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鄉雞(信宜三黃雞)

懷鄉雞

信宜三黃雞一般指本詞條

懷鄉雞原產自廣東省茂名市所屬的信宜市懷鄉鎮,另在1983年前信宜屬湛江管轄,故懷鄉雞又被稱為信宜雞湛江雞。懷鄉雞為肉用雞種,肌肉豐滿、肉質嫩滑,具三黃雞(黃羽、黃皮、黃爪)特徵,1985年被列入《廣東省家畜家禽品種志》,正式成為廣東省名牌雞品種。20世紀80年代後,因養殖業的發展,主產地遍及信宜。“信宜懷鄉雞”現已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核准註冊為原產地證明商標,註冊編號為3761179。

產地環境,養殖歷史,品種特徵,養殖情況,

產地環境

信宜位於廣東省西南部,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是廣東50個山區縣(市)之一。因境內七成多是山地,故有“八山—水一分田”之說。這裡崇山峻岭,河溪縱橫,是鑒江黃華江羅定江之發源地。信宜位於北回歸線以南100多公里,地處低緯度,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但又有複雜多變的山區氣候特點:夏熱冬涼,四季可分。年平均氣溫22度,1月平均氣溫14度,7月平均氣溫28度,適宜熱帶及亞熱帶動植物生長,也是野生原雞最佳適宜溫度(年平均21至26度)範圍之內。信宜一半以上的鎮都有野生原雞發現,1994年4月在池洞鎮西村管理區的山上,捕獲6隻野生原雞更被鑑定為原雞新品種。
圖1 懷鄉雞(公)圖1 懷鄉雞(公)

養殖歷史

考古證明新石器時代信宜已有居民。信宜在公元前200多年(秦漢時)是瑤族壯族世居“百越”之地,自秦漢朝以後,漢人才陸續遷居信宜開荒、種植。由於北方漢人遷入日漸增多,而入遷的人大多在其原地受到戰亂、饑荒而南遷來信宜,自然有思鄉之意,久之把此地稱為懷鄉,故此地名志上有懷德、懷鄉地名。信宜普遍養雞的歷史悠久,在北界鎮東村、新村坡西漢時期的古墓中曾發現有一件雞首壺陪葬品。與廣東珠三角地區一般籠養小母雞不同,這裡在山上多養去勢的騸雞,養雞項(小母雞)者則少有,故此地雞公苗價格高於雌雞苗,雌苗多需往外地銷售。當地居民每逢節日選擇肥美的大騸雞作成白切雞祭祀祖先,還有競賽大騸雞的習慣。據說解放初,當地有個農民為表達對毛主席的敬仰,給毛主席寄了一隻九斤重的雞,後被送往當年的廣交會展覽,懷鄉雞因此更是美名遠播。

品種特徵

懷鄉雞分大、小兩型。大型雞體大、骨粗、腳高,小型雞體小、骨細、腳矮。單冠直立,喙呈黃褐色。公雞羽色鮮艷,頭頸羽毛金黃色,肩背羽毛深黃色,主翼羽和副主翼羽黑色或帶黑點,尾羽黑色,有短尾羽和長尾羽兩種。母雞全身及主翼羽為黃色,復羽內則麻黑色,尾羽黑色,脛、趾呈黃色。成年信宜懷鄉雞體重:公1770克,母1720克。屠宰率:半淨膛,公82.4%,母84.1%;全淨膛,公73.8%,母72.9%。信宜懷鄉雞開產日齡150-180天,一般母雞年產蛋約80個,蛋重43克,蛋殼呈淺褐色。懷鄉雞有耐粗飼、覓食性好、抗病力強等優點,適宜氣溫為0至35度,對環境的適應性極強。  懷鄉雞與清遠麻雞、惠州鬍鬚雞並稱“廣東三大名雞”。該品種雞具有骨脆、肉嫩、味香、三黃(羽毛黃、皮黃、腳黃)、美觀、脂肪含量低等優點,為高級酒樓和追求健康人士的第一選擇,受到省內外食家的讚賞,並列入《廣東省家畜家禽品種志》。信宜懷鄉雞特別適合南方農戶散養,是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已得到農民的普遍認可。
懷鄉雞有耐粗飼、覓食性好、抗病力強等優點,對環境條件要求不高,適宜氣溫為0-35℃,在南方任何地方都可以飼養,可見其對環境的適應性極強。

養殖情況

懷鄉農戶世代利用山地放養雞隻作為主要副業收入之一。把雞放養在山上,任其挑食穀米、小蟲、草藥,家飼以米糠、玉米、木薯、番薯為主。懷鄉雞也可設欄群養或籠養,一般飼養6個月左右進入成年,重達1.5至2.5公斤(閹雞越大越好)。懷鄉雞歷來以活雞形式消費,對其進行加工轉化的數量很少。建國前主要依靠雞販銷往湛江地區,20世紀50、60年代懷鄉雞是信宜出口貿易的主要農副產品之一。20世紀90年代,科研人員探研出大規模集約山地養雞系列技術措施,既有規模效益又可降低成本,由於接近自然生態,雞肉風味很好,經濟效益可觀。
圖2 利用山地養殖的懷鄉雞圖2 利用山地養殖的懷鄉雞
2005年開始,信宜市地方政府通過“商標+標準+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將農產品商標作為企業、農戶與市場聯繫的紐帶,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上市銷售的懷鄉雞佩戴金屬腳環以防假冒,並相繼通過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及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