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興德

俞興德

俞興德 ,男,漢族,1939年11月生,江蘇武進人。1959年8月參加工作,196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江蘇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中共第七屆、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江蘇省慈善總會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俞興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武進
  • 出生日期:1939年11月
  • 畢業院校:蘇州農業學校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

個人履歷

1956年09月——1959年08月,就讀於蘇州農業學校;
1959年08月——1974年10月,先後在蘇州地區農科所栽培組任組長、蘇州地區農業局工作;
1974年10月——1979年01月,婚凶墊作為中國農業喇驗姜專家,任援助坦桑諒少台組尼亞姆巴拉利農場專家組生產技術組負責人;
1979年01月——1981年11月,蘇州地區農業局糧食作物科科長;
1981年11月——1982年11月,中紋臘國援盧安達水稻專家組組長;
1982年11月——1984年01月,蘇州市農業局副局長;
1984年01月——1985年02月,江蘇省吳江縣委書記;
1985年02月——1986年02月,蘇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兼市外經委主任;
1986年02月——1989年11月,蘇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
1989年11月——1992年03月,鎮江市委書記;
1992年03月——1994年12月,江蘇省副省長;
1994年12月——2001年02月,江蘇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2001年02月——2003年,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2003年——2005年,江蘇省見義勇為基金會的理事長;
2005年——至今任江蘇省慈善總會會長。

人物生平

農家子弟考了農校
1939年,俞興德出生在橫山橋鎮的薛巷村。“一個秀美的江南小村落啊。”提及故土的一草一木,俞興德都顯動容。
就在本村的國小校,俞興德讀完國小,隨後升入橫山橋中學的國中部。這位農家子弟“每天放學後都會幫家裡去做農活”。中學時的俞興德,已熟稔莊稼地里的各種農活。
也因為是“出生農家、對農業有感情”的緣故,俞興德在國中畢業之後,毫不猶豫就報考了蘇州農校。1959年,不滿20周歲的俞興德從農校畢業被分配至蘇州地區農科所工作。農科所在蘇州市西北角的望亭鎮。太湖之濱這個小鎮上,俞興德邁開了自己農技生涯的第一步。那幾年,俞興德的足跡遍及試驗田的每個角落。
在蘇南農村,農民們流傳著這么一句俗語,“看戲要看梅蘭芳,種稻要學陳永康。”陳永康多年摸索總結出來的水稻“三黑三黃”看苗診斷的系統經驗,一直被道囑擔農戶奉為“法寶”,他培育的水稻良種“老來青”被全國22個省市及15個國家引種。
讓俞興德感到自豪的是,在農科所期間,他曾有機會在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農業科學家身邊近距離學習:1963年,他有幸和陳永康一起搞過高產示範方的實驗。
“文革”爆發後,已是農科所水稻栽培負責人的俞興德,一下子從“紅苗子”成了黑苗子。在那些年的政治風雲中,年輕的俞興德認準一個道理:“學技術沒有錯。”他儘量呆在自己的試驗田裡,仔細體會著水稻的生長奧秘。
1974年,國家下達了援非任務。當年10月,作為中國農業專家,俞興德遠赴坦尚尼亞,擔任姆巴拉利農場的專家組生產技術組負責人。在那裡,俞興德遠離國內的政治運動,沉浸在自己的農技專業中。等他回國時,“文革”已經結束。1979年,俞興德被任命為蘇州地區農業局糧食作物科科長。在地區農業局的工作才剛剛鋪開,兩年後,俞興德再次奉派去非洲,任中國赴盧安達水稻專家組組長。
市長任上盯住“古城保護”
回國後遙戶您不久,俞興德擔任了蘇州地區(後改為蘇州市)農業局的副局長。
“蘇州的老同志都那么好,特別善待成長中的年輕人。”俞興德記得,曾經的地委領導劉金山(鐵道游譽她戀剃擊隊大隊長原型)、彭灝等老同志,“下鄉時都帶著我們,把好作風言傳身教地教給我們。”尤其讓俞興德感懷的是,這些老同志不遺餘力地幫助年輕人,“毫無私心雜念。”提起後來擔任蘇州一把手、至今仍然被蘇州人尊稱為“老書記”的戴心思,俞興德話語中不勝感慨。戴老已經是市委副書記的時候,俞興德還是個科長。後來戴老做市委書記,俞興德和他“搭檔”做市長,“戴老對我們這些年輕幹部的幫助毫無保留。”
1984年的春節剛過,“戴書記就把我叫到辦公室,讓我去吳江做縣委書記。”彼時正在農業局副局長崗位上幹得正歡的俞興德愣了,“把吳江那么重要的一個縣交給我,真是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
但回想起來,吳江工作的這段經歷,俞興德認為對自己後來的成長“極其寶貴”。初到吳江,俞興德花了大把時間“沉到下面去”搞調研。結合吳江的縣情實際,梳理了工作重點。吳江是個傳統農業縣。俞興德去了之後提出要調整農業結構,抓好農副業生產“五條龍”。打破過去“以糧為綱”的舊框框,果斷停止違背自然規律的“雙季稻”栽作方式。
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知道,這在當時是要冒一定政治風險的。俞興德給市委領導立下“軍令狀”:“雖然砍掉‘雙季稻’,但吳江的糧食任務一斤不減少!”許多人為他捏把汗。事後證明,吳江不僅沒有減產,而且如期完成了糧食任務。可以說,俞興德見證並陪伴了鄉鎮工業“蘇南模式”的成長。在吳江工作期間,他花了很大心思抓鄉鎮工業的發展,在“促進”、“提高”和“保護”上,下足了功夫。
一年之後,俞興德被任命為中共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兼市外經委主任。“蘇州是最早成立外經委的。”俞興德告訴記者,真正讓蘇州在“蘇南板塊”中脫穎而出的,是“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他認為,“‘開放’兩個字是法寶。”
過後不久,俞興德擔任了蘇州市長,和老書記戴心思“搭檔”。上任之後,俞興德把目光投向了蘇州的“古城保護”。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處理古城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成為了擺在那一屆領導面前的課題。“逼我們走出去發展,拓展出去,工廠搬出去,把老城改造保護好。”俞興德記得當時搞了52個小區,規劃成片改造。“陳雲、萬里等老同志都非常關心蘇州的古城保護。”俞興德說,他們在保留粉牆黛瓦的姑蘇特色同時,進行了污水處理、設施改造,讓老百姓接受、享受現代生活方式。“發展和保護兩張牌,缺一不可。”
1986年,古城蘇州迎來了建城2500年華誕。10月,蘇州舉辦了隆重的紀念大會,來自世界各國的友人先後來蘇州訪問。在俞興德眼裡,“古城不是包袱,古城是資源,它不是發展經濟的包袱和障礙,而是發展經濟的資源和名片。”
做了4年蘇州市長之後,俞興德調任鎮江市委書記。
從省領導到“慈善義工”
1992年3月,俞興德被任命為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就此成為一名高級領導幹部。
上任伊始,俞興德仍然習慣“跑下去”。按照最初的分工,半年時間內,他的足跡遍及全省幾乎所有重點水系和蘇北沿海灘涂,提出了建設“海上蘇中”的概念。1994年之後,作為省委常委、副省長的俞興德,分管領域又有了新的變化,但他仍然恪守“為官須盡職盡心”的信條,“踏實盡好自己的本分”。
2003年,俞興德從省人大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之後,擔任了江蘇省見義勇為基金會的理事長。“我上任第二年,就去金壇慰問英雄女教師殷雪梅的家屬。”說到那一幕,俞興德依然動容,“我去的那天,正好開追悼大會,黑壓壓的人群,滿城都在為一個普通教師的壯舉感動”。
2005年,時任省委書記的梁保華找俞興德談話,要他“去把省慈善總會的擔子挑起來”。“從此就成了慈善事業中的一名‘義工’。”他呵呵一笑,“這一乾,就到現在。”
俞興德到慈善總會工作時,全省慈善基金總量只有26億元不到,早已超過了140億元。而全省13個省轄市和104個縣(市、區)全部成立了慈善機構,部分地方已經延伸到鄉鎮、街道甚至村。俞興德在江蘇慈善事業中提出了“項目、宣傳和制度的三個創新”。從而擴大慈善影響和社會效益最大化。他們將救助重點,放到政府社會保障政策尚未覆蓋到的民生問題上,優先選擇困難民眾急需救助的項目。“在項目內容上、在捐贈形式上、在救助模式上,都要動腦筋、想新招。”在他任內,《江蘇省慈善事業促進條例》經省人大會議通過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部地方性慈善法規。
從事慈善事業之後,常州慈善事業發展的勢頭令俞興德感動,常州慈善事業中不斷湧現的創新舉措讓他“作為一名常州人感到驕傲”。俞興德感慨地對記者說:“常州是一座有情有義的城市!”他認為,“這和常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有關。”
市長任上盯住“古城保護”
回國後不久,俞興德擔任了蘇州地區(後改為蘇州市)農業局的副局長。
“蘇州的老同志都那么好,特別善待成長中的年輕人。”俞興德記得,曾經的地委領導劉金山(鐵道游擊隊大隊長原型)、彭灝等老同志,“下鄉時都帶著我們,把好作風言傳身教地教給我們。”尤其讓俞興德感懷的是,這些老同志不遺餘力地幫助年輕人,“毫無私心雜念。”提起後來擔任蘇州一把手、至今仍然被蘇州人尊稱為“老書記”的戴心思,俞興德話語中不勝感慨。戴老已經是市委副書記的時候,俞興德還是個科長。後來戴老做市委書記,俞興德和他“搭檔”做市長,“戴老對我們這些年輕幹部的幫助毫無保留。”
1984年的春節剛過,“戴書記就把我叫到辦公室,讓我去吳江做縣委書記。”彼時正在農業局副局長崗位上幹得正歡的俞興德愣了,“把吳江那么重要的一個縣交給我,真是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
但回想起來,吳江工作的這段經歷,俞興德認為對自己後來的成長“極其寶貴”。初到吳江,俞興德花了大把時間“沉到下面去”搞調研。結合吳江的縣情實際,梳理了工作重點。吳江是個傳統農業縣。俞興德去了之後提出要調整農業結構,抓好農副業生產“五條龍”。打破過去“以糧為綱”的舊框框,果斷停止違背自然規律的“雙季稻”栽作方式。
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都知道,這在當時是要冒一定政治風險的。俞興德給市委領導立下“軍令狀”:“雖然砍掉‘雙季稻’,但吳江的糧食任務一斤不減少!”許多人為他捏把汗。事後證明,吳江不僅沒有減產,而且如期完成了糧食任務。可以說,俞興德見證並陪伴了鄉鎮工業“蘇南模式”的成長。在吳江工作期間,他花了很大心思抓鄉鎮工業的發展,在“促進”、“提高”和“保護”上,下足了功夫。
一年之後,俞興德被任命為中共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兼市外經委主任。“蘇州是最早成立外經委的。”俞興德告訴記者,真正讓蘇州在“蘇南板塊”中脫穎而出的,是“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他認為,“‘開放’兩個字是法寶。”
過後不久,俞興德擔任了蘇州市長,和老書記戴心思“搭檔”。上任之後,俞興德把目光投向了蘇州的“古城保護”。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處理古城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成為了擺在那一屆領導面前的課題。“逼我們走出去發展,拓展出去,工廠搬出去,把老城改造保護好。”俞興德記得當時搞了52個小區,規劃成片改造。“陳雲、萬里等老同志都非常關心蘇州的古城保護。”俞興德說,他們在保留粉牆黛瓦的姑蘇特色同時,進行了污水處理、設施改造,讓老百姓接受、享受現代生活方式。“發展和保護兩張牌,缺一不可。”
1986年,古城蘇州迎來了建城2500年華誕。10月,蘇州舉辦了隆重的紀念大會,來自世界各國的友人先後來蘇州訪問。在俞興德眼裡,“古城不是包袱,古城是資源,它不是發展經濟的包袱和障礙,而是發展經濟的資源和名片。”
做了4年蘇州市長之後,俞興德調任鎮江市委書記。
從省領導到“慈善義工”
1992年3月,俞興德被任命為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就此成為一名高級領導幹部。
上任伊始,俞興德仍然習慣“跑下去”。按照最初的分工,半年時間內,他的足跡遍及全省幾乎所有重點水系和蘇北沿海灘涂,提出了建設“海上蘇中”的概念。1994年之後,作為省委常委、副省長的俞興德,分管領域又有了新的變化,但他仍然恪守“為官須盡職盡心”的信條,“踏實盡好自己的本分”。
2003年,俞興德從省人大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之後,擔任了江蘇省見義勇為基金會的理事長。“我上任第二年,就去金壇慰問英雄女教師殷雪梅的家屬。”說到那一幕,俞興德依然動容,“我去的那天,正好開追悼大會,黑壓壓的人群,滿城都在為一個普通教師的壯舉感動”。
2005年,時任省委書記的梁保華找俞興德談話,要他“去把省慈善總會的擔子挑起來”。“從此就成了慈善事業中的一名‘義工’。”他呵呵一笑,“這一乾,就到現在。”
俞興德到慈善總會工作時,全省慈善基金總量只有26億元不到,早已超過了140億元。而全省13個省轄市和104個縣(市、區)全部成立了慈善機構,部分地方已經延伸到鄉鎮、街道甚至村。俞興德在江蘇慈善事業中提出了“項目、宣傳和制度的三個創新”。從而擴大慈善影響和社會效益最大化。他們將救助重點,放到政府社會保障政策尚未覆蓋到的民生問題上,優先選擇困難民眾急需救助的項目。“在項目內容上、在捐贈形式上、在救助模式上,都要動腦筋、想新招。”在他任內,《江蘇省慈善事業促進條例》經省人大會議通過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部地方性慈善法規。
從事慈善事業之後,常州慈善事業發展的勢頭令俞興德感動,常州慈善事業中不斷湧現的創新舉措讓他“作為一名常州人感到驕傲”。俞興德感慨地對記者說:“常州是一座有情有義的城市!”他認為,“這和常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