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渴望自由

信息渴望自由

《信息渴望自由》是2014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胡泳。

基本介紹

  • 書名:信息渴望自由
  • 作者:胡泳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 頁數:261 頁
  • 定價:25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309-09611-8/G.118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縱觀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基本上海15年會有一個大的範式轉移。1980年是個人電腦,1995年是網際網路,2010年則是雲計算。我們正在進入下一個創新周期,會出現前所未有的整套新工具和新套用。就如同此前的大型機和個人計算機一樣,這個新的平台所支持的服務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

圖書目錄

媒體變革:公眾的角度
客群是被動的;而公眾則富於參與性。我們需要一種從公眾角度對媒介的定義。
我們時代的知識生產
這些媒體統治人們生活的結果是,沒人願意集中思想解讀任何具有實質性內容的東西。簡短就是美。5秒鐘的妙言雋語。快速移動的圖像。在頻道與網址之間跳來跳去。即時性的滿足。經常性的刺激。人們注意力的凝聚時間越來越短。媒體不得不靠極端的方法吸引人的注意力。使用這種方法的唯一問題是,下一次要想達到同樣的效果,就必須更加極端。
《數位化生存》需要重寫嗎?
《數位化生存》出版後到現在,哪些預言實現了,哪些未實現?
十年一刊:從文化年代到媒體年代
《三聯生活周刊》十年完成的轉型,是由精英文化本位到大眾文化本位也就是消費文化本位,這正是大眾媒體發展的內在邏輯所決定了的。因為大眾媒體是市場的產物,而市場告訴我們說,九十年代以來,大眾文化比精英文化更為有力地參與著對中國社會的構造過程。
部落格在中國
部落格的興起,是中國公民意識成長的表現之一,更多的團體、個人通過網路加入到社會事件的處理過程中,最終的決策將更加公正。目錄信息渴望自由
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條狗
“在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曾經被網民們當作不言自明之公理加以信奉。然而,設若現在,有人突然告訴你說,“在網上,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條狗”,你心裡當作如何想呢?
電子遊戲:臥室里的大象
玩遊戲長大的一代可能和從前的人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他們的頭腦是“超文本式的”,跳躍著前進,其認知方法是平行的而非連續的。有人擔心,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過於強烈,喜歡沉溺於短暫的滿足中,其注意力“與蚊子沒什麼兩樣”;亦有人鼓吹,網路世代比其他世代更為傑出,可以接受不同的想法,對周圍事物比較好奇,更有自我主見與自信,兼具全球意識。
當然,兩者都是對的。每一代都注定有著自己的恐懼與希望。
“十年一覺網路夢”——《眾聲喧譁》後記
“民主式的社會中,必須有自由討論的習慣,有肯與他人調和的性格,有在真理面前自甘讓步的氣量,有據理力爭而不傷和氣的胸襟。”
“寫作空間”的誕生
連結,而不是容器;多重標籤,而不是單純的意義;混亂,而不是清晰的秩序,這就是我們在知識和智慧體系中所看到的變化。
新媒介塑造世界新秩序
“在人類事務中,總是存在對兩種事物的需要,從表面上看,這兩種事物似乎是互不相容的。我們既需要自由,也需要秩序。我們需要許許多多的、高度自治的單位給我們帶來的自由,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大規模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團結和協調所營造的秩序。”
部落格的私人性與公共性
部落格顯示了一種私人信息與公共信息的矛盾性組合,因而,它挑戰了我們對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傳統理解。新的媒介技術使個人擁有了把個性化的體驗向廣大公眾傳播的力量,在其不斷以各種形式向社會滲透的過程中,私人空間變成了公共性的,而部分公共空間又被私人化了。
網路“輿論場”在中國的興起及其作用探討
在改革開放30年之後,中國人享受到了以往從未有過的個人自由,他們也不再懼怕私下批評政府。但他們在大眾媒體上仍然噤口不言。網際網路給予了他們公開發表意見的機會,因而,原來的守門人控制新聞、信息和公共討論的能力受到了挑戰。網上的政治與社會批評以及公眾輿論的壓力成了中國社會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現在,通過網際網路,中國公民不僅可以產生新聞(依靠個人表達和輿論收集),也能夠捕捉世界對這些新聞的反應,從而感受到自己改變社會的力量。
未來是濕的
不論在何處,你都能看見人們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發起某種公共行動。東歐的政治抗議、一部集眾人之力的百科全書、一個丟失手機的傳奇,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聯繫,但它們乃至更多事情的影響實際上有著共同的根基: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我們的交流工具支持群體對話與群體行動。聚集一群人並使之行動原本對資源有極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範圍內的群體努力都被置於一種制度的壟斷之下。今天,全球分享與合作的工具終於交到了個體公民的手中。
網際網路是一場什麼樣的變革
如果把網際網路比作待剝的洋蔥,所有有關網路的神話只不過是那薄薄的一層洋蔥皮,裡面的東西才會讓你流下眼淚。
新媒體事件中的另類謠言觀
在新媒體事件中,謠言發揮了種種頗具爭議性的功能。中國許多學者的研究傾向於否定謠言中的真實性,從而將謠言定性為“虛構”、“捏造”、“毀謗”,其中甚至不乏動機判斷。其實,現實中,謠言常常作為一種社會抗議而出現。對謠言內涵的演變以及謠言在現實中發生的相關語境進行認真考察和研究,將有助於提示主流思維之外的另類謠言觀,解讀特定歷史時空中造謠、傳謠的群體心態和社會氛圍,描繪出更加多維度、多層次的歷史圖像。
小時代大人物微動力——在2009年第五屆中文網誌年會上的主題演講
“故吾所思所夢所禱祀者,不在轟轟獨秀之英雄,而在芸芸平等之英雄。”
中國網民權利分析:困境與共謀——以“綠壩”事件為例
2009年網路上反對“綠壩”軟體的群體行動堪稱中國出現網際網路以來網民反對政府對網際網路的監管的最大一次鬥爭。“爭取網路自由空間”和“控制管理網際網路”兩股力量一直在博弈。在中國網際網路發展中,政府與網民同樣面臨困境,為此,迫切需要政府與網民共謀利益,共同制訂規則。
公民新聞與中國網民創造的場景
在網路時代,我們對新聞獲得一種嶄新的認識:新聞不是作為一種人造物而存在,新聞存在於人們的參與中。公眾對新聞業的參與有多種表現形式,導致新聞的本性現在變成了協作性的。通過公民新聞而表達的公眾輿論在中國的公共空間中占有獨特和顯著的地位,其對中國政治與社會的影響涉及責任政治、信息政治、抗爭政治與象徵政治四個方面,從而催生著一場並非革命性的但卻是持續漸變的運動。
新媒體時代的公共外交
在網路時代,傳統外交人員的情報信息作用、議題設定能力和專業地位都受到挑戰,而網路外交藉助其意志結盟和互動性的特徵,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拒絕學習和使用網路的“古典外交官”或者不把網路當一回事的“傳統外交官”將會發現自己處於越來越不利的境地,外交部門使用信息科技已不是要不要、好不好的問題,而是必須做與如何做的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