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都紅瓜子,亦稱“八步紅瓜子”、“賀州紅瓜子”,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八步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信都紅瓜子在賀州栽培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賀州市傳統出口產品之一,素以品質特點,清脆芳香、皮薄、飽滿而著稱,富含蛋白質、脂肪及鈣、磷和多種維生素,含油率高達55%左右,營養豐富;籽粒表面光平,有臘質,表皮深紅透亮、著色均勻;粒大飽滿,皮薄仁厚,味道醇香,千粒重140克,可食率53%;籽殼無開裂,無損蝕,耐貯存。
2011年12月2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信都紅瓜子”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都紅瓜子
- 產地名稱: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八步區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品質特點:品質特點,清脆芳香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1699號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20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地形狀況,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信都紅瓜子素以粒大肉厚,色澤深紅,清脆芳香、皮薄、飽滿而著稱,富含蛋白質、脂肪及鈣、磷和多種維生素,含油率高達55%左右,營養豐富。籽粒長橢圓形,長11—15毫米,寬6—9毫米;籽粒表面光平,有臘質,表皮深紅透亮、著色均勻;粒大飽滿,皮薄仁厚,味道醇香,千粒重140克,可食率53%;籽殼無開裂,無損蝕,耐貯存。
信都紅瓜子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及鈣、鋅、硒和多種維生素,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36.4%、鈣含量≥516毫克/千克、鎂含量≥263毫克/千克、鋅含量≥93.5毫克/千克、硒含量≥0.0160毫克/千克、維生素E≥9.60毫克/100克、維生素B1≥0.16毫克/100克、不飽和脂肪酸為30.41%至31.45%、水分含量≤5%。
產地環境
地形狀況
信都紅瓜子種植範圍內地形,北高南低,大桂山山地橫腰盤踞在區域東部,分布成信都平原、八步盤地,土壤類型主要有沙土、壤土等。肥沃的前作非瓜類的沙質壤土或河流沖積物土,pH值5—7,土壤耕層深厚,結構適宜,理化性狀好,排灌方便,土壤物質條件非常有利於信都紅瓜子的生長,為信都紅瓜子獲得優良品質奠定了良好基礎。
水文情況
信都紅瓜子種植地域範圍內擁有水庫工程共58座,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56座,總庫容3.6億立方米,且90%以上的水庫周邊森林覆蓋;有中型灌區1處;一般中型灌區4處;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9.64萬畝。種植區域內水資源較豐富,水利溝、渠遍布各鄉鎮、村,排灌便利。信都紅瓜子種植區域範圍內水質屬清潔水平,適宜種植優質信都紅瓜子農產品。
氣候情況
信都紅瓜子種植區域範圍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潤多雨,夏長冬短,年平均溫度23℃,無霜期320天以上,降雨量15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30—75%。這種氣候條件非常適合信都瓜子生長,有利於信都紅瓜子特殊品質的形成。
歷史淵源
信都紅瓜子(亦稱八步紅瓜子)於明末清初在賀州(原賀縣)就有種植,栽培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就經梧州、廣州遠銷東南亞和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賀州傳統名優出口商品之一。
信都紅瓜子是廣西著名的傳統出口產品之一,銷往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紅瓜子作為一種深受民眾喜愛的休閒食品,市場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
生產情況
2001年,信都紅瓜子在賀州市種植約21.1萬畝,年產180萬公斤。
2009年,信都紅瓜子在八步區種植面積已近3萬畝,年產約1600噸。
2011年,信都紅瓜子種植面積1830公頃,年產量1592噸。
信都紅瓜子種植面積最多的年份達到68000畝,產量3941噸。
產品榮譽
1983年,信都紅瓜子被國家對外貿易部授予“優質產品”稱號。
1987年,信都紅瓜子獲國家對外貿易部銀質獎。
2011年12月2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信都紅瓜子”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信都紅瓜子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範圍包括八步區的信都鎮、仁義鎮、鋪門鎮、靈峰鎮、蓮塘鎮、黃洞鄉、大寧鎮、步頭鎮,北到八步區的大寧鎮,南至八步區的鋪門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1°12′至112°03′,北緯23°49′至24°48′。地域保護範圍的面積4000公頃。
質量技術要求
- 安全要求
產品安全指標須符合《無公害食品信都紅瓜子》(DB45/T157-2004)的衛生安全指標要求。
- 總原則
信都紅瓜子生產的總原則是按標準化進行,實行專業化生產、專業化監督、產業化模式、社會化服務。
- 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
信都紅瓜子最理想的種植基地選擇在亞熱帶海拔1000米以下,肥沃的前作非瓜類的沙質壤土或河流沖積物土,地勢稍高,排灌方便,陽光充足,土壤耕層深厚,結構適宜,理化性狀好,pH值5至7。產地環境質量必須符合《無公害食品西瓜產地環境條件》(NY5110—2002)要求。
- 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
選擇通過提純復壯符合信都紅瓜子品種特徵特性、優質、豐產、抗性強、商品性好、無病蟲源的當地信都紅瓜子品種,並剔除畸形、不飽滿、受病蟲傷害的種子。
- 生產過程管理
春季栽培要求氣溫穩定在15℃以上,一般在清明開始播種,到穀雨前後結束;秋季栽培在7月上旬未至下旬初。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信都紅瓜子生產技術按照《無公害農產品信都紅瓜子生產技術規程》(DB45/T158—2004)要求進行。病蟲害防治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精選無病蟲、無畸形,飽滿的種子作種,嚴格實行輪作制度,與非瓜類作物輪作一年以上,選擇排水方便,不易積水的田塊作瓜地,增施腐熟有機肥,掌握中耕培土時間,適時于晴天進行。根據多年栽培經驗,在紅瓜子生長期的夏、秋季節風雨(尤是西風雨)對紅瓜子生長影響最大,嚴重時可顆粒無收,主要原因是下雨伴隨吹風,葉片相互摩擦,吹動瓜蔓根系擺動出現傷口,病菌隨水擴散侵入植株體內而大面積發生炭疽病、枯萎病等病害,植株葉片枯死、枝蔓枯萎而整株死亡。防治措施,一般在雨後晴天及時噴施雙效靈、農機120、綠享2號等藥物加以防治。紅瓜子除做好枯萎病、炭疽病防治同時,還須做好病毒病、黃守瓜、蚜蟲、蟋蟀、小地老虎等病蟲防治。
- 產品收穫及產後管理的規定
信都紅瓜子的採收與乾曬很重要,方法恰當與否,直接影響紅瓜子色度、飽滿度和商品價值。一般紅瓜子分4—5次採收,瓜柄(含連瓜處)乾枯成熟,這樣的紅瓜子才飽滿,瓜仁全部轉紅。瓜柄不乾枯的瓜,部分瓜仁多半為半身紅、半身白的不完全成熟瓜子。因此,不論瓜大小,瓜柄乾枯為成熟標誌,需及時採收,隔幾天採收一次,約4—5次採收完成,收瓜時要把帶病和不成熟的瓜果另裝,另行無害化處理,不污染瓜地。收穫季節一般選晴好的天氣摘瓜,用手剖瓜掏出鮮紅的子仁,然後及時將子仁上粘附的瓜肉和瓜汁用水清洗乾淨,平攤於竹製簸箕上或均勻撒在乾淨平坦的曬地上涼曬。最好當天曬乾,收時不脫皮,否則瓜子未乾脫皮易形成退色花斑影響商品價值;當天能曬乾的,外皮光亮,色澤深紅、顆粒飽滿的為上品。碰上陰雨天氣收回的瓜子,最好放在寬闊的房間裡或不遭雨淋的地方,用人工或機械風乾。曬乾的紅瓜子可用無毒、無污染的非金屬容器(如缸、桶、塑膠袋等)密封裝好,貯存於乾燥、無蟲源、無鼠害的環境中保管。
- 生產記錄要求
農戶在生產過程中,要建立信都紅瓜子生產過程記錄檔案,做好農藥、肥料使用的登記工作,記載投入品的名稱、使用時間、使用目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量。
專用標誌使用
本規定地域範圍內的信都紅瓜子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 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八步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提出申請,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