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繭房是指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由於信息技術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間和任何領域的巨量知識,一些人還可能進一步逃避社會中的種種矛盾,成為與世隔絕的孤立者。在社群內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時,社群之間的溝通並不見得一定會比信息匱乏的時代來得順暢和有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息繭房
- 外文名:Information Cocoons
- 性質:現象
- 提出者:桑斯坦
- 出處:《信息烏托邦》
含義,影響,危害,校園信息繭房,校園預防,
含義
“信息繭房”概念的提出不乏歷史淵源。早在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就已發現,民主社會天然地易於促成個人主義的形成,並將隨著身份平等的擴大而擴散。在桑斯坦看來,網路資訊時代在帶來更多資訊和選擇,看似更加民主和自由的表象下其實也蘊藏著對民主的破壞。從網路繭房的個人表征方面觀察,可以發現,網路繭房以“個人日報”的形式彰顯。
桑斯坦指出,在網際網路的出現之初,麻省理工學院的傳媒與科技專家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Negroponte)就預言了 "the Daily Me"( 我的日報)—— 一個完全個人化的報紙的出現。在 the Daily Me 上,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挑選他喜歡的主題和看法。對於社會普通公眾中的某些人而言,是一個真正的機會,也是風險,有時會給商業和民主帶來不幸的結果 。
桑斯坦在其著作《網路共和國》開篇生動地描述了“個人日報(dailyme)”現象。在網際網路時代,伴隨網路技術的發達和網路信息的劇增,我們能夠在海量的信息中隨意選擇我們關注的話題,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定製報紙和雜誌,每個人都擁有為自己量身定製一份個人日報(dailyme)的可能。這種“個人日報”式的信息選擇行為會導致網路繭房的形成。當個人長期禁錮在自己所建構的信息繭房中,久而久之,個人生活呈現一種定式化、程式化。長期處於過度的自主選擇,沉浸在個人日報的滿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觸機會,不知不覺間為自己製造了一個信息繭房。
桑斯坦解釋說,生活在“信息繭房”里,公眾就不可能考慮周全,因為他們自身的先人之見將逐漸根深蒂固。一些國家就由於這個原因走向災難。對於生活在信息 繭房的領導人和其他人而言,這是一個溫暖、友好的地方。但是,重大的錯誤就是舒適的代價。對於私人和公共機構而言,繭房可能變成公眾一種可怕的夢魔。
影響
在桑斯坦看來,網路的廣泛使用,讓每個人都能獲得自己所喜歡的信息。假如說-個社會也是如此的話, 各個社會群體便會分裂。這樣的一種思想偏狹將會帶來各種誤會和偏見。正是因為訊息是免費獲取的,所以在無數的新聞面前,公眾必須做出取捨。假如每個人都只按照自己的心意選擇自己喜歡看的訊息,那么,每個人的世界陽景都只是他們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來應該擁有的樣子。
的確,新科技讓公眾能置身於許多他們過去很難找到的信息中,其中包括了新話題和新觀點。例如公眾想找各種不同癌症及其新療法,你可以在一分鐘內完成。如果公眾想知道不同汽車的危險發生可能性,藉由一個快速搜尋他就得到一堆資料。如果公眾想了解某個國家,關於它的政治、風俗到氣候,最好的百科全書也比不上網路檢索來得管用。新的傳播技術有利於公眾接觸更多意見和話題,但是,許多街談巷議的談論,特別在網路上其主題往往更為局限。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網站,大部分與相同看法的網站連結,很少與持反對看法的網站有交流。
桑斯坦認為,新的傳播技術並不會使公眾缺乏好奇心或街談巷議者從此消失。相反,公眾越來越好奇,對街談巷議的需求也持續升高。網路化雖帶來更多資訊選擇,看似更加自由, 但在”個人本位”的理念下,勢必蘊藏著對自由的潛在破壞。當個人忽略公共媒體而對觀點和話題進行自我設限時,這樣的機制其實存在著許多危機,愈來愈多的人只聽到他們自己的回音,這樣的情形比分裂來得更糟糕。當然,桑斯坦也認為,隨著每個人獲得廣泛分散的他人所擁有的信息,而且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使積累知識的發展更快、更便捷,人類要擺脫居住在信息繭房所帶來的夢魘,可以通過集體的產品——由公眾自由參與 信息發布與維護的維基等載體形式,自由、積極地向社會貢獻自己的信息,使社會廣泛而複雜的信息得以聚合, 使信息真實全面、準確客觀,既影響私人行為也影響公共行為。
危害
(一)網路群體的極化
網路下聚集的群體,是由分化而類聚的,表現出群體內同質、群際異質的特性。網路信息繭房一旦生成,群體內成員與外部世界交流就會大幅減少,群體成員擁有相近似的觀點和看法,群體內同質的特徵越顯著,群體經過時間的累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特點,群體間異質的特徵越明顯。德國學者伊莉莎白·諾埃爾-諾伊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人們越沉默,那么其他的人就越是認為某種特定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在網路輿論中,人們看到贊同某種觀點的人多,就會更加積極地參與進來,不斷強化這種觀點並促使其向更大範圍擴散,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促成了群體內部的同質。比如喜好某個觀點的網站,他們連結的也是有相同或相似觀點的網站,極少出現觀點相反或者不相關的網站,該網站將有類似喜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強化了網站自身的特點,堅定了群體成員的觀點。
長期生活在信息繭房之中,容易使人產生盲目自信、心胸狹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維方式必然會將自己的偏見認為是真理,從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觀點侵入,特別當獲得“同盟”的認同後演化為極端思想。這種極端思想集中體現在看待事物時的觀念表達上,更有甚者,當其個人訴求無法得到滿足或者事態未成按成預想發展,便會在個人生活中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例如殺人與自殺等。這樣一種偏執的思維認識所直接導致的就是一種極端行為的顯現。
(二)社會粘性的喪失
社會粘性正是由經驗、知識和任務的分享而來的,人們需要有一些共同的記憶和關心,需要由經驗分享而構建的共同聯盟。人類從原始社會起就處於群居的狀態,群居能夠保證更多資源的最佳化和群體的生存發展,這是經歷了無數個時代驗證的。伴隨網路的發達,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交流機會逐漸減少,人在網路上選擇信息的自由度隨之加大,很容易自製信息繭房,脫離整個社會的發展,這些都大大減少了經驗的分享。當每個個體之間、群體之間缺乏粘性,離散成單一的力量,這無疑極大地弱化了群體的功能。
人們需要由經驗分享而構建的具有粘性的同盟。當人們發現同胞正處於危難時,能夠予以援助。在中國四川汶川、北川發生八級強地震時,在舟曲土石流時,作為同胞的中國人民在第一時間團結在一起救援災區。而缺乏粘性的社會國家間只關心各國內部的政治經濟利益,缺乏粘性的人之間往往彼此漠不關心。
校園信息繭房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被網路環境本身的互聯性、共享性、開放性、複雜性和動態性等鮮明特點所吸引。網路信息的豐富與便捷,不僅縮短了求知的路徑和時間,還降低了知識獲取的成本,接受網路信息已成為大學生尋求知識的主要手段之一。隨著網路信息給大學生生活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大學生們帶來很多困擾,面對浩如煙海的網路信息面前感到無所適從。大學生對於網路信息進行合理套用的能力較弱,在接收網路信息時僅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網路媒體,為了吸引大學生群體的關注,會針對大學生的興趣和特點來提供相應的信息,這樣無疑是進一步強化了大學生原本固有的喜好。更多的關注自己感興趣的網路信息和網路論壇,和更多與自己有相似興趣愛好的人交流互動,逐漸給自己製造了一個信息繭房,使得個人和群體變得更加極化,疏遠了與其他思想碰撞的機會。
(一)高校校園網路的主要類型
高校網路輿論包括了學生及教師甚至公眾對高校教育相關的公共事務的看法和意見,對高校的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高校師生尤其是在校學生的成長成才有很大的影響。高校網路輿論平台承載著校園輿論傳播的重任,就其類型而言,一類是單向傳播式,如高校的新聞網、校園信息港等,主要是將校內外的相關新聞、信息公布;另一類是雙向傳播式,如高校貼吧、校園論壇(BBS)、學生QQ群等,師生們不僅是信息的消費者,也是信息的製造者。其中具有典型群體化特徵的是學生QQ群。
(二)校園網路中的信息繭房
在QQ群中,有一類是老鄉群或者是有相似愛好的同學組織的群,這些群體有著相似的背景或者是相似的興趣愛好。群體中的同學們在某種程度上就進入了“信息繭房”,通過與群體其他同學的交流互動,對感興趣的事物更加熱衷,而與其他的同學交流明顯減少。比如,一些都喜歡網路小說的同學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後往往使得群里的同學更喜歡看網路小說,甚至達到痴迷的地步。同學進入了遊戲同盟後,經常與“盟友”通過QQ、手機聯繫,相約去共同完成網路遊戲任務,為此經常逃課、熬夜等,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逐漸脫離了班級體,對周圍人的勸說無動於衷。高校中甚至出現過學生在貼吧里發帖,號召對食堂飯菜漲價有意見的同學結成同盟進行抗議,抵制食堂的漲價行為,跟帖同學的負性情緒逐漸增加,升級成為校園食堂抗議事件。
這樣的群體由於具有極化和特立化,在實際中一旦出現偏差後果是不堪構想的。如何建設高校網路環境,引導好高校網路的發展,為大學生們提供一個更加健康校園網路環境,是值得高校管理者深思的。
校園預防
(一)構建系統的高校公共網路平台引導機制
在防止網路繭房的對策方面,桑斯坦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監管上。通過政府積極的監管,讓各類信息能夠更均勻地傳播,讓客群能夠接觸到更廣泛的有用信息,有效的規避不良思想的傳播,促使人們了解到社會的更多真實情況,對減輕極化和片面思想有很大的作用。對於一些極端破壞性網站、極端思想人士的信息傳播,政府要發揮監管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需要研究的問題應該是政府如何管制。將這一思想運用於高校公共網路平台,則意味著高校方面要積極承擔起網路監管的責任。高校必須要對校園網的網路平台進行規範,密切關注校園網路平台的輿論走向,有效禁止一些不良信息和極端偏激信息,通過積極有效的監管,實現校園網路的信息安全化、文明化。同時更重的是要求高校在對校園輿論的敏感度上有新的標準,即對一般性的言論不要過度的干涉,允許有不同意見的聲音存在。如果高校在管理中把握不好尺度,對校園網路輿論妄加干涉,甚至自己製造輿論導向,這無疑是在製作一間更大的信息繭房,這將非常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反感。
(二)建構健康的高校公共網路輿論平台
大力發展高校公共網路輿論平台,鼓勵民眾在公共論壇中發布各類信息,發表各種觀點、主張,交流經驗和知識,是破除網路信息繭房的有效方法。通過設定校園公共論壇,加大校園網路中信息的全面性,使信息的傳播更均勻,在技術上儘量不使用簡單粗暴的篩選功能,讓廣大高校學生自己參與創作一份“大家的日報”,目的就是為了使廣大的高校學生獲得全面的信息,建立認知和分析事物所應有的巨觀視角,培養大學生科學的知識結構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頻繁使用校園公共論壇,組織一系列公共活動,主動的創造共同的體驗,讓不同的小群體逐漸融合,甚至需要與其他學校、社會進行一些互動,鼓勵大學生積極地參與、體驗,形成廣范的認知體系。允許學生參與校園公共論壇中信息的編輯,這樣強大的功能可以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如果運用得當,大學生就能夠獲得最廣泛的信息資源。
(三)積極監督高校公共網路平台
隨著校園網路論壇的迅猛發展,高校廣大師生有了空前的話語權,他們可以較為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感受。但畢竟網路論壇中法律道德的約束較弱,如果師生缺乏自律,就會導致某些不負責任的言論被散布或者某種不良情緒被宣洩,因此需要對高校公共網路平台的信息進行監管。但是由於網路論壇的快捷性、雙向互動性、問題發現的滯後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網路論壇輿論監管上的困難。應該在校園網路這一平台下,要鼓勵使用網路的各方人員積極投身於校園公共網路平台的監督之中。廣大師生以及使用網路的相關校內人員必須樹立主人翁意識,將相關網路信息的維護看做是自身的天職,用實際行為去守護大家在網路上共同的“精神家園”,用負責任的態度在網路上發表意見,發布相關信息。只有做到了全校人員的全面參與,才能夠真正實現校園網路環境的淨化,使得大學生在接受網路信息時能夠更巨觀更理性,能夠在全面掌握相關信息之後才慎重做出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