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囷廩

倉囷廩是明器,盛儲糧食用,使死者在冥界無缺糧之憂,春秋秦墓中已出土有陶倉,西漢時流行於中原地區,東漢時遍及全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倉囷廩
  • 類別:陶瓷術語
形狀特徵,分類,

形狀特徵

其形狀,方形的稱“倉”,圓形的稱“囷”,盛放米的稱“廩”。現多統稱為“倉”。有陶和瓷製品。有釉陶和灰陶器,常與灶、井、爐配套。六朝出現瓷倉。

分類

開始階段的陶倉(囷)是圓身束腰式,並與圓形的倉頂相連,通體有間隔的繩紋;西漢時輪製成形,圓口,折肩,筒腹,平底,口上扣以覆缽形蓋,西漢中期,倉肩的轉折逐漸變成圓弧形,隨後又於平底之下增添三足;東漢時陶倉下身逐漸內收,腹的上部大於下身,又削去三足成為平底;隋以後通常為大檐尖頂,頂面有瓦壟,倉身圓形,上腹有方形倉門。與圓倉相比,方倉較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