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
譯文:趙孝成王感激信陵君假傳命令奪取晉鄙兵權、救了趙國的大功,就跟平原君商量,打算拿五座城封給他。信陵君聽說這件事,心中感到驕傲自大,臉上露出自以為有功的神色。有一位門客向他進言道:“事情有不應該忘記的,也有應該忘記的。如果別人對您有恩德,您不可忘記;如果您對別人有恩德,希望您忘記它。況且您這次假傳魏王的命令、奪取晉鄙的兵權來救趙國,對趙國來說固然有功,對魏國可就算不上忠臣了。您卻驕傲自滿自以為有功,我認為您不應該這樣啊。”
於是信陵君立刻深深責備自己,慚愧地好像無地自容。趙王待打掃庭院之後,親自來迎接(信陵君),按照招待貴賓的禮節,(趙王)引導信陵君到西階,(請他從那裡上殿)。信陵君側身而行,推辭謙讓,隨(趙王)從東階走上殿堂;並說自己有罪,對不起魏國,對趙國也無功可言。趙王陪信陵君喝酒到傍晚,始終說不出要封給他五座城的話,這是因為信陵君的謙讓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陵君從諫
- 出處:《史記·魏公子列傳》
- 作者:司馬遷
- 性質:名詞
出處,原文,詞解,翻譯,寫作背景,評價,
出處
《史記·魏公子列傳》
原文
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說於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也。且矯魏王令,奪晉鄙兵以救趙,於趙則有功矣,於魏則未為忠臣也。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
於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趙王埽除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公子側行辭讓,從東階上。自言罪過,以負於魏,無功於趙。趙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獻五城,以公子退讓也。
詞解
德:感激
公子:指信陵君
矯:假傳命令
自功:自以為有功
竊:謙詞,指自己
埽除:打掃庭院
負:對不起
以:因為
令:命令
就:到
翻譯
趙孝成王感激信陵君假傳命令奪取晉鄙兵權、救了趙國的大功,就跟平原君商量,打算拿五座城封給他。信陵君聽說這件事,心中感到驕傲自大,臉上露出自以為有功的神色。有一位門客向他進言道:“事情有不應該忘記的,也有應該忘記的。如果別人對您有恩德,您不可忘記;如果您對別人有恩德,希望您忘記它。況且您這次假傳魏王的命令、奪取晉鄙的兵權來救趙國,對趙國來說固然有功,對魏國可就算不上忠臣了。您卻驕傲自滿自以為有功,我認為您不應該這樣啊。”
於是信陵君立刻深深責備自己,慚愧地好象無地自容。趙王待打掃庭院之後,親自來迎接(信陵君),按照招待貴賓的禮節,(趙王)引導信陵君到西階,(請他從那裡上殿)。信陵君側身而行,推辭謙讓,隨(趙王)從東階走上殿堂;並說自己有罪,對不起魏國,對趙國也無功可言。趙王陪信陵君喝酒到傍晚,始終說不出要封給他五座城的話,這是因為信陵君的謙讓啊。
寫作背景
我國戰國時代,諸侯逐鹿,相與爭鋒,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各個領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時,“士”便應運而生。“士”是一個特殊的知識分子階層。他們或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或有高強的武藝,或在某一方面有出類拔萃的才幹。各國統治者便招募這些人,收於門下,被稱為“門客”。“門客”在那個時期發揮著異乎尋常的作用,他們可以掌握政策、運用策略,掌管外交和軍隊。各國的貴族為了圖謀功業,都大量收養門客。但門客中的某些人因為確有才幹,所以他們也要辯識真正思賢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這樣又促使一些貴族具有禮賢下士之風,達到他們在政治、軍事、外交上鬥爭勝利的目的。
評價
本文通過唐雎向信陵君的進言,說明一個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於人有恩德的事不應放在心上的主旨。
文章在表現這一主旨時,不是用直白方法,而是迂迴切入。唐雎先從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種情況說起,再具體為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於我、我有德於人而應採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四種態度,最後才落實到信陵君救趙一事上,說明這是有德於趙、不可不忘之事。辯證說來,環環相扣,嚴謹有致;語句反覆,卻不刻板,迴環有味,令人深思。
這篇文章,篇幅至短,而文氣則甚寬舒,在簡單交代信陵君竊符救趙,趙王郊迎的背景之後,重點寫唐雎與信陵君的對話。唐雎先對信陵君說:“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這四句話,沒頭沒腦,看似不著邊際,不知所云,信陵君也的確不明白,難怪他會問:“何謂也?”於是唐雎不慌不忙,就信陵君的疑問,為他解釋這四句話:“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這四句話可分兩層,前二句為上層,後二句為下層,上層為賓,下層為主;在下層中,前句為賓,後句為主,賓主相襯,頓挫有致。“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是唐雎這番話的主旨,於是由泛言“可忘”與“不可忘”,自然而然地引出要規勸的現實的具體的問題:“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願君之忘之也!”水到渠成,情理自現。對唐雎之諫,信陵君欣然接受。這段對話,前半為虛筆,後半才落實,虛筆作鋪墊,實寫見真意,虛實結合,寬緩從容,不急不懈,飄逸有致。
文章在表現這一主旨時,不是用直白方法,而是迂迴切入。唐雎先從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種情況說起,再具體為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於我、我有德於人而應採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四種態度,最後才落實到信陵君救趙一事上,說明這是有德於趙、不可不忘之事。辯證說來,環環相扣,嚴謹有致;語句反覆,卻不刻板,迴環有味,令人深思。
這篇文章,篇幅至短,而文氣則甚寬舒,在簡單交代信陵君竊符救趙,趙王郊迎的背景之後,重點寫唐雎與信陵君的對話。唐雎先對信陵君說:“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這四句話,沒頭沒腦,看似不著邊際,不知所云,信陵君也的確不明白,難怪他會問:“何謂也?”於是唐雎不慌不忙,就信陵君的疑問,為他解釋這四句話:“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這四句話可分兩層,前二句為上層,後二句為下層,上層為賓,下層為主;在下層中,前句為賓,後句為主,賓主相襯,頓挫有致。“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是唐雎這番話的主旨,於是由泛言“可忘”與“不可忘”,自然而然地引出要規勸的現實的具體的問題:“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願君之忘之也!”水到渠成,情理自現。對唐雎之諫,信陵君欣然接受。這段對話,前半為虛筆,後半才落實,虛筆作鋪墊,實寫見真意,虛實結合,寬緩從容,不急不懈,飄逸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