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地區教育志》是1991年8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地方志,由鄭大略、喬士華編纂。
基本介紹
- 書名:信陽地區教育志
- 作者:鄭大略、喬士華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 ISBN:7534806585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信陽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包括國小教育、中學教育、社會教育、教育行政工作等。
作品目錄
封面
信陽地區教育志
《信陽地區教育志》編纂委員會
圖片
信陽地區政區圖
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題詞
信陽文廟大成殿始建於元代,明代為州學官,清代為儒學署,二十年代為師範講習所,四十年代為豫南中學,五十年代為省立信陽中學,現在軍分區院內
1927年信陽農民軍舊址,三十年代為義光中學男生部
1929年省立第三師範教學樓。中共地下黨組織曾在此領導學生運動
1929年省立二女師“望賢樓”
1930年義光中學校貌
1933年省立七中辦公室,閱覽室
1930年潢川江家集大王樓列寧國小舊址
1926年吳煥先在箭河創辦中山國小(1929年改為列寧國小)舊址
1930年創辦黃泥塝平民國小,現為新縣煥先國小
少年英雄肖國清,箭河列寧國小學生,14歲入共青團,15歲入黨,任一鄉團支書。1930年被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最後頭髮被拔光活埋,犧牲時年16歲
1930年商城縣瓦屋基列寧國小舊址
1931年創辦郭家河列寧高級學校舊址
1930~1931年商城蘇維埃政府在湯家彙編寫的《兒童課本》
1950年省立潢川中學懸旗結彩,歡送學生光榮參加人民解放軍
1965年10月,全省耕讀教育現場會在潢川召開。圖為省教育廳副廳長郭琛為大會作報告
各地代表來參加會議的情景
1982年以前農村中國小校舍景況一斑
1983年後,集資辦學,校舍設備發生根本變化
新縣希望國小
潢川白店中心國小
淮濱張莊中學
信陽縣平橋鎮中學
息縣包信鄉中學
信陽師範學院外景
豫南農專校園一角
信陽師院外語聽音室
信陽教育學院教學樓
河南電視大學信陽地區分校教學樓
信陽高級中學教學樓
潢川師範學校實驗樓
固始師範學校教學樓
信陽衛生學校校園一角
新縣職業高中無償向農民傳授各種生產技術,受到民眾好評
全國優秀班主任、先進工作者趙文芳20餘年堅持勤工儉學,免費教育,受到各級政府嘉獎
固始縣石佛鄉成人學校學員在進行河蚌育珠
信陽縣溮河港職業高中植茶80餘畝。圖為學生在採茶
信師附小一年級學生入隊宣誓
少先隊員在烈士像前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潢師附小學生在做課間操
潢川付店中學化學教師製作的國中化學教具,受到國家教委表彰
羅山高中教師製作的電磁感應器
信陽技工學校製造的機器
1983年地委、行署召開全區教育工作會議,號召乾群集資辦學,造福後代
地委書記趙鳳羽為大會作總結
行署專員吳烈繼為大會作工作報
1986年3月,河南省副省長鬍廷積在地委委員景獻琢、行署副專員鄭淑真陪同下視察了信師和教育學院
河南省副省長於友先1989年5月在改善沿淮灘區辦學條件現場會上作重要講話。會後在行署副專員鄭淑真、地區教育局長王美亭陪同下到農村視察學校
中共信陽地委書記董雷在全區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
行署專員劉心銘在全區勤工儉學工作會議上講話
行署副專員鄭淑真在全區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
1989年4月,信陽地區教育志第二次評稿會。省顧委委員、中國教育史志研究會顧問王燕生(右一);省紀委委員、原省教育廳副廳長崔峰(中)親臨指導
第二次評稿會全體人員合影
1990年11月,國家教委黨組書記,副主任何東昌來信陽視察教育工作,受到聾啞學校兒童熱烈歡迎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國家教委主任李鐵映91年7月來信陽陸軍學院視察學生軍訓,觀看陸軍學院幼稚園演出,讚揚“小朋友的舞蹈跳的真好!”
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同省教委、信陽地委、行署領導、信陽市政府、地區教委及地直學校部分領導幹部合影
信陽地區教育委員會領導成員合影
《信陽地區教育志》編纂委員會委員合影
信陽地區教委副科級以上幹部合影
國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楣1985年5月給新縣列寧國小贈送的兒童玩具
1985年慶祝第一個教師節,少先隊員為特級教師張秀雲佩戴光榮花
1979年日本見新市思城國小訪華代表團來信陽市第三國小訪問,受到熱烈歡迎
信陽陸軍學院幼稚園排演的《南方童趣》在濟南軍區幼兒歌、舞大賽中,獲創作、排演一等獎
信陽師範學校校園一隅
目錄
序(一)
序(二)
凡例
第一篇 概述
第二篇 大事記
第三篇 清末民國時期教育
第一章 儒學 書院 私塾
第一節 儒學
第二節 書院
第三節 私塾 義學 社學
第二章 幼兒教育
第一節 蒙養院
第二節 幼稚園
第三章 國小教育
第一節 學校行政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學業評定
第四節 訓育管理
第四章 中學教育
第一節 學校行政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升學與畢業會考
第四節 訓育管理
第五章 中等師範教育
第一節 學校行政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招生與畢業
第四節 訓育管理
第五節 師範學校
第六章 職業教育
第一節 學制與課程
第二節 職業學校
第七章 社會教育
第一節 宣講所 閱報所
第二節 半日學堂
第三節 簡易識字學塾
第四節 講演所
第五節 民眾教育館
第六節 民眾學校
第八章 教育行政與教育會
第一節 教育行政主管人員名錄
第二節 教育會
第九章 教育經費
第一節 經費來源
第二節 經費管理
第十章 教員
第一節 教員任用
第二節 教員地位
第三節 教員待遇
第十一章 蘇區教育
第一節 教育行政與經費
第二節 教育內容與形式
第三節 教師
第四節 學校選介
第四篇 當代教育
第一章 幼兒教育
第一節 行政管理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經費
第四節 幼稚園選介
第二章 國小教育
第一節 學校行政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教學方法
第四節 思想品德教育
第五節 學籍管理
第六節 重點國小和中心國小
第七節 學校選介
第三章 中學教育
第一節 學校行政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教學改革
第四節 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節 體育衛生
第六節 學籍管理
第七節 人民助學金
第八節 重點中學
第九節 民辦廠礦企事業辦中學
第十節 學校選介
第四章 中等師範教育
第一節 學校行政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教學改革
第四節 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節 學生生活待遇
第六節 學校選介
第五章 中等專(職)業教育
第一節 中等專業學校
第二節 職業中學
第三節 技工學校
第六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農民業餘學校
第二節 職工業餘學校
第三節 幹部文化補習學校
第四節 教師進修學校
第五節 農民中等技術學校
第七章 高等教育
第一節 普通高等教育
第二節 成人高等教育
第三節 高等學校招生
第八章 教師
第一節 教師隊伍管理
第二節 教師政治地位
第三節 教師經濟待遇
第四節 民辦教師
第五節 教師業務提高
第九章 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第一節 地區教育行政機構
第二節 縣(市)教育行政機構
第三節 地區教育局二級機構
第四節 學術團體
第十章 教育經費與改善辦學條件
第一節 教育經費
第二節 勤工儉學
第三節 教學儀器建設
第四節 集資辦學
第五篇 教育人物
第一章 傳略
吳其濬
張維忠
劉子榮
林伯襄
劉景向
雷躋堂
江夢霞
熊緒端
熊少山
周世品
劉盼邃
桂悅耕
吳靖宇
尚鉞
陳慕堯
蔡韜巷
余夢痕
楊樂羊
戴伯行
吳煥先
牛逸青
金力靜
王沛霖
韓錦璜
趙克信
第二章 簡介
郭鑒庚
葉知幾
余履齊
梁元太
蔣仲仁
李鴻籌
高明遠
馬延中
張鴻烈
齊未遑
張建候
黃敦慈
余同甲
趙良信
周性初
翟永坤
夏一圖
余冠五
魏建宏
周祖訓
韓家學
孫海波
周大璞
馬駿如
吳力生
劉永泰
王扶東
陳禮
董雲霞
司峻
丁石英
董玉寶
曹聘三
何金泉
牛佐唐
劉茂恆
周學禹
葉茂青
王蔭瑞
傅新中
王濟民
胡樹仁
劉鵬蓀
尹峻
張茂春
李甦
徐脈勝
李叔毅
常亞青
路恆鐸
金魯峰
謝隨法
劉炳燦
張同藩
王新海
魏一樵
付伯忠
翟同乾
袁懷志
楊鳴岐
顧經海
邢大地
衛靜
陳坤志
劉德信
李廣民
步歷祉
孫英
塗大正
左士郁
張秀雲
李國興
武德本
陳言讓
張靜
李法根
王俊生
吳瑞亭
周文濤
黃志明
戴培
張兆峩
吳一淵
安振東
王建邦
劉明華
劉侃
李家寬
周振賢
李惠民
霍道元
吳高春
潘朝玉
宋允恭
胡啟宇
王景源
馬國風
夏光偉
楊履慧
賈儒漢
彭學敏
吳家國
趙之弦
郭啟庶
何新政
趙文芳
王美亭
李保慶
張世文
王清林
錢邦銳
王承訓
第三章 人物表·名錄
一、信陽地區受省(廳局)級以上單位表彰的優秀先進工作者名表
二、信陽地區教育界任人大常委會委員以上職務名表
三、信陽地區教育界任政協副主席以上職務名表
四、信陽籍教育工作者在外地外省名人表
五、信陽地區建國前後在河南任教育廳(司)長名表
六、清代信陽地區進士名表
七、信陽地區1949年以前出國留學生名表
八、信陽地區1952年以來出國留學生名表
九、信陽地區1949年以來博士、碩士研究生名表
十、信陽地區僑居國外教育界華裔著名專家教授名表
十一、外地來信陽講學名人表
十二、信陽地區講師、中教三級、小教二級以上教育工作者名錄
補記
編志始末
附:信陽地區教育志評審委員會名單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