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人類文化的發展歷史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時代:口傳文化時代、印刷文化時代和電子文化時代。現在所處的電子文化時代,既不同於口傳時代那種維持權威的雙向互動模式,也不同於印刷時代那種帶有批判、懷疑和“顛覆”性質的跨越時空的模式,這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時代:全球化與民族化、同一化與多元化共存的時代。這樣的信息環境如同麥克盧漢在地球村概念中所描述的一樣,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
衝突
國際傳播開始異軍突起,成為重要的傳播部分,同時由於媒介集團的發展不均衡所導致的信息殖民現象與本土化、民族化爆發了一系列的衝突。
首先,信息殖民是信息全球化下媒介發展的必然產物。
國際傳播古已有之,但其在口傳文化時代和印刷文化時代因局限於媒介的限制(傳播訊息的準確性、時效性差,反饋緩慢等),並沒有在國與國之間或全球範圍內迅速地產生什麼大的影響。在電子文化時代,隨著網際網路等電子技術的廣泛套用和普及,國際傳播得到了長足發展,並日益體現其影響的擴大。我們的生活同麥克盧漢提出的“地球村”越來越接近,表現之一就是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受到他國事件的“遠距離作用”。
以每隔幾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為例,隨著新當選的總統入主白宮,轟轟烈烈的美國總統大選新聞戰終於漸漸平息。從傳播學視角分析歷次全球矚目的美國總統換屆選舉,可以得出結論:美國在國際上打贏了一場又一場聲勢浩大的宣傳戰。根據傳播學理論,大眾傳播具有“議程設定”的功能。所謂的“議程設定”往往指傳播媒介通過集中時間對同一題材的大量報導,起到引導大眾興趣和創造社會輿論的作用,以期達到影響個人認知的目的,其本質就是占統治地位的團體進行信息操縱的過程。而美國正是藉助一次次大選成為全球舞台的焦點,這不僅鞏固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也彰顯了美國的社會文化價值。每次有關大選的報導內容從兩黨內部候選人的角逐到雙方競選夥伴的推出,從候選人之間針鋒相對的辯論演講到遊說各州爭拉選票,甚至連某候選人騎車摔傷、某人有某種特殊飲食習慣,這些瑣碎無聊的“新聞”也堂而皇之地上了各國的媒體,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尤其當競選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其他各國都嚴陣以待,全程追蹤,並且紛紛開設評論專欄,介紹背景,展望未來。無形中,這一場場“無論誰當選,美國依舊是美國”的競選被提升和誇大,占據了有限的新聞媒體資源,使其它可能更有價值的信息夭折在信息傳播鏈上。而且伴隨而來的還有美國人所崇尚的民主公正、精英主義、主流意識、反恐思想,它們通過無孔不入的宣揚,滲透到世界各國的意識形態當中,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種種影響。
這種“遠距離控制”,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信息的殖民侵略。目前在國際傳播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美國,美國控制和壟斷著當今世界的信息生產和流通,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美國學者弗里德利克認為:“美國在世界上生產、處理、儲存、輸出的信息最多,這個國家,從電視節目到資料庫,支配著全世界的信息。美國通過贏得技術上的優勢,今天已成為地球上最發達的信息社會。美國控制著世界上的電影和電視節目,並且將美國的文化和思想深深地滲透到全世界人的意識當中。”
這種文化擴張在1984年12月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後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在1997年世貿組織關於基礎電信服務的協定中,在電信被明確定義為和其他商品一樣對待的可交易的服務的同時,大眾媒介和視聽產品則以一句“文化例外”原則被排除在世貿組織管理範圍之外。這是因為有能力和美國討價還價的國家(例如:加拿大、通過歐盟組織起來的西歐國家)已經和美國簽訂了相關協定的原因。加拿大在1989年“加拿大——美國自由貿易協定”和1993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都獲得了保護自己文化產業的許可。從另一方面來看,美國為了從傳播產業中獲得最大利益,就希望確保“文化例外”條例在美國同其他國家的談判中不被當作普遍原則來使用。事實上,美國有一系列“文化例外”條例的政策。這一政策旨在“阻止這一因被歐盟而決定的視聽政策的擴散,更重要的是,阻止其成為被前蘇聯加盟國家在與之談判時所採納的模式,因為在這些國家裡,美國投資者在視聽領域占統治優勢”。
美國不僅對第三世界國家採取文化侵略,甚至在1999年,加拿大的國家保護民族文化的努力也在涉及美加雜誌業的爭議中被世貿組織判定為違背了全球貿易規則。
連美國的西方盟友也開始擔心美國的文化擴張而採取了相應的行動,可見這種擴張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當然,在激起其他國家強烈反對之後,美國也在逐步改變其信息殖民的方式,尤其是在“911”之後,作為“世界警察”的美國正在通過多種方式強化對世界傳播系統的控制,加強對外宣傳,旨在提高傳播的接觸率和有效性——即通過“公共外交”直接在全球民眾中推廣其政策。同時,美國政府也試圖影響那些敢於發表異見的外國廣播電視媒體。最有說服性的例子是卡達的衛星電視網路半島電視台。從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之間,美國一改以往政策,美國官員,包括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賴斯,在半島電視台上多次露面。目的當然不言而明。另外“911”之後的美國媒介中,“自我審查”使不同意見的公開表達變得相對困難。布希的“你要么站在我們這邊要么就是支持恐怖主義”的二分法邏輯,使針對當前世界事務進行的任何批評性反思變得不那么容易。實際上,美國一直有使用娛樂工業為政府宣傳服務的歷史,美國媒介雖有批評政府的傳統,也有在關鍵時刻樂於為國家宣傳出力的歷史。例如,二戰中美國媒體為盟國所作的戰爭宣傳。所以美國媒體所標榜的“新聞自由”、“民主”等,都只不過是玩弄雙重標準的幌子而已。
種種現象表明,在資訊時代的國際傳播中,不論是基於媒介的自由發展或國家間的戰略需要,信息的殖民現象及其中伴隨著的世界觀、價值觀的“移植”都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所以,在接受國際傳播的信息時一定要有所鑑別,尤其是世界觀還不成熟的青少年。青少年由於喜歡新生事物的年齡特點,他們對來自美國的信息往往不加辨別地吸收,往往導致對美國的“英雄主義”、“個人主義”、“金錢至上”思想的盲目崇拜,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其次,國際文化傳播的互動性決定了信息殖民與本土化、民族化的衝突。在電子文化時代,文化信息殖民的表現之一是國際信息貿易的單向性和不平衡性以及由此必然導致的大國文化的移植和小國弱國文化個性的失落現象,但與此同時,全球化的“對立面”——本土化和民族化卻同樣突出。隨著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們——他們、本土——異邦、民族性——世界性等範疇,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隨之而來的文化衝突越發明顯。如美國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衝突所導致的一系列襲擊與戰爭。這是衝突走向極端的例子,是大家所不願意看到的。
信息殖民化
隨著世界信息產業的不對稱發展,出現了“信息宗主國”和“信息殖民地”。所謂信息宗主國,是指在信息技術領域居於壟斷地位,通過本國所掌握的信息網路,對信息技術領域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實行信息技術控制、信息資源滲透和信息產品傾銷的國家。“信息殖民地”則是“信息宗主國”的對稱。指的是信息力量單薄、被動地接受別國的信息、受已開發國家的信息控制、沒有防範信息霸權能力的國家。據報導,到2000年底,網際網路已聯接100多萬個各類網路、1億台主機和5億左右的用戶。網際網路正在迅速向前地向著集成、高性能、智慧型化的方面發展,逐步變成了一個開發和使用信息資源的覆蓋全球的網路。但支配這些信息網路的是美國等少數“信息宗主國”。據統計,全球網際網路業中有90%在美國發起、終結和通過。網際網路的全部網頁中有81%使用英語,其他語種加起來不到20%,中文信息資源不足0.4%。網際網路上訪問量最大的100個網路站點中,有96個在美國境內。全球網際網路管理中所有的重大決定均由美國主導作出。負責全球域名管理的13個根伺服器,有10個在美國。世界性的大型資料庫在全球有近3000個,其中70%設在美國;在網際網路上被頻頻訪問的也主要是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站點,世界最大站點的前幾位都在美國。怪不得法國總統席哈克說:“當今世界面臨著單一文化的威脅”,“這是一種新形式的殖民主義”。
中國應對
2010年2月8日官方某權威報紙發表署名文章《信息殖民主義猛於虎》,引起網上廣泛轉載。文章稱:“隨著世界信息領域的不對稱發展,出現了某些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他們利用對信息資源及其相關產業的壟斷地位,對信息技術領域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實行信息技術控制、信息資源滲透和信息產品傾銷,以達到相應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目的。這就是“信息殖民主義”現象。在信息社會,各種信息媒體將各種政治事件和信息實時地傳輸到整個世界,政治的不安全性相應增加;信息強國控制信息,左右國際輿論一邊倒,易使正義蒙冤受屈。另有各類報導稱,“人民解放軍加快信息戰準備”。信息戰爭與
信息經濟本來是兩回事,但是後者如今難以抹去前者的陰影。
廣東警方在建議各機構使用國產IT產品抵禦國外黑客時也強調信息殖民是一大問題。警方的一位發言人稱,已發現某些進口的計算機安全產品以遠程維護為藉口故意留下安全漏洞,為其幕後公司或組織留下信息殖民的入口。2009年以來,奔騰晶片序列號以及視窗作業系統的後門等問題的出現最大的影響便是改變管理層對傳統國家安全概念的認識--所謂網上主權,不僅僅是網路安全問題,而是未來國家安全的重要主體。軍報日前發表文章認為:網路戰與領土領海領空權具同等意義。
做法
第一,順應歷史潮流,實行開放政策。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尤其在信息化時代更是如此。滑鼠一點,漫遊全球。網際網路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發展主流,這是任何力量都改變不了的大趨勢。只有順應這一趨勢,我國的信息產業才能得到迅速發展,任何閉關自守,只能導致落後、愚昧。
第二,以江澤民同志關於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指示為指導,充分認識搶占世界信息技術陣地的重要性。未來世界各國的競爭,首先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特別是信息科學的競爭。在信息科學領域,已開發國家尤其是美國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面對這種態勢和挑戰,如果我們不採取有效措施,縮小同已開發國家的差距,搶占世界信息技術大潮的陣地,把未來社會文化信息活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那么,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甚至會淪為“信息殖民地”。這並非危言聳聽,事實已向我們敲響了警鐘。
第三,迅速組織力量,製作數位化產品,擴大中文信息資源在網際網路上的比例。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歷來有“攻城不怕艱,攻書莫畏難”的光榮傳統,我們能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上取得獨立的地位,同樣有能力在科技文化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的當務之急是,集中信息科學領域的優勢兵力,充分調動信息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一方面把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遺產、藝術作品以及當代的優秀文化科研成果迅速製成數位化產品,擴大中文信息資源在網際網路上的比例,把中國推向世界;另一方面,也把世界介紹給中國。這就要求,有計畫地將世界主要文化遺產,各種優秀的現代文化科技成果等網上信息資源,用中文形式介紹給中國大眾,以便洋為中用、資源共享,促進中國現代文明的發展。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只要認認真真地去做,就能對信息殖民化說“不”,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