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懸三維正脊

倒懸三維正脊,是在倒懸狀態下利用人體自重對患者脊柱進行牽引,同時輔以脊柱左右旋轉、前後彎曲達到脊柱康復的一種治療手段。是屬於骨科正脊手法治療範疇的一種新型正脊療法。在醫界也常簡稱倒懸正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倒懸三維正脊
  • 定義:脊柱康復的一種治療手段
  • 分類:新型正脊療法
  • 簡稱:倒懸正脊
定義,治療特點,治療優點,治療原理,作用詳解,倒懸牽引的作用,旋轉牽引作用,安全性及適用性,

定義

一、定義:

治療特點

二、治療特點:首先患者平躺於活動床板上,固定腳踝部,然後床板逐漸傾斜至與地面成60到85度角的倒懸狀態,此時,受重力作用脊柱受到牽引;之後,床板開始上下拉開、左右旋轉,帶動脊柱牽引和旋轉;接著在懸停時間,在醫者的指導下,患者活動頸、肩、腰、上肢,完成正脊活動;最後,床板合攏並恢復水平位,患者平躺休息,結束治療。

治療優點

三、治療優點:
1、有機地結合了倒懸、牽引與推拿三種療法於一體。
2、利用傾斜角度不同,所產生的自重牽引力量大小可調,且作用力均衡持續。
3、倒懸狀態下,使得脊柱在直立時的壓迫狀態得以充分地放鬆;同時脊柱周圍的軟組織被拉伸,伴隨一定角度的旋轉,有利於脊柱還納,同時促進血液供養與新陳代謝,利於促進肌體的恢復。

治療原理

四、治療原理:
人的脊柱由頸椎、胸椎、腰椎、和骶尾骨構成,借椎間盤、椎間關節、韌帶、肌肉、筋膜等軟組織緊密相連,脊髓和馬尾神經位於椎管內,脊神經和供椎管內正常營養的血管從椎間孔出入。正常情況下,脊柱藉助各種軟組織的調節,可在生理許可範圍內做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等到三維方向的運動,以適應各種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需要,但當脊柱超負載(尤其是偏載)或超限度運動時,就會造成椎體病理性位移、小關節紊亂及各椎間軟組織損傷,影響其正常代謝及功能,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徵,如局部疼痛及功能障礙。影響到神經,可出現該神經管理區域感覺減退、疼痛或麻木,肌肉的肌力下降,肌肉萎縮;影響到脊髓時,則出現受損傷部分所管理區域的相應症狀。
倒懸三維正脊使組成脊柱的26塊椎骨、內臟、胸廓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向前向上運動,在旋轉應力作用下,椎骨、椎間關節重新排列組合,結果是脊神經與椎間盤的粘連得到松解、分離,脊神經根椎管內部分得到疏離、歸位;倒懸正脊治療時,椎管、椎間盤的正壓轉化為負壓,髓核髓液圍繞著椎間盤的縱軸運動離開椎管,脊髓、腦脊液在椎管縱軸運動,離開椎間盤,達到了松解粘連,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或緊張關係,從而使疼痛減輕,甚至消失。

作用詳解

倒懸牽引的作用

(1)、利用自身體重對腰腿痛病人進行牽引,以垂直倒懸時的牽引力為最大。在靜止直立懸吊狀態下,固定胸部的非倒懸牽引力,對腰部可獲得大約1/2體重的牽引力,而固定足踝部的倒懸牽引,對腰部可獲得大約2/3體重的牽引力,並且可以根據病情通過改變床的傾斜度而獲得不同的牽引力,克服了機械牽引失控、大重量超負荷牽引給人體造成的危害及危險性。
(2)、解剖學認為:體腔以膈肌為界,上為胸腔,下為腹腔,胸腔臟器通過縱膈在不同的平面,不同的角度,與脊椎相系,脊神經在相同的平面、相同的角度發出神經纖維到支配的臟器上,支配它的功能;腹腔臟器通過胃網膜、腸系膜、肝、脾、胰、腎韌帶與脊柱相連,在不同的平面、不同的角度,與脊柱相系,脊神經在相同的平面、相同的角度發出神經纖維支配相應臟器的功能。人類在社會進化過程中由爬行動物到類人猿直到現代人,由爬行運動到直立運動,有2/3的時間是在坐走運動中渡過,形成了頸椎向前、胸椎向後、腰椎向前、骶尾椎向後的生理曲度,在坐、走的直立(臀以上直立)運動中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腰椎向前向下傾斜,當人體倒立時,受地心引力及內臟向前(頭部)向上的運動力的牽引下,椎間隙增寬,椎體和椎間盤出現位移現象,同時解除絞鎖及椎間關節囊嵌插,對神經根的壓迫,達到消除臨床疼痛症狀的目的。
(3)、倒懸正脊治療使偏離中心軸線的椎體往軸向靠攏,糾正椎體的軸向偏移,這個作用是倒懸牽引力使椎間組織產生軸向伸長、牽拉椎體所產生的。人不論站立或坐位時,因地心引力的緣故,腰椎始終受著向下壓力,因此,腰椎(尤其是下腰椎)容易發生勞損性病變和退化性病變。倒懸正脊治療可以抵消脊柱經常承受的這種向下的壓力,有利於腰椎勞損性病變的恢復和減緩腰椎退化的進程。倒懸正脊治療比單純平臥休息更易於恢復疲勞,使勞損性病變恢復得更快更好。
(4)、倒懸正脊治療可以調整全身肌肉(尤其是腰部肌肉)的緊張與鬆弛的平衡。我們知道,人體運動系組織大多呈對稱性分布,正常時,兩側運動系組織相互制約而處於平衡狀態。一旦這種平衡失調,就產生疼痛。倒懸正脊治療有利於運動系組織失衡的恢復。因此,一些頸背腰腿部軟組織勞損性病變可以通過倒懸正脊治療使頸背腰腿痛的症狀得以改善。
(5)、通過對病人倒懸牽引5min後拍攝的腰椎側位片的觀察發現,倒懸後比倒懸前腰椎間隙增寬1.0-2.5mm(最大3.1mm),說明利用自身體重倒懸正脊治療是能有效增寬椎間隙的。一些病人在倒懸正脊過程中,可明顯感到腰部拉松的舒適感。在持續倒懸情況下,通過正脊治療使腰部主動或被動活動,有利於椎管內外軟組織粘連的松解和骶髂關節紊亂、腰椎小關節紊亂、滑膜嵌頓的糾正復位;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也有利於突出髓核和脊神經位置關係的改變,從而減輕了這些病變所引起的腰腿痛症狀。
(6)、長時間站立或劇烈運動、勢必導致肌力不足和腦血流量降低,腦供血不足;同樣,用腦過度(如寫作、棋類運動員等),由於腦血管長時間處於持續收縮狀態,也會造成大腦供血不足而產生頭昏、腦脹、目眩、等一系列疲勞症狀。此時,若採用倒懸正脊療法就會迅速有效地改善大腦血流量,有助於大腦充分供血,從而消除大腦的疲勞和恢復正常的體力。從這一理論出發,倒懸正脊治療對於腦栓塞、腦栓塞形成引起的偏癱、半身不遂的治療同樣有效,同時,由於倒懸正脊治療能充分調節全身肌肉、肌腱、韌帶、血管、神經的緊張度與鬆弛的不平衡狀態,使機體得到合理的調整。因此,倒懸正脊治療也是恢復疲勞和體力,預防腰腿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7)、倒懸狀態下,心血管、淋巴管系統,在心臟動力學的作用下,加上管道系統的虹吸作用,使回心血量增加,加速了組織間的血氧代謝,使增生、粘連、瘢痕或攣縮等產生的致痛有害物質如:緩激肽、5-羥色胺等隨血流通過肝臟進行解毒,經過腸道、腎臟排除體外,清除毒素,一身輕鬆,有病治病,無病健身,這是倒懸正脊治療的服務宗旨。
(8)、在倒懸正脊治療過程中發現倒懸狀態下的自限運動能廣泛刺激人體骨骺,使軟骨板的彈性增加,在向下壓縮性刺激後,第二次向上拉長牽張刺激骨骺,在補充足夠的生長元素的同時,不失為十八歲以前發育期青少年兒童身長增高的可靠治療儀器。

旋轉牽引作用

(1)、糾正椎骨的旋轉位移和後關節紊亂。椎間病病人大多數存在著椎骨間的旋轉錯位和後關節紊亂症,在倒懸牽引力的作用基礎上,施行定角度旋轉,可有效地糾正旋轉錯位,糾後關節紊亂,使之恢復生理狀態。
(2)、加強對神經、肌肉等軟組織的松解。多功能倒懸正脊治療儀的旋轉軸位於床板下,病人俯臥於床板上,倒懸後固定胸、臀部,病變椎骨間與旋轉軸心有一定距離,當臀腿板旋轉時,病變椎間不僅承受扭轉應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切向力,使椎間軟組織在縱向牽引伸長的基礎上又沿縱軸的方向受剪力作用,使椎間在瞬間幾乎同時受到牽拉、扭轉和剪下。這種多向複合力極易松解粘連,而病人卻幾乎無痛苦。由於這種旋轉是選定在生理活動可承受的自限運動的安全範圍內,因此,不會造成傷害,且能解除用直線牽引無法解除的粘連。由於這種旋轉可以雙向交替進行,故其松解作用更明顯。
(3)、旋轉力和切向力還可使突出的椎間盤發生輕度位移,解除其與周圍神經或血管的緊張關係,使病情改善。

安全性及適用性

倒懸三維正脊是屬於運動系的自限運動療法。該療法借地心引力作用,利用自身體重倒懸牽引,並在倒懸牽引的基礎上,利用機械代替人力,將醫生經驗融於一體,固定胸臀部進行旋轉,該旋轉運動也是在腰部組織(骨、軟組織)的自限運動安全範圍內。該療法是目前牽引療法中既安全又有效的最佳治療方法之一,除對足踝部及足部血流有輕微改變外,對其他部位組織無任何損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