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課堂操練有效性研究子課題開題報告

“沒有教育信息化就沒有教育的現代化,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社會的現代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以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化教學技術進入學校,加快了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更新,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改革和最佳化,推進了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息技術課課堂操練有效性研究子課題開題報告
  • 背景分析:有效教學的意識得到了不斷強化
  • 有效教學:以學生主體發展為特徵
  • 教學的特徵: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全人”的發展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分析
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有效教學的意識得到了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方式逐步向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轉變。為了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行為,大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構建符合學生實際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體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及辦學水平。關於新課程背景下學生課堂教學操練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就成為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實施課程改革的切入點,也是亟待解決的科研課題。
二、課題的提出
資訊時代不僅對教育的產品(即人的素質)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更豐富了學生學習的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從包括家庭、社會、學校在內的本土文化環境以及書本中吸收知識,從跨文化、跨時空的電子信息資源中汲取知識。但學生知識獲得和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內化活動來實現的。要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內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必然是主動獲取、主動發展的過程。但多年來,我們學校的許多教師,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慣於“我說你聽,我講你背”的越俎代庖式的教學模式,現在雖然也注意把現代教育媒體運用於課堂教學之中,但教師仍是“講壇上的聖人”,學生仍是“灌輸的對象”,培養出的學生只會接受知識,只會記憶和背誦前人經驗,不會在信息的海洋中,尋覓自己需要的知識,不會利用各種認知手段自己獲取新知。
“沒有教育信息化就沒有教育的現代化,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社會的現代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以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化教學技術進入學校,加快了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更新,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改革和最佳化,推進了教育現代化的進程。近幾年,我校十分重視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工作,本著“以信息技術帶動教育現代”的宗旨,加強了硬體建設,為教師的信息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創設了良好的環境,為推動教育現代化奠定了紮實的基礎。為本課題的研究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保障。
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為《中國教育報》撰寫文章時強調指出:“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運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套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由此可見: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廣泛運用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校確定了《信息技術課課堂操練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課題。
三、課題的界定
1、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是指以學生主體發展為特徵,以教師創造性教學為特點的,以教學實效性為特色的師生互動的過程。
2、有效教學的目標
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和教師雙方均獲得預期的、應有的進步與發展。“預期的”是指學生所期望的,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好的,符合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尤其是創新教育要求的目標與任務;“應有的”是指學生與教師自己力所能及的,應該達到的“進步與發展”的目標。
3、有效教學的特徵
(1)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全人”的發展。
(2)關注教育教學效益,圍繞“用較少的師生的精力和時間,取得較大的進步與發展”這一宗旨,全方位的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效率。
(3)關注可測性。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要儘可能的明確與具體。只有目標具體,措施才有針對性,也便於監測教師的教育教學效益。
(4)教師自覺實施反思性教學。
(5)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參與努力實施有效的學習過程。
(6)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選擇策略,提高隨機應變的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構建主義學習理論
2、多元智慧型理論
3、認知結構理論
4、有效教學理論
5、扶餘縣有效教學行動策略研究總課題實施方案。
6、南璽臨同志在扶餘縣“有效教學行動策略研究”總課題開題報告會上的講話。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選擇新課程教材進行研究,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徵,通過課題的研究和實踐,探索對學生有意義促發展的教學,促進學生與老師共同參與創造性活動的有效策略、途徑和方法。
2、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探索正確、合理、有效的開發、套用學習資源,輔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主動學習的能力。
3、通過研究,探索運用正確、有效的方式,指導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中合作學習,最佳化課堂教學。
4、在研究中,探索有效地檢測、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和老師工作實績的檢測方式、方法。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1、選擇學科新教材,研究如何根據學生熟悉的學習內容和方法,設計對學生有意義促發展的教學。包括老師的提問、引語、教學資源;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練習設計等方面設計與實踐的有效策略。
2、研究如何正確、合理開發、運用學習資源(課件、軟體、有關網站資源等),輔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3、研究如何採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如根據學生的友誼、能力、興趣等,指導學生合作完成學習任務,探索新模式。
4、研究如何量化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教師的工作實績,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方式、方法。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1、個案研究法。從本學科出發,針對某一課例、某一教學時段或者某一學生髮展時期等進行個案研究,最終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2、行動研究法。強調在研究過程中與行動過程相結合,理論與與實踐相結合,研究與操練、反思相結合。按“計畫—實踐—反思—總結—再實踐—再反思—再總結……”的過程研究總結。
3、經驗總結法。在實驗過程中,主研和協研人員不定期地開展經驗交流與總結,積極撰寫有一定價值的經驗論文,採取總體規劃、分步推進的實驗策略。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後匯總階段成果和實驗過程,形成自己的整體實驗成果。
八、實驗步驟及主要成果形式
1、2008年9月——2008年12月為實驗準備階段。
組建課題組,確定實驗班,確定研究方案,開展有關理論的學習、查閱、收集前期成果的相關信息,開展課堂有效性研究。
2、2009年1月——2010年12月為實驗實施階段。
(1)採用多種方法,全面實施“課堂操練有效性教學”。
(2)每個月進行一次課堂操練水平的測試、調查,並作好分析,作出進一步的試驗,初步判斷其成效。
3、2011年1月——2011年7月為實驗總結階段。
(1)撰寫課題報告。
(2)總結課堂操練有效性教學的新方法。
(3)課堂操練有效性教學的時間安排原則、教學內容的篩選及相關教學策略。
九、課題研究的具體措施
1、加強學習。把學習納入工作日程,並結合自身優勢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要自覺用崗位條例約束自己,進行個案分析,加強工作的目的性。
2、強化科研意識。儘快掌握現代的教育方法,掌握科研的選題、論證、方案設計、方法的選擇、資料整理與分析等方法,按科研程式規範操作。
十、課題組成員分工
負責人:叢春蘭
成 員:任勤海宋慶文
弓棚子鎮第一中心國小
《信息技術課課堂操練有效性研究》課題組
2010年3月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