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傳說,
簡介
倒座庵位於城陽區流亭鎮王家女姑村。創建於清代。該庵於解放前傾圮廢除。
倒座廟系孤山人對坐落於東港市孤山鎮東關村大孤山東山包的清代觀音庵的俗稱。
觀音庵由正殿、配殿、觀音閣及倉庫等組成,占地面積1065平方米。正殿為釋迦牟尼殿,座東面西,面闊五盈,為硬山式抬粱建築結構,青瓦屋頂,建築面積105平方米。正殿左右各有配殿五間,建築面積170平方米。左配殿為禪堂、客廳;右配殿為生產用房。後五間草房為倉庫。庵院西南跨院有觀音閣一楹,為單檐歇山式結構,青瓦屋頂,建築面積30平方米。觀音閣內供奉南海觀音菩薩,菩薩塑像坐南面北,俗稱倒座觀音,亦即倒座廟稱謂之由來。
傳說
傳說該廟肇建人之一的孫明遠曾得一夢,夢中見南海觀音身著白衣,自南海邊飛馳而來,面北座南坐於石上。次日,孫明遠與他人說起,眾人皆說其與佛有緣。孫明遠遂起建廟之意。隨即開始籌款建廟。廟宇修竣後,置南海觀音塑像與夢中境況一般,故有此遼東獨絕的倒座觀音。昔年觀音閣曾有對聯一副,當地人回憶隱約記得是:"問大士何故倒座,嘆世人不可回頭。"
觀音庵原名觀音廟,當地人也稱之為觀音會、倒座廟,始由孫明遠、李倫二人肇建廟宇,但事隔久遠,年代不詳。至清鹹豐九年(1859年)又有周長盛等重修,歷時一年修竣,時稱觀音閣,一九四一年改名觀音庵。
觀音庵右側立有清代"重修觀音閣碑記"石碑一通,立於鹹豐十年(1860年)八月。碑文為陰刻楷書,碑左題"重修觀音閣碑記",碑文由山左文登縣張雨伯撰寫,文中記載了大孤山修建觀音庵的歷史,及先稱觀音廟,後稱觀音閣名稱演化的過程,文後附有募化修建人員周長盛、孫秉中,住持鄒空嶢等人的姓名。浙紹會稽山嚴持中書丹。
"文化大革命"初期,觀音庵殿堂被砸,佛像俱毀,庵內六名尼姑被逐。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八五年該房產歸孤山鎮房產管理所接管,出租給當地居民居住。一九八五年後,政府落實宗教政策,該房產重新劃歸宗教界。觀音庵重拾香火,並日漸興盛。
"文化大革命"初期,觀音庵殿堂被砸,佛像俱毀,庵內六名尼姑被逐。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八五年該房產歸孤山鎮房產管理所接管,出租給當地居民居住。一九八五年後,政府落實宗教政策,該房產重新劃歸宗教界。觀音庵重拾香火,並日漸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