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為對古建築施工中建築牆體或柱子傾斜含義的概括,從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居住遺址看,土培就使用“升”的施工方法,以後的建築牆體或柱子,均採用這一古老的做法,“升”有正升和倒升之分,正升是指建築牆體或柱子,均向室內方向傾斜:向室外方向傾斜,則為倒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倒升
- 外文名:Upside down
- 別稱:稻桶升
正升,倒升實例,柱升起,
正升
正升在外觀上為梯形,能增強古建築的穩定性,倒升主要在特殊需要的建築中使用。將柱子跟腳向外揶動,使之傾斜則稱為“升”建築越高則“升”也就越明顯,“升”的比例尺度是鑑別建築時代的參考因素。
倒升實例
義烏早期建築中,一直沿用柱側腳和柱生起作法。側角也叫升,分正升和倒升兩種,是工匠為增強木構架建築的整體穩定性而採取的力學措施。柱頭內收柱腳外放的處理辦法稱為正升,本地工匠俗稱布裙升:柱頭向外傾斜的稱為倒升,俗稱稻桶升,一般用於水邊建築,很少見。依《營造法式》的規定,正面側角斜度是百分之一,側面側角斜度是千分之八,即柱頭中心線偏移柱腳中心線距離相當於柱高的1/100或8/1000,比如義烏的官廳、協和堂、察院廳等明代抬梁式構架建築,柱頭與柱腳位不在一條中心線上,柱頭位均向對角線中心方向微微傾斜6厘米左右(相當於柱高的1/100)。柱側腳能提高建築的抗風、抗震能力,遇到強颱風和地震等自然災害時,減小搖晃。木結構採用卯結構連結,遇到強烈的搖晃時,容易造成脫榫。柱側腳使梁架下大上小,增強了梁架之間的牽力,提高了穩定性。
清代建築在抬梁扣金柱結構的基礎上,吸收穿斗式構架的優點,採用插金柱式抬梁構架,很好地提高榀架的整體穩定性,因此,清代建築一般不採用柱側腳作法。普通民居多採用穿斗式構架,工匠一般巧妙利用柱料的自然彎曲,以曲代升。即中柱用直柱,前後步柱採用彎柱,一般根翹部向外,自然形成前後支撐之勢,也有根翹部向內的作法,如倍磊九思堂廂房前的廊柱。所謂柱生起,是指木構架中檐柱的高度自明間向兩側逐間增高,至角柱增至最高的作法。
柱升起
建築物檐柱的柱高有當心間向兩端逐漸升高,使檐口呈一緩和、優美的曲線,這種做法在宋代《營造法式》中稱為“生起”。《營造法式》規定當心間柱不生起,次間柱升二寸,以下各間依次遞增。即五開間建築物的角柱比當心間柱高四寸,七開間高六寸。這種做法在漢代和南北朝時期尚未採用,宋、遼建築卻廣泛採用,到明、清時期也就少見了。柱生起的作用,是使瓦檐自中間漸次向兩角逐漸升高,使檐口線成為一條連續的柔和曲線,而不是像清代建築只是從梢間才開始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