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合作組織:理論與實踐

信用合作組織:理論與實踐

《信用合作組織理論與實踐》是2007年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尹志超。本文分合作組織的理論分析和實踐分析等兩個部分進行論述。

基本介紹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版 次:1
所屬分類:圖書 > 金融與投資 > 信用管理與信貸

內容簡介

本文分兩個部分展開:合作組織的理論分析和實踐分析。
第一部分,合作組織的理論分析。
第一章,運用重複博弈理論探尋合作組織的基石。重複博弈理論表明當博弈的次數足夠多,博弈重複進行的時候,合作的結果在參與人之間可以達成,這就為合作組織找到了存在的基石,分析表明,合作組織的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合作社內部成員相互之間以某種方式產生了可信性的信譽基礎。
第二章,探討監督對合作組織的重要性。由於合作組織監督的困難,它可能適合於這樣的領域:期望有更多的偷懶,同時期望更少的對市場價值作直接反映的組織。因此,發展合作組織必須注意其主客觀條件是否具備。隨著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合作組織可能演變為治理結構更加合理的組織形式。
第三章,探討合作組織中平等和效率的關係。霍爾姆斯托姆的研究指出,在一個封閉的、預算平衡的,即平均分配的組織內,“搭便車”可能導致諸如勞動努力等生產性投入的供給不足。當放鬆預算平衡的條件時,引入一個可以獲得非預算平衡分配規則剩餘的委託人。合作組織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效率。麥克洛伊德論證當社員退出合作社的成本較高時,一個合作社的效率可以通過社員之間的相互威脅戰略來實現。
第四章,討論退出權、退出成本與合作均衡的關係。麥克洛伊德認為對社員來說,合作均衡的存在要求一個較高的退出成本。林毅夫認為,社員的退社權是保證合作社運動成功的必要條件。董和道證明,退出權的引入可能使一個合作組織加速崩潰,從而導致規模經濟的喪失。普特曼和斯格曼認為,對退出權更為全面的理解是,當偷懶的社員為逃避其他社員對自己的懲罰而退出合作社時,只要社員在合作社之外獲得的預期效用大於社員對偷懶的最大反應的效用水平,那么引入退出權將降低合作的可能性。當社員的相互退出是對偷懶社員的一種懲罰時,只要合作社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那么社員的合作在有退出權時更有可能。
第二部分是信用合作組織的實踐分析。具體分析中國農村信用社對合作組織效率條件的違背及其結果,同時對中國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和改革作深入探討。
第五章,回顧信用合作社的發展歷程。從中外信用合作社興衰的歷史中可以看到信用合作社良性運轉的一些重要前提條件。
國外的互助性合作組織,其產生背景都是相似的,那就是在合作成員處於劣勢地位時,他們更容易團結起來加入合作組織,從而獲得合作收益,以抵禦各種不利環境。中國早期信用合作社的發展說明,合作組織堅持自願、民主、獨立等原則的重要性。
同時,合作社的發展表明,合作社首先要在合作成員自願的條件下建立,但是,僅僅有農民的自願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外部力量的推動。正是大量德高望重的人士積極參與合作運動,合作社才得以建立和健康發展。
中國農村信用社的曲折發展歷程表明,農村信用合作社始終處於政府的強力控制中,其性質模糊不清。
第六章,考察信用合作社的合作原則。這些合作原則是信用合作的具體制度安排,是信用合作實踐的產物。
羅虛代爾原則涉及到合作組織的平等、互助、非營利等重要內容。國際合作聯盟的合作原則體現了羅虛代爾原則的基本精神。在信用合作原則方面,萊夫艾森和舒爾茨一德利奇信用合作原則的主要內容已經蘊涵在合作原則中。威廉·哈斯的信用合作原則具有更為開放的視野和更為自由的氛圍。
縱觀合作原則和信用合作原則在各個時期的規定可知,儘管隨著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具體的合作原則可能有一些差異,但是合作制的核心從來沒有變動過。自願、平等、民主、非營利等基本理念一直根植於合作社發展的全過程。
儘管中國農村信用社的幾個章程都包含了合作原則的核心內容,但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實踐卻與合作原則相去甚遠。在現階段,農村信用合作社已經背離了自願、互助、民主、非營利等核心的合作原則。
第七章,深入到信用合作組織內考察其治理結構。完善的合作組織治理結構是合作原則的具體化,是合作制度的本質體現。
信用合作社的產權結構是有缺失的。隨著信用合作社的發展,其產權制度的一些弊端也逐漸呈現。因此,信用合作社的產權制度出現了如下一些重要變化:差異化的入股權、實現了按股分紅、賦予股權部分轉讓權等。
信用合作社的治理結構主要是處理三種關係:社員大會或社員代表大會對監事會、理事會的選舉、批評和罷免關係;監事會對理事會的監督關係;理事會對信用合作社的領導關係。
在中國的實踐中,信用合作社的治理結構存在如下一些問題:一是社員代表大會作用發揮不夠;二是理事會與經營班子關係不順;三是監事會不能發揮正常的監督作用。
第八章,對中國農村信用社的運行效率進行分析。分析表明,破壞了合作均衡條件的必然結果是合作組織運行的低效率。
中國農村信用社的經營具有以下一些特徵:社均存貸款規模比較小;貸款對象日益非農化;股金偏低,自有資金缺乏;存貸款總額“剪刀差” 和農戶存貸款的“剪刀差”。中國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績效呈現出不良資產比例高、資金成本高、虧損面大等;制度性績效表現為互助性質淡化、決策機制弱化、激勵機制缺乏。因此,總體來看,中國農村信用社的運行效率是比較低的。
第九章,對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主的農村金融的績效進行實證分析。
本章利用協整理論建立了農業貸款、鄉鎮企業貸款、財政支農資金與農民收入各項指標的長期關係和誤差修正模型,結果表明:在長期,農業貸款對農民收入的各項指標都有反向的影響;鄉鎮企業貸款對農民的名義收入有顯著影響;財政支農資金對農民的實際收入具有正向作用,對名義的農民收入也有顯著的影響(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除外)。但是,誤差修正模型表明,農民收入的短期變動難以用金融和財政的變數解釋。因此,完善金融市場,促進農業貸款發放,增加向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中小企業貸款,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率,對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第十章,從信用合作組織有效運行的條件出發,探討中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
近年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效果並不理想。目前,制約農村信用合作社發展的因素主要有:歷史債務包袱沉重、地方政府控制過嚴、信用合作固有的制度缺陷。信用合作的制度缺陷表現在:用人制度缺陷、均衡持股與動力機制的矛盾、股權設定及流轉的矛盾等方面。農村信用合作社有效運行的條件有:適合的經濟環境、充分的合作意願、適時的外部推動和合理的制度構建。
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建立高效率運行的信用合作組織。
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應堅持:自願選擇的原則、分化重組的原則、按合作原則規範真正的農村信用合作社等。
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重點是:明晰產權關係,完善產權制度;深化農村信用合作社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相互制衡的治理結構;開放信用合作機構的準入限制。
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限制,允許開辦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是我國銀行業市場準入政策的重大突破,也是農村金融改革的重大創新,必將對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產生深遠影響。
總體而言,本文的創新之處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研究方法創新。傳統合作經濟理論主要是用規範的方法探討合作組織的理論問題。本文撇開價值判斷,主要運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博弈論對合作組織成立的條件和面對的約束進行邏輯實證分析,著重探討了合作組織有效率運行需要滿足的基本條件。
二是理論創新。用嚴謹的理論分析澄清了對合作組織的許多模糊認識。首先,運用重複博弈的理論找到了合作組織存在的基石:當博弈可以重複時,參與人之間可以實現合作。其次,論述了由於合作組織監督的困難性,合作組織的適應範圍就有嚴格的界線。再次,指出在一定的條件下,合作組織的平等與效率可以相容。最後,對不同條件下的退出權和退出成本對合作均衡的影響作了理論分析。這是對近幾年人們關於合作組織的懷疑和盲從兩種極端態度的澄清。
三是系統考察了信用合作制度。首先,指出信用合作原則是合作組織理論在信用合作實踐中的運用,是信用合作組織健康發展的關鍵。其次,通過信用合作組織發展歷程的考察,進一步證實了合作理論和信用合作原則的重要性。再次,指出信用合作組織的治理結構是信用合作的具體的制度安排,是信用合作成功的制度保障。最後,提出了信用合作組織有效運行的條件:適合的經濟環境、充分的合作意願、適時的外部推動和合理的制度構建。
四是套用創新。通過對中國農村信用社的實證分析,指出了農村信用合作社下一步改革的方向。首先,指出政府強力干預下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已經背離了合作原則,這是各種問題的根源。其次,指出農村信用合作社治理結構的已經與信用合作組織不相適應。再次,通過詳實的數據對中國農村信用社的運行效率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違背合作原則的必然邏輯結果是運行效率的低下。最後,指出農村信用合作社必須在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市場選擇的辦法分化重組現有農村信用合作社,輔之以資格確認的辦法承認民間信用合作組織,構建中國多層次多類型兼容的信用合作組織體系。
·查看全部>>

目錄

0 引論
0.1 合作組織概述
0.2 合作思想回顧
0.3 論文的結構
1 重複博弈與合作
1.1 有限次重複博弈與不合作
1.2 無限次重複博弈與合作
1.3 不完全信息下的聲譽模型與合作
1.4 重複博弈與合作組織
1.5 信譽與合作均衡
1.6 小結
2 監督與合作組織
2.1 監督與組織的產權結構
2.2 合作組織中的道德風險
2.3 不完美監督與合作組織的激勵
2.4 監督與經濟組織的演變
2.5 小結
3 平等、效率與合作均衡
3.1 合作組織的平等
3.2 霍爾姆斯托姆模型
3.3 麥克洛伊德模型
3.4 小結
4 退出與合作均衡
4.1 麥克洛伊德的觀點
4.2 林毅夫的觀點
4.3 董和道的觀點
4.4 普特曼和斯格曼的觀點
4.5 小結
5 信用合作社的發展歷程
5.1 合作社的產生
5.2 信用合作社的產生
5.3 中國信用合作社的起源
5.4 中國農村信用社發展歷程
5.5 小結
6 信用合作原則的考察
6.1 合作的基本原則
6.2 信用合作的基本原則
6.3 信息合作原則的演變
6.4 中國農村信用社合作原則的考察
6.5 小結
7 信用合作社的治理結構
8 中國農村信用社的運行效率
9 農村金融的績效:實證分析
10 中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
參考文獻
致謝
後記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