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吊蠟燭

倒吊蠟燭

倒吊蠟燭,中藥名。為夾竹桃科植物倒吊筆Wrightia pubescens R. Br.的根或莖枝。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具有祛風通絡,化痰散結,利濕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腰膝疼痛,跌打損傷,瘰癧,慢性支氣管炎,黃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倒吊蠟燭
  • 別稱:神仙蠟燭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捩花目
  • :夾竹桃科
  • :倒吊筆屬
  • :倒吊筆
  • 分布區域: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
  • 採收時間:全年均可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 毒性:無毒(《本草求原》)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別名

墨柱果、章表、常子、九濃木、枝桐木、豬松木、神仙蠟燭、刀柄、苦常、細姑木、馬凌、豬菜母、苦楊

入藥部位

根或莖枝。

性味

味甘、淡,性平。

歸經

歸肝、脾、肺經。

功效

祛風通絡,化痰散結,利濕。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腰膝疼痛,跌打損傷,瘰癧,慢性支氣管炎,黃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

相關配伍

治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倒吊筆根60g,生薑6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10天為1療程。(《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飲。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淨,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倒吊筆:又名乳醬樹。喬木,高8-20m。全株具乳汁;樹皮黃灰褐色,淺裂;枝條密生皮孔,嫩枝被黃色柔毛,老枝無毛。葉對生;葉柄長0.4-1cm;葉片堅紙質,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0cm,寬3-6cm,先端短漸尖,基部急尖至鈍,葉面微被柔毛,葉背密被柔毛;側脈每邊8-15條。聚傘花序頂生;花萼5裂,裂片寬卵形,比花冠筒短,內面基部有腺體;花冠白色、淺黃色或粉色,漏斗狀,裂片5,長圓形;副花冠分裂為10鱗片,呈流蘇狀,比花葯長或等長,其中5枚鱗片生於花冠裂片上,先端通常有3個小齒,其餘5個鱗片生於花冠筒先端,先端2深裂;雄蕊5,花葯伸出花冠喉部之外,花葯箭頭狀,被短柔毛;子房由2枚粘生心皮組成,無毛,花柱絲狀,向上逐漸增大,柱頭卵形。蓇葖2個粘生,線狀披針形,灰褐色,斑點不明顯,長15-30cm,直徑1-2cm。種子線狀紡錘形,黃褐色,先端具淡黃色絹質種毛,種毛長2-3.5cm。花期4-8月,果期8月至翌年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m以下的低海拔熱帶雨林中和乾燥稀樹林中。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

藥材性狀

根多切成不規則的片塊狀,切面寬2.5-4cm。外皮灰白色、土黃色或灰褐色,具不規則縱皺紋及白色點狀突起的皮孔;皮部鬆浮,易剝落。質輕而硬,斷面木部黃白色。氣微,味淡。以片大、切面色黃白者為佳。枝圓柱形,長短不一,表面黃灰色,密生點狀皮孔,並可見葉痕、芽痕,質脆,折斷面木部占大部分。氣微,味微苦。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根煲酒,治跌打。”
2、《全國中草藥彙編》:“治慢性支氣管炎,白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