨期上海日平均溫度都在25°C以上,大多低於30°C,出梅以後第一天((7月9日)平均氣溫迅速升到近33°C,直到7月21日平均氣溫多在31°C附近或以上,7月20日平均氣溫甚至達到了35°C,明顯具有盛夏的氣溫特點;之後倒黃梅期的日平均氣溫迅速回落,但也都在25°C以上,大多低於29°C,只有在降水初期和末期的日平均溫度高於29°C。
天氣形勢分析
通過高層(200 hPa,南亞高壓)環流形勢分析、中層(500 hPa,副熱帶高壓)環流形勢分析以及低層(700 hPa、850 hPa)環流形勢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南亞高壓對江淮流域的倒黃梅天氣有更為重要的影響,南亞高壓的維持或加強是出現倒黃梅天氣的有利條件。
(2)與梅雨期相比,上海倒黃梅期間中低層副熱帶高壓強度明顯減弱,位置也偏南偏東,說明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對倒黃梅的影響明顯不如梅雨期。
對其梅雨期和倒黃梅期的低層水汽分布進行分析,表明了低層的水汽輸送不僅對梅雨期降水,而且對倒黃梅期降水同樣非常重要,與中低層副熱帶高壓形勢不同,倒黃梅期間自我國西南地區高濕區向長江下游的水汽輸送比梅雨期更明顯。
2009年7月江蘇省倒黃梅暴雨過程
2009年7月下旬,江蘇省自南向北出現一次暴雨天氣過程。研究利用常規觀測資料、實況要素資料和NCEP1°x1°再分析資料,分析了這次暴雨過程的天氣形勢及物理量場和要素場特徵。結果表明:從大環流形勢看,這次暴雨過程是一次“倒黃梅”暴雨過程,500hPa東北低渦和中低層低渦輻合和切變線,是這次暴雨天氣的主要影響系統。分析物理量場發現:水汽通量散度場中的輻合區基本呈帶狀,與降水區相對應,強輻合中心與強降水中心分布也非常一致。這次暴雨天氣發生在強的位勢不穩定層結背景下,強降水區域與能量鋒區有很好的對應。分析動力條件可知,暴雨過程有著強烈輻合和上升運動,輻合中心和上升運動大值中心與強降水也有著很好的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