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鼎和:李凌中國新音樂事業開拓之旅

俯首鼎和:李凌中國新音樂事業開拓之旅

《俯首鼎和:李凌中國新音樂事業開拓之旅》是國樂傳承與創新叢書之一,《俯首鼎和:李凌中國新音樂事業開拓之旅》介紹我國著名音樂家李凌先生的一生及其對中國音樂的貢獻。李凌是中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音樂評論家、音樂活動家,作為中國交響樂團(創建時稱為中央樂團)的締造者之一,並作為中國交響樂團的首任團長,為推動中國的音樂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俯首鼎和:李凌中國新音樂事業開拓之旅
  • 作者:劉紅慶、趙塔里木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1日
  • 頁數:354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33330484 
  • 語種:簡體中文
圖書目錄,作者簡介,編輯推薦,後記,目錄,序言,

圖書目錄

前奏 百年李凌
曲一 粵海僑鄉涌怒潮
一、“金山客”的家多在台山
二、“金山婆”永遠想像不到金山的模樣
三、四個“金山婆”呵護下的童年
四、“拆了一個樓,要了一個磚”·受父責打
五、進步的台山中學·導演田漢名劇
六、做了父親·留學夢想結束在混亂的上海
七、台山青年救亡工作團里的“屁股老頭”
曲二 寶塔聖地吼大風
一、一群廣東熱血青年北上,再北上
二、在二胡上視奏呂驥新作品很自如
三、李煥之給廣東佬當翻譯·冼星海暢想返粵辦學
四、冼星海讓音樂和文學不再同床異夢
五、見證《黃河大合唱》的偉大誕生
六、研究呂驥《新音樂運動概論》·確立人生路
七、被鄧發和艾思奇派往重慶·開啟新旅程
曲三 白區顛沛布紅星。。
一、撥開重慶的“霧”看到紅辣椒
二、周恩來給力·田漢主持《新音樂》生日宴
三、“新郎”理論家“標新”而不“立異”
四、流亡緬甸·採訪聶耳三哥·回歸歷險
五、馬思聰介紹進中華交響樂團·“跌倒算什麼,
我們骨頭硬”
六、在育才學校培養音樂天才·“願意苦一點”
七、和特務明斗遭到陶行知批評·“新音樂運動”的復甦
八、長江漂流遇險·轉戰上海—台灣採購
九、繼承陶行知遺志·為中華音樂學院找顧毓秀簽字
十、創辦香港中華音樂院·馬思聰在課桌上過夜
十一、千人大合唱和演出《白毛女》把新音樂運動推向高潮
曲四 藝苑初創夸伯樂
一、籌備音樂工作者協會·呂驥曾提議增設一個副主席l
二、在第一次文代會上做《國統區新音樂運動概況的報告》
三、籌備中央音樂學院時希望保留華北大學音樂系
四、在“土”、“洋”、“古”之間,做了粘合劑
五、為中央音樂學院辦學開出處方·率音工團回京
六、借《羅馬尼亞音樂》來解決中國現實問題
七、中央歌舞團副團長·陝北大姑娘合唱隊
八、創造民族藝術新經典·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
曲五 樂在中央聚群英
一、“細胞分裂”出中央樂團·分團時流了淚
二、治團傾心“兩個培育”:人才和市場
三、夾縫中渴望“人和”·民族風格“移植論”之辯
四、暗示樂團躲避“鳴放”·周旋在反黃色歌曲浪潮中
五、奔走要到和平里房子·交困中把“貝九”獻給祖國
六、借“大躍進”勢頭建成北京音樂廳·辯證看“輕音樂”
七、“度荒策”·二十人分吃一隻鴨·產房探弟妹
八、擠時間《人民日報》開專欄·論爭中的“折中派”
九、用美學理論指導藝術實踐的一代宗師
曲六“運動”頻仍成棄卒
一、江青在中宣部,李凌在文化部,都抓藝術創作
二、最後的無望掙扎·中央樂團李凌時代的結束
三、音協無職·呂驥親抓批判·定性“修正主義分子”
四、迷惘中借語發問:“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
五、感動於周揚的“潛台詞”·推進《沙家浜》過關
六、被關在黑屋子裡與老鼠為伴·打算出去後畫海報
七、江青說“李凌是要打倒的”·孩子們回台山
八、在“紅藝”被當特務審查·“黑謬論”悄然成書
九、回鄉接待“海歸”老父·期待春天的到來
曲七 重啟國音待後生
一、想在音樂研究所致力廣東音樂研究·善根之源
二、憂心歌劇被毀·親抓《劉胡蘭》和《阿依古麗》
三、人才早培養,為引8歲呂思清進京學藝求助鄧小平
四、重掌中央樂團帥印·謀劃復興大業·成樂壇報春梅
五、住到楊蔭瀏家裡做“記者”,試圖搶記心得解除心憂
六、大師來襲·當選音協副主席·切忌因小澤征爾
盛讚驕傲
七、為李煥之動情·勝敗輸血造血·放陳燮陽回滬
八、得失話《鄉戀》·肯定李谷一和“十五首”歌曲
九、求助鄧小平復建中國音樂學院·創辦《中國音樂》
十、嫁接“集成”·“中國音樂建設大本營”夢未成
曲八 園丁總有不老情
一、開掘地熱,創辦社會音樂學院·給學員發交通費
二、嘗試音樂教育“多軌制”·艱辛辦中國函授音樂學院
三、出任音教委主任,點亮新時期音樂教育黃金時代
四、訪美後痛切感受音教“大一統”弊端·再發蟬鳴
五、“太公八十遇文王”·為“朝廷”盡忠解困再思辦學
六、老伴去世哭了七小時·八十壽誕呈現樂壇傳奇
七、秋蟬也有春時情·“哈哈!汪里汶逃不掉了!”
八、捧著歲月長河中蕩漾的“流花”在池沼里慰藉
終曲 別來無言
李凌大事記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劉紅慶,1966年生於山西左權。1984年考入晉中師專。1988~1990年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進修。1990~1996年在太行山農村中學任教。1997年到北京,先後供職於《音樂生活報》、《科技日報》、《樂器》、《華夏時報》和北京出版社。2007~2009年,在晉中學院音樂學院講授“原生態民歌課程”,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特色課程。主要作品:《向天而歌——太行盲藝人的故事》、《左權:一團奔突的火》、《佛心學俠——田青和他所可以改變的》、《導盲犬之夢》、《親圪蛋——唱“開花調”的人們》、《侯寶林:江湖江山各半生》、《我們的北京我的家》、《咬定青山——董維松傳統音樂研究之旅》、《歌行天下——耿生廉民間音樂研究與傳播之旅》、《耀世孤火——趙宋光中華音樂思想立美之旅》。主要策劃:2009年5月,策劃並主持了《左權之歌——五二五經典“開花調”演喁會》。2009年7月,為中央電視台策劃《逛太谷看秧歌》六集節目。2009年10月,策劃並主持了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爛漫開花調——獻給新中國成立60周年左權民歌演唱會》。2010年3月,為中央電視台策劃《花開左權》六集節目。2010年8月,策劃“親圪蛋藝術圈”進京參加“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中國之夜·民俗狂歡”演出。

編輯推薦

《俯首鼎和:李凌中國新音樂事業開拓之旅》介紹了我國著名音樂家李凌先生的一生及其對新中國音樂事業的貢獻。作為20世紀音樂批評家的先驅,李凌的文字是為他的實踐服務的,他的每一篇評論都轉化成具體的行動,將音樂批評和音樂的社會活動結合得天衣無縫。

後記

轉眼間,老爸走了十年了。十年來,他的身影,無時無刻不在我的腦際,他對於我的影響,沒有因為他的離開而減弱,反而,我在他走後,更加意識到老爸的可貴、難得、無法替代。他的人格、品行,是給予我的無價遺產!
今年是老爸誕辰百年之際,承蒙音樂界以及厚愛他的朋友們的大力支持,將舉辦一系列活動來緬懷、紀念,令我們親友們不勝感激,並深受教育。
中國音樂學院是老爸傾注了很多心血的地方,這裡的許多老師都是父親的朋友,我對這所學校充滿敬意。而今讓我感動的是,由趙塔里木院長和謝嘉幸教授共同主編的“國樂傳承與創新叢書”,把老爸也列入了寫作計畫。所以,對於中國音樂學院領導、師生給予老爸的愛,我從內心涌著感激之情。中國音樂學院尊重自身傳統,努力挖掘建院史上傑出人物精神魅力的做法,正是他們走好腳下的路、開創一代新風的明證。感謝趙塔里木院長,感謝謝嘉幸教授!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得到了文化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歌舞團、中央樂團(中國交響樂團)、中央民族樂團以及中國音樂家協會各個單位老爸的老戰友、老朋友的鼎力支持。我對於前輩們用生命凝結成的友誼充滿神往,正是這種友誼,催生了新中國音樂事業的春天。我感謝他們接受本書作者的採訪!
本書的作者劉紅慶為寫作這本書付出了很多辛苦。這本書是他的一個夢想,是他多年來在與父親接觸過程中積累起來的。他雖然不在音樂界,但是音樂界對他有強大的吸引力。他在這個他逐漸熟悉起來的環境中努力耕耘,成績不小。尤其是他完成的《耀世孤火——趙宋光中華音樂思想立美之旅》,我實在說,是“佩服”。那么難寫的一位優秀學者,在紅慶筆下栩栩如生。
相比較而言,老爸比趙宋光先生可能好寫些。但是,紅慶沒有少花力氣,我感覺他真是在用心、用情投入其中,逐漸呈現出了一個可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父親形象。從中也使我們受到很大教育!在此也深深地感謝他!
因為紅慶,從山西來的幾位學生都在整個過程中幫忙不小。張轉琴甚至在我家裡住了很長時間來整理父親的資料,弓宇傑、郝鎮詠、馬志琪都為本書的寫作做了大量的細微的工作,我對他們的努力付出表示衷心感謝!
我特別要感謝老爸晚年的老伴汪里汶媽媽,自從老爸去世後快十年來,她總是把整理老爸的遺著、遺物作為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她今年已85歲了,身體又不好,還不辭辛勞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也要感謝我的兄弟姐妹、台山的親戚,大家同心協力,在回憶老爸留給大家的美好!
劉玉林編輯從盛夏時節起就為本書忙碌,一樣表達我由衷的感謝!
願老爸在天之靈有知,勉勵我們繼續努力!
李妲娜
2013年10月15日

目錄

序/謝嘉幸
前奏 百年李凌
曲一 粵海僑鄉涌怒潮
一、“金山客”的家多在台山
二、“金山婆”永遠想像不到金山的模樣
三、四個“金山婆”呵護下的童年
四、“拆了一個樓,要了一個磚”·受父責打
五、進步的台山中學·導演田漢名劇
六、做了父親·留學夢想結束在混亂的上海
七、台山青年救亡工作團里的“屁股老頭”
曲二 寶塔聖地吼大風
一、一群廣東熱血青年北上,再北上
二、在二胡上視奏呂驥新作品很自如
三、李煥之給廣東佬當翻譯·冼星海暢想返粵辦學
四、冼星海讓音樂和文學不再同床異夢
五、見證《黃河大合唱》的偉大誕生
六、研究呂驥《新音樂運動概論》·確立人生路
七、被鄧發和艾思奇派往重慶·開啟新旅程
曲三 白區顛沛布紅星
一、撥開重慶的“霧”看到紅辣椒
二、周恩來給力·田漢主持《新音樂》生日宴
三、“新郎”理論家“標新”而不“立異”
四、流亡緬甸·採訪聶耳三哥·回歸歷險
五、馬思聰介紹進中華交響樂團·“跌倒算什麼,我們骨頭硬”
六、在育才學校培養音樂天才·“願意苦一點”
七、和特務明斗遭到陶行知批評·“新音樂運動”的復甦
八、長江漂流遇險·轉戰上海·台灣採購
九、繼承陶行知遺志·為中華音樂學院找顧毓秀簽字
十、創辦香港中華音樂院·馬思聰在課桌上過夜
十一、千人大合唱和演出《白毛女》把新音樂運動推向高潮
曲四 藝苑初創夸伯樂
一、籌備音樂工作者協會·呂驥曾提議增設一個副主席
二、在第一次文代會上做《國統區新音樂運動概況的報告》
三、籌備中央音樂學院時希望保留華北大學音樂系
四、在“土”、“洋”、“古”之間,做了粘合劑
五、為中央音樂學院辦學開出處方·率音工團回京
六、借《羅馬尼亞音樂》來解決中國現實問題
七、中央歌舞團副團長·陝北大姑娘合唱隊
八、創造民族藝術新經典·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
曲五 樂在中央聚群英
一、“細胞分裂”出中央樂團·分團時流了淚
二、治團傾心“兩個培育”:人才和市場
三、夾縫中渴望“人和”·民族風格“移植論”之辯
四、暗示樂團躲避“鳴放”·周旋在反黃色歌曲浪潮中
五、奔走要到和平里房子·交困中把“貝九”獻給祖國
六、借“大躍進”勢頭建成北京音樂廳·辯證看“輕音樂”
七、“度荒策”·二十人分吃一隻鴨·產房探弟妹
八、擠時間《人民日報》開專欄·論爭中的“折中派”
九、用美學理論指導藝術實踐的一代宗師
曲六 “運動”頻仍成棄卒
一、江青在中宣部,李凌在文化部,都抓藝術創作
二、最後的無望掙扎·中央樂團李凌時代的結束
三、音協無職·呂驥親抓批判·定性“修正主義分子”
四、迷惘中借語發問:“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
五、感動於周揚的“潛台詞”·推進《沙家浜》過關
六、被關在黑屋子裡與老鼠為伴·打算出去後畫海報
七、江青說“李凌是要打倒的”·孩子們回台山
八、在“紅藝”被當特務審查·“黑謬論”悄然成書
九、回鄉接待“海歸”老父·期待春天的到來
曲七 重啟國音待後生
一、想在音樂研究所致力廣東音樂研究·善根之源
二、憂心歌劇被毀·親抓《劉胡蘭》和《阿依古麗》
三、人才早培養,為引8歲呂思清進京學藝求助鄧小平
四、重掌中央樂團帥印·謀劃復興大業·成樂壇報春梅
五、住到楊蔭瀏家裡做“記者”,試圖搶記心得解除心憂
六、大師來襲·當選音協副主席·切忌因小澤征爾盛讚驕傲
七、為李煥之動情·勝敗輸血造血·放陳燮陽回滬
八、得失話《鄉戀》·肯定李谷一和“十五首”歌曲
九、求助鄧小平復建中國音樂學院·創辦《中國音樂》
十、嫁接“集成”·“中國音樂建設大本營”夢未成
曲八 園丁總有不老情
一、開掘地熱,創辦社會音樂學院·給學員發交通費
二、嘗試音樂教育“多軌制”·艱辛辦中國函授音樂學院
三、出任音教委主任,點亮新時期音樂教育黃金時代
四、訪美後痛切感受音教“大一統”弊端·再發蟬鳴
五、“太公八十遇文王”·為“朝廷”盡忠解困再思辦學
六、老伴去世哭了七小時·八十壽誕呈現樂壇傳奇
七、秋蟬也有春時情·“哈哈!汪里汶逃不掉了!”
八、捧著歲月長河中蕩漾的“流花”在池沼里慰藉
終曲 別來無言
李凌大事記
參考文獻

序言

為《俯首鼎和——李凌中國新音樂開拓之旅》作序,總有抹不去的敬畏之感,總覺得那是為一個橫跨一個世紀的人的故事作序,甚至是為一個世紀的故事作序,尤其在這位可敬的老人一百周年誕辰之際,我……行嗎?我沒紅慶那種信心滿滿,因此看他的書稿也是將信將疑,但慢慢地往下看著,又忽然有了一點開朗,有了一絲情愫,有了一線追憶,有了無限的感慨。又所幸《國樂的傳承與創新叢書》著眼的是“人”,大寫的“人”……
我對李凌先生最初的感受,都來自他對音樂教育的那份關心和熱情,那是改革開放後那個音樂教育紅紅火火的年代。但十年前,父親告訴我,李凌去世前九天給他打了一個電話。我才隱隱約約感覺到,父親和李凌先生還有一段不一般的經歷。那是他們同在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領導的政治部第三廳工作的那段經歷。以前我只知道郭沫若給我父親題過“自強不息”的字,鼓勵他去考音樂院,趙啟海教我父親唱王洛賓的歌曲,歐陽小華(陽翰笙的女兒)和我父親一起徒步去上音樂院,後來我父親又因與第三廳走得太近差點被音樂院開除,經洛辛、劉烈武等人求情,“開除”改為“留院察看一年”……如今老父也走了,當我在這本書里看到了這一長串熟悉的名字時,競感慨萬千。那是一代人的故事。
那一代人中,李凌無疑是佼佼者。肇始於20世紀初的“新音樂運動”風起雲湧,1940年由李凌創刊《新音樂》則是其最重要的標誌之一,關於什麼是“新音樂”,學術界有很多爭議,但李凌是這么定義的:“中國新音樂是反映中國現實,表現中國人民的思想情感與生活要求,積極地鼓勵組織中國人民起來爭取建造自己的自由幸福的國家,創造自己的自由幸福的生活的藝術。”正是這一指導思想,使《新音樂》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正如趙諷所言:“《新音樂》月刊成了大後方的歌詠運動的指揮者了,這當然是李凌同志的功勞……也正因為周恩來的指引,李凌的新音樂成為了當時藝術界進步力量的象徵。”
作為20世紀音樂批評家的先驅,李凌的文字是為他的實踐服務的,他的每一篇評論都轉化成具體的行動,將音樂批評和音樂的社會活動結合得天衣無縫。貫穿一生,李凌始終將音樂作為一個大事業,參與各式各樣的音樂組織活動,細心地吸引和培養各式各樣的人才,這使他具有別人難以企及的胸懷,使他的評論兼具包容性,也使他的評論讓人有腳踏實地之感,甚至對於當下的音樂批評都極具啟發意義。追尋著他那看似雜糅的文字,我們可以發現,他總是朝著某個具體的目標奔去,絕沒有拐彎抹角或閃爍其詞,也絕沒有迴避自己的真實觀點。在一個起伏跌宕的時代,這種秉陛不吃苦頭是不可能的,但,李凌就是李凌。
李凌是一位傑出的音樂社會活動家,也是一位傑出的音樂教育家。或許是在育才學校受陶行知的影響,李凌總是懷著深深的教育家情懷,從創建上海夜大學音樂系、上海中華音樂院、香港中華音樂院一路走來,直到組建中央樂團、中國音樂學院復院,甚至是後期創辦社會音樂學院。李凌相當一部分的評論文章也都是和人才的發現、評價、提攜有關。他對人才愛護有加,對同事知人善任,與朋友肝膽相照……正是這種古道熱腸、甘當人梯的人格魅力,使他能夠團結人、發現人、用好人。李凌當然是有他的辦學思想的,或許我們能從李凌對民族民間音樂迷戀,以及對廣東音樂的眷念中,從李凌的“請進來,送出去”(他把河北的獅子舞表演藝人選到北京來演出,派人到安徽去學花鼓燈,又把老藝人請到北京教授花鼓燈……)的理念中,找到中國音樂學院的辦學傳統;也能從他的“兩種努力,一路向前”中發現“兼容並包”的辦學胸懷;從他對於一大批音樂表演藝術家的提攜、褒獎甚而是循循善誘中,體會到教育家的拳拳之心。為此,他時而從美學視角去探索表演藝術的真諦,時而借鑑那些極為通俗易懂的辭彙,如果忽略他那些直接的感受,或許沒有那么艱深的理論架構,或許比喻得不一定十分恰當,但熾熱的關愛之心躍然紙上。
李凌一生捲入了很多“公案”,從20世紀40年代關於“新音樂”的論爭,到1958年為《九九艷陽天》辯護,從倡導“作曲家要大力創作一些新的輕音樂及抒情歌曲”,到“民族化”與“土洋之爭”,從60年代初掀起的“李凌音樂思想批判”,到“文化大革命”的“李凌是要打倒的”,李凌的音樂思想不乏啟迪,亦不乏反思,但透過這些我們看到的分明是一個大寫的“人”。如果說,源於對國民黨文化專制主義反抗的“跌倒算什麼,我們骨頭硬”已築就了李凌一生的品格,那么,“文革”中他借詩詠志——“雖知四面涼風好,但我柴門只向南”,誓言“不是對任何意見都是哈腰逢迎”,更顯露了他的錚錚鐵骨和坦蕩胸懷。
序言的三言兩語遠不足以完整地去描繪大寫的“人”,甚至紅慶撰寫的全文也只能做到掛一漏萬。然而,斯人已去,風範猶存!百年風雲百年歌,鼎和五味,俯首前行,李凌先生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已經成為我們精神生活中一曲永不消失的歌。
謝嘉幸 於德外絲竹園
2013年11月15日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