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沖洞

信沖洞

信沖洞位於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保由村西南約2公里的混雅嶺南面峭壁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信沖洞
  • 地理位置:位於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海拔高:近60米
簡介,地形地貌,考古發現,最新發現,

簡介

信沖洞坐落在混雅嶺南部懸崖峭壁上,海拔高近60米。昌化江支流南陽溪自東向西流經洞口下方,西距昌化江僅約1公里。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地形地貌

信沖洞距南陽溪河面高約20米,其地質結構較為複雜,因長年雨水侵蝕,石灰岩山體形成了洞中有洞的地貌特點。
信沖洞
信沖洞
洞底斜著向上、向後延伸,洞的後壁和洞頂呈弧狀連成一片,洞底上部和下部各形成一個小平台,洞的上部至洞頂則為一條很長的裂隙。此外,在洞內東壁還有3個小支洞。主洞口高約15米,小支洞口高約2—2.5米。

考古發現

信沖洞遺址是跨越數十萬年的文化遺產,是珍稀資源、旅遊資源和科學研究資源。在洞頂的裂隙堆和幾個支洞中發現動物化石,其中包括靈長目食肉目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齧齒目、爬行目及鳥類、魚類等,主要有巨猿、象、中國犀、最後鬣狗和牛、鹿、野豬、豪豬、、鼠等哺乳動物化石,其中有些動物屬於滅絕種。經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自旋共振(ESR)法測定,信沖洞動物化石年代距今40萬年,洞穴內堆積地質時代為更新世中期。
信沖洞遺址是目前我國最南部的一處古生物化石地點,對進一步了解我國古生物化石的分布範圍和種類具有一定意義,對探討海南古氣候、古環境、古地理變遷及第四紀地層學提供新的實物資料。尤其是巨猿牙齒化石的發現,為尋找海南古人類和舊石器時代考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最新發現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李錄、佟海燕,廣西自然博物館莫進尤和海南昌江博物館黃兆雪描述了一件產自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信沖洞洞穴沉積中的龜鱉類化石——中華花龜,這是關於海南龜鱉類化石的首次報導,論文應邀發表在泰國馬哈沙拉堪大學學報《Research & Knowledge》創刊號上。中華花龜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海南島龜鱉化石分布的空白,也為中國現生龜鱉類分布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信息。
信沖洞
信沖洞位於昌江黎族自治縣縣城南20公里處,昌江支流南陽溪右岸,洞口距水面20米。1995年,信沖洞脊椎動物化石首次被當地村民發現,2006年經海南文體廳、海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和昌江縣博物館聯合發掘,共發現包括巨猿、劍齒象、中國犀、鬣狗、碩豪豬等在內的近20種哺乳動物化石和若干其他類群化石。據電子自旋共振法測定,信沖洞洞穴沉積物形成年代距今約40萬年,屬中更新世。但這件龜鱉類化石一直未被報導,直到論文第二作者莫進尤在參觀昌江博物館時重新發現。
該化石保存了較完整的甲殼後半部,屬於地龜科擬水龜屬,具有以下鑑定特徵:背甲隆起程度中等,側背脊成年後消失;具兩枚上臀板和一枚臀板;除第12對緣盾,所有緣盾溝均位於緣板縫外側,在第6、7對緣盾處溝和縫十分接近;第12對緣盾間溝垂直穿插第2上臀板和臀板間骨縫。中華花龜是一種現生淡水龜類,廣泛分布於中國華南地區以及寮國、越南。中華花龜曾發現於山西上新世地層,澎湖列島海底更新世地層及河南殷墟商代遺址。
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很適宜兩棲爬行動物繁衍生存。得益於此,海南島是中國現生龜鱉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中國龜鱉類所有科級分類單元,包括海龜科、棱皮龜科、鱉科、地龜科、平胸龜科和陸龜科。其中,所有的海生龜鱉類和至少十一種非海生龜鱉類在海南島均有分布。但同樣由於環境因素和地質歷史因素,海南島的脊椎動物化石較稀少,之前從未發現過龜鱉類化石。
據研究人員介紹,中華花龜是一種淡水龜類,其何時、以何種方式通過瓊州海峽或是在瓊州海峽形成前已經到達海南島,這一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研究人員相信此次海南島距今40萬年中華花龜化石的發現為瓊州海峽形成年代乃至南海更新世海平面變化的研究積累了珍貴材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