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遺蹟

倉頡者,黃帝史官也。《世本》曰:“倉頡造文字。沮涌、倉頡作書,並黃帝時史官。”《兗州續志》曰:“倉頡,馮翊人,黃帝史官也。生四日,觀鳥跡而制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倉頡遺蹟
  • 地理位置:銅城鎮王宗湯村
  • 又稱:倉王墳
  • 文化:龍山
倉頡者,黃帝史官也。《世本》曰:“倉頡造文字。沮涌、倉頡作書,並黃帝時史官。”《兗州續志》曰:“倉頡,馮翊人,黃帝史官也。生四日,觀鳥跡而制字。”《淮南子》云:“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倉頡墓據清道光九年本《東阿縣誌·古蹟志》載:“在縣(今平陰縣東阿鎮。編者注)北三十里。墓前有祠,久圯。道光五年知縣李賢書捐奉重建。”另記載:“倉頡故居,在城北三十里,有墓,有寺”。城北三十里,即今銅城鎮王宗湯村。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此地調查發現一處龍山文化遺址,距今約4000餘年。原為一土固堆,當地人稱“倉王墳”,墳前建有“倉王寺”。久圯。與記載相符。但另據有關資料記載,倉頡墓有多處。《皇覽》曰:“倉頡冢在馮翊縣衙(今陝西省大荔縣。編者注)利陽亭南道旁,墳高四尺,學書者皆祭之不絕。又雲在壽光”。這正如志書所按:“倉聖為文字之祖,建祠廟祀之,亦崇德報功之義。乃因祠廟而生故居,又因故居而生丘墓。好事者之附會往往如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