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州火針

信州火針

信州火針,流傳於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的傳統醫藥,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州火針
  • 申報地區:上饒市信州區
歷史淵源,診斷方法,

歷史淵源

火針是中華針灸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火針古稱焠刺、燔針、燒針,是用火燒紅的針尖迅速刺入穴內,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火針療法歷史悠久,醫療的理論依據主要源於中醫古籍《靈樞經》。《靈樞經》醫學又稱《靈樞》《針經》《九針》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成書於戰國時期,共九卷八十一篇,與《素問》九卷合稱《黃帝內經》在針灸學上有絕對權威。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一書中正式定名為“火針”。明代楊洲的《針灸大成》記述最詳:“頻以麻油蘸其針,針上燒令通紅,用方有功。若不紅,不能去病,反損於人。”明代高武《針灸聚英》云:“人身諸處皆可行針,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經血盛皆下流兩腳,切忌妄行火針於兩腳內及足……火針者,宜破癰毒發背,潰膿在內,外皮無頭者,但按腫軟不堅者以潰膿。”說明火針在明代已廣泛套用於臨床。
近代火針使用一般有兩種情況:長針深刺,治療瘰癧、象皮腿、癰疽排膿;短汁淺刺,治療風濕痛、肌膚冷麻等病症。

診斷方法

觸摸、定穴位:選擇經穴、壓痛點、病灶局部。
上饒市信州區火針醫療傳承人紀紹宗從事火針醫療40多年,對火針療法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見解。其所使用的針具型號根據使用範圍和患者的不同,一般分為細火針、中粗火針和粗火針三種。紀紹宗對其火針療法的功效論述主要是:火針療法具有祛寒除濕、溫經止痛;疏通經氣、宣肺定喘;助陽化取、消徵散結;狀陽補虛、昇陽舉陷;攻散痰結、消除癧;生肌斂瘡、驅腐排膿;助陽益氣、解除麻木;文通經絡、祛風止癢;運行氣血、解痙止攣;引熱外達、清熱解毒;健脾利濕、溫中止瀉;補脾益氣、通利筋脈的功能。其總結的火針療法操作要領為:紅、準、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