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景愉(1815-1881年),字靜則,祖籍中牟縣城東25里倉家寨。清代倉家一門人才輩出,縣級以上官員,名人雅士達10多位,為當時中牟境出人物較多的村莊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倉景愉
- 出生日期:1815
- 逝世日期:1881
- 字:靜則
家庭概況,文學藝術,
家庭概況
倉景愉生於清嘉慶20年,原名景恬,後為避光緒帝(載湉)諱改名景愉。曾祖倉聖脈為乾隆期翰林院武英殿總校官,祖思震為太常博士,父兆彬捐知縣。其父精詩文善書法,景愉少年時期得到家庭好的薰陶,加之聰敏好學,成績優異。道光十八年(1838年),23歲即高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改授編修。因文才出眾,出京調任湖北正教官,又歷任湖南按察使加布政使司銜和雲南布政使。晚年從官位告退還鄉,又被特聘為開封府大梁書院(當時河南最高學府)主講。
文學藝術
同治九年(1870年),受知縣吳若糧特請撰寫《重修書院碑記》,並載入中牟同治《中牟縣誌》。同治十年,葉縣知縣歐陽霖邀請大梁書院主講倉景愉總纂《葉縣誌》,越三月完稿。此時景愉以學識、書法譽貫中州。
鹹豐至同治年間,捻軍轉戰河南攻鞏縣,知縣棄城而逃。康百萬應魁率子孫和鄉民,在康家莊園南五聖頂築金谷寨抵抗捻軍,捻軍久攻不下而退去。一時間河南官紳和書法名家為其撰文讚頌,倉景愉也在應約書詩一首。詩文曰:大河南北莽烽煙,仗義如君眾口傳。豪氣足登遊俠傳,餘生慘歷劫灰年。誓師憶苦仲孤憤,危局心酸策萬全。金谷中峰寨前月,家家骨肉照團圓。至今仍與其他詩碑鑲嵌在康百萬莊園石屏窯的牆壁上,是後人研究倉氏書法藝術的珍貴文物。景愉書宗顏真卿,河南博物館藏有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