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斯樂

俞斯樂主要從事電子、電視與圖像信息技術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六五”至“十五”期間 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為我國電視技術的科技進步做出了貢獻,尤其是在推動我國開展高清晰度電視研發方面傾注了精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電視界久負盛名。他主持國家高清晰度電視(HDTV)攻關和數位電視可行性論證,為推動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開發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承擔並完成HDTV頻帶壓縮、基於小波和分形圖像編碼等國家攻關和基金項目10餘項,在算法研究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組織完成我國首台數字HDTV功能樣機信源解碼器的研製,被教育部評為1998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成果。1987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電子行業“八五”期間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和“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稱號。主編《電視原理》專著,獲電子部優秀教材一等獎,被視為是彩電領域的經典之作,已使用20多年,歷經修訂再版,深受廣大師生和科技工作者的歡迎,在培養電視科技人才方面建立了功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俞斯樂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蘇州市
  • 出生日期:1930年8月10日
  • 職業:從事電子電視圖像信息技術的研究和教學
  • 主要成就:在“六五”至“十五”期間 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 從事電子電視圖像信息技術
  • 出生:1930年8月10日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出版著作,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30年8月10日生於江蘇省蘇州市。
1949年至1952年,在南開大學電機系學習,畢業後留校工作,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教研室副主任、彩電組技術負責人、電視(圖像信息)研究室主任、電子系主任。
1987年至1997年,任天津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
1992年至2000年任天津大學電視與圖像信息研究所所長
2001年後任天津市數字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

主要成就

1987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6年獲電子行業“八五”期間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和“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稱號。
主編《電視原理》專著,獲電子部優秀教材一等獎

出版著作

主編《電視原理》專著

個人生活

俞斯樂剛國小一年級時,抗日戰爭爆發了,他在日軍的鐵蹄下度過了少年時代,飽嘗了當亡國奴的屈辱與苦難。為了儘可能擺脫日偽的奴化教育,父母送他去私立學校完成了國小和國中的學業。他上的崇范中學是由范仲淹的後代在范家祠堂里興辦的一所設施簡陋但很注重學業的學校。在那裡,他受到了范氏的“斷齏畫粥”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的薰陶。他經常因品學兼優而免交昂貴的學費;曾在校長支持下逃避過為日偽作宣傳的日語演講比賽。抗戰勝利後,他進入著名的省立蘇州中學學習,並在喜迎解放中高中畢業。俞斯樂自幼愛好勞作課和課餘創作,從國小時就自製竹蜻蜒、風箏以至起重機模型,國中時開始組裝礦石收音機,高中時研製成功一台220伏交流電動機。
1949年,俞斯樂進入南開大學電機系學習。因國家實施第1個五年計畫的需要急需人才,他於1952年提前畢業,並留校任教。那年正值全國院系調整,新的天津大學是在一片稻田上的平地樓台。4棟教學樓完工後,俞斯樂即與南大電機系的幾個青年教師一起搬遷儀器設備。由於宿舍尚未蓋好,實驗室又要有人看管,所以他們乾脆就在實驗室住宿,就這樣開始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創建新天大的戰鬥中去。1954年3月,俞斯樂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2年至1955年,俞斯樂先被借調到電信系,後又回電力系從事教學工作。1955年至1960年,他曾分次被派往哈工大自動裝置專業、北京郵電學院和北京外國語學院進修,以便可以更好地適應工作需要。1954年至到1966年間,他先後在電力系和新建的無線電係為本科生講授“工業電子學”、“高頻感應爐”、“脈衝技術”、“無線電技術基礎”、“信號與線性系統”等課程;為科研人員和在培教師講授“電磁場理論”和“無線電遙測”課;為研究生開設網路理論課。其中講授次數最多的是”無線電技術基礎”,這為他以後從事科研工作奠定了札實的理論基礎。“文革”之前,他還兼任過教研室秘書、團總支副書記、黨支部委員、副書記、教研室副主任等職。1958年,他主持了電子模擬計算機的研製,並被評為“天津市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在“文革”期間,俞斯樂受到大字報“炮轟”,被安排去工廠、農村、鍋爐房勞動。1969年11月,在“工宣隊”帶領下,他和無線電系一部分教師來到寶坻縣城關,既為接受“再教育”,也為對農村有線廣播提供技術支援。他用腳踏車馱著全部行裝深入到各公社去搞“小喇叭落戶”。此項活動以開辦師生同吃同住的擴大機短訓班而告結束。在1970年“五?一”節前夕,包括俞斯樂在內的一支接受了“再教育”的教師隊伍步行回到校園,投入一場新的戰役——天津-東北戰區的彩電會戰。從此,已經多次因工作需要而改變過專業的他,終於被定位在要為中國的電視事業奮鬥。在1972年和1977年天津市教代會上,他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俞斯樂原是一名技術基礎課教師,卻被委以彩電編解碼器總調負責人的重任。當時,以天大無線電係為主體的會戰二組接受的是研製彩電制式試驗轉播車的任務。1970年底,用轉子車改裝並安裝了自製設備的功能樣車開到中央廣播事業局參加了“全國彩色電視制式檢驗與經驗交流會”,由於其機動性強,又於1971年初參加了在軍事博物館舉辦的國防工業技術革新展覽會。
1971年至1979年,他在無線電系彩電科研組擔任技術領導工作,帶領著一支“彩電盲”占多數的隊伍,邊乾邊學地開展研究工作。他們重點學習、研究了PAL制,在掌握其設計思想與特點、電路工作原理、編解碼器的研製,直到研究新的PAL解碼方案上,都投入了很多時間和人力。尤其是對PAL制的核心部分——梳狀濾波器所進行的研究,取得了有創見性的成果。彩電組的主要成員也從“彩電盲”逐步進入到專家行列,後來進而為推廣普及PAL製做出了貢獻。
俞斯樂於1978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首批碩士生導師,培養聲像信息處理與傳輸方向的碩士生,為其開設了“電視信號與系統”、“數位訊號分析與波形形成”等課程。1979年,他晉升為副教授,並被任命為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電視研究室主任,曾承擔電視多工廣播附加數字伴音、基於信號處理的質量增強電視和彩色電視螢幕牆系統等課題的研究,其成果分別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天津大學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和機電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天津市工業科技協作優秀項目二等獎。1981年,署名為天津大學電視研究室的我國第一本以彩色電視為主線的高校統編教材《電視原理》問世,俞斯樂是該書的主編。1982年,他所在研究室曾被評為“天津市模範集體”。1983年,他晉升為教授。
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建立首批信號與信息處理博士點,俞斯樂通過努力,成功申請了電子系第一個博士點。1992年,經教育部批准,研究室升格為電視與圖像信息研究所,他被任命為所長。1993年,他所創建的博士點被評為天津市重點學科,他是學科帶頭人。他曾為博士生開設“現代信號與信息處理技術”課程,主持、指導開展高清晰度電視和數位電視方面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和國家基金項目的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獲得多項獎勵。1992年,他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九五”後期,天津市科委為適應改革的需要,提出建立新型科技創新體系,包括組建10個研究中心、20個工程中心。由於天津大學具有在高清晰度電視、數位電視方面的基礎和人才優勢,市科委於2000年12月做出了以該校為主,組建天津數字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的決定,由劉開華任主任;俞斯樂任技術委員會主任。該中心目前正進行多功能HD/SD數位電視機頂盒技術、數字處理電視和數位電視技術、電視測試技術和儀器等的研發工作。
俞斯樂一貫熱心學會和學報工作。他曾擔任過中國電子學會廣播電視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電子學會信號處理分會委員、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理事、天津市電子學會副理事長、《電子學報》編委、《電視技術》常務編委、《信號處理〉》編委等職,現為《電子與信息學報》、《電路與系統學報》編委、《電視技術》名譽編委。他曾三次獲學會授予的廣播電視科學技術獎,兩次被評為天津市科協工作積極分子,他還是中國電子學會會士、IEEE高級會員、EURASIP會員、IBA終身會士。

人物評價

俞斯樂身為人民教師,深知“百年樹人”是其本職。他銘記畢業時的母校贈言“為人民服務”,半個多世紀來兢兢業業、嚴謹治學、始終如一。由他主持或參加了多本著作的編寫,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電視原理》一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