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延安(杜鵬程創作長篇小說)

保衛延安(杜鵬程創作長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保衛延安》是現代作家杜鵬程所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1954年出版。

《保衛延安》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首次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作品。小說以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個連隊參加青化砭、蟠龍鎮、榆林、沙家店等戰役為主線,藝術地再現了1947年延安保衛戰的歷史畫面,塑造了解放軍各級指戰員的英雄形象,揭示了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戰爭勝利的內在力量這一思想命題。

《保衛延安》規模宏大,激情飽滿,語言簡潔質樸,風格粗獷雄壯。但有些人物缺乏鮮明個性,顯得有些概念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保衛延安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杜鵬程
  • 字數:37萬字
  • 首版時間:1954年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創作局限,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1947年春,胡宗南奉蔣介石之命,率數十萬大軍進攻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延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縱隊奉命從山西出發,渡過黃河去保衛延安。陳興元旅一連長周大勇忍痛向戰士們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遵照中國共產黨黨黨中央的決策,退出延安的決定。戰士們思想不通,表示誓死收復延安。
胡宗南匪徒要找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決戰,而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卻隱蔽在青化砭,伏擊了敵三十一旅。打了勝仗,周大勇部卻奉命佯裝打敗仗的樣子,給敵人造成錯覺,引誘敵人主力北上。與此同時,彭德懷副總司令部署了蟠龍鎮攻堅戰。戰鬥打響後,遠在綏德城裡的敵軍軍長劉戡認為這是“共軍聲東擊西的詭計”。當胡宗南催他增援蟠龍鎮的電報像雪片似飛來時,他才覺得事情的嚴重。在他的軍事會議還未議論出對策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了蟠龍鎮,並立即轉移到真武洞地區休整。周大勇部也勝利地完成了任務趕回了大部隊。
為了粉碎胡宗南集中兵力妄圖在安塞地區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決戰的企圖,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部途經原始森林,穿過沙漠,翻越千山萬壑,去追擊準備沿長城向西逃跑的三邊分區的敵人。幾天幾夜的急行軍,差不多每個戰士腳上都打起了泡;在沙漠裡行軍最要命的是暴熱和口渴,為了一口水,共產黨員、炊事員老孫悄悄地離開了人世。結果,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敵軍預想不到的神速包剿了胡宗南的重要幫凶馬鴻逵匪徒,收復了三邊分區。然後,日夜兼程,奔赴榆林前線。周大勇的一連配合兄弟部隊,迅速攻克三岔灣,打開了通向榆林城的門戶。
西北野戰軍於8月6日打響了圍攻榆林城的戰鬥。第三天拂曉,主力部隊撤退,周大勇連隊擔任掩護任務。經過頑強的戰鬥,周大勇帶領大部分戰士押著俘虜,向解放區撤退,王老虎帶著一個排斷後。王老虎帶領9個戰士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攻擊,王老虎在捅死十幾個敵人後,“死死地掐住敵人的脖子”倒在血泊......
周大勇他們終於殺出一條血路,回到了陝甘寧邊區的土地上。他又見到了在老鄉家養傷的倖存的王老虎,十分高興。
8月,西北戰場將要從防禦轉入反攻。沙家店戰鬥打響了,彭總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斬斷敵一二三師和劉戡的五個半旅的聯繫,在阻擊劉戡的同時,把一二三師送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伏擊圈;然後向敵三十六師發起總攻。陣地被攻下來了,敵師長鐘松落荒而逃。
大進軍開始了。周大勇奉命帶一個營插入敵人的心臟去活動,夜襲敵人的一個重要據點。一聽槍響,敵人亂作一團。這時正好遇上敵人的傳令兵,周大勇便逼著傳令兵把他們帶到旅參謀部,繳了一百多敵人的武器,然後又打退了一千多敵人的輪番攻擊,最後一個個跳下了崖,勝利地完成了任務。
經過七天七夜的阻擊戰,五六萬敵軍全被殲滅了。潰散的敵軍也遠不脫人民解放軍撒下的天羅地網。
24歲的周大勇在戰鬥中成長,現在已經指揮一個營了。戰鬥勝利後,他回到連隊看望了老戰友,又躍馬走向了新的征程。

作品目錄

論《保衛延安》
第四章 大沙漠
第八章 天羅地網
第一章 延安
第五章 長城線上
後記
第二章蟠龍鎮
第六章 沙家店
重印後記
第三章隴東高原
第七章九里山
參考資料:

創作背景

1947年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向陝甘寧邊區進攻,杜鵬程被派到部隊擔任新華社戰地記者,轉戰在西北戰場上。在長期的部隊生活中,杜鵬程紮根連隊,積極參加營、團、旅各級的政治、軍事及各種活動,和政治工作幹部、軍事指揮員打成一片,與戰士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掌握了大量生動、寶貴的創作素材,記下了近兩百萬字的生活日記,寫過數十萬字的新聞、通訊、散文、報告文學和劇本等作品,為他的小說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從1949年到1953 年底,經過四年的艱苦勞動,終於完成了長篇小說《保衛延安》。

人物介紹

彭德懷
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形象,他既是一位高瞻遠囑、運籌帷幄的軍事家,又是一位和善可親、儉樸平易的人民公僕。作為軍事家,他創造性地運用黨中央的戰略思想,表現出高超的指揮才能;作為人民的公僕,他平易近人,虛懷若谷,博大敦厚,可親可敬。
李誠
部隊政治工作者人物形象,高度的黨性原則,無比的堅強與勇敢,驚人的魄力與幹勁,對戰士的關懷與愛護,是李誠性格的基本特徵。他一個永不疲勞的人。在行軍中,他總是精神飽滿地活躍在部隊里,一時在前面,一時在後南,不讓一分鐘的空閒輕輕地滑過去,他經常忙得連飯也顧不上吃。他對於千部和戰土有真切的愛。當他知道團參謀長衛毅犧牲的訊息時,他感到一陣劇烈的創痛,“兩 眼湧出熱淚,大顆的淚珠,從戰火燒過的臉上,滾滾而下,滴到胸前的衣服上。”這是人類最真誠的眼淚,是無產階級最珍貴的感情。
周大勇
小說的重點塑造的一個英雄形象,描寫了他作為解放軍的指揮員的成長過程,著力刻劃了他大智大勇,凌厲頑強的性格特徵,展現了一個為階級事業和人民解放而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無產階級鋼鐵戰士的精神風貌。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保衛延安》全面地描繪了1947年3月到7月延安保衛戰的歷史進程,通過黨中央撤離延安後在西北戰場上發生的青化砭伏擊戰、羊馬河、蟠龍鎮攻堅戰、長城線上突圍戰,沙家店殲滅戰和九里山阻擊戰等幾場重大戰役的描寫,熱情地歌頌了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的雄偉氣魄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生動地展現了在延安保衛戰中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這一歷史發展過程的全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急劇變化的政治、軍事形勢。

藝術特色

詩意描寫
《保衛延安》自始至終洋溢著濃郁的詩意和澎湃的激情。讀著這部作品,總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心中迴蕩,博大的力量猶如長江大河,浩浩蕩蕩。作者如此深愛他筆下的人物,用無法抑制的感情為他們譜寫讚美的詩章。彭德懷同志關於人民戰士要做供人民喚的掃帚的格言,李誠關於政治工作者神聖使命的剖析,周大勇在埋葬烈士時的內心獨白,都是激情和詩意的結合。正是這種激情和詩意,為作品增強了擄人心魄的藝術力量。
人物刻畫
《保衛延安》的人物眾多,層次複雜,既有遠見卓識的高級將領,也有親臨火線的基層幹部;既有普通平凡的戰士,也有地方上的支前英雄。他們雖然肩負著不同的任務,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一保衛延安,這是一組英雄的群像。
《保衛延安》中,作者把人物放在極端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加以刻畫。全篇始終圍繞著戰爭來寫人物,從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挖掘閃光發亮、真正激動人心的東西。行軍、打仗、飢餓、乾渴、疲勞、傷亡,時時刻刻考驗著每一個指戰員,但英雄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展示出革命英雄主義的風采。
語言特色
《保衛延安》的語言也很有特色。作者注意吸收民眾和戰士的口語,經過加工、提煉,使之成為真正的文學語言,顯得明白曉暢、生動樸實,富於激情,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從各方面看,《保衛延安》能稱得上是反映革命戰爭的藝術史詩。

創作局限

《保衛延安》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還不夠廣闊,對敵人的刻畫顯得單薄,英雄人物內心世界的開掘也不夠豐富多彩,節奏上略嫌單調。作品的這些不足,帶有一定時代在認識和理論上的局限。

作品影響

2009年,改編自該小說的28集同名電視連續劇《保衛延安》播出,該劇由中央電視台文藝中心影視部、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西部電影集團、陝西電視台等聯合攝製。

作品評價

現代詩人、文藝理論家馮雪峰《論〈保衛延安〉》:以這部作品已達到的根本的史詩精神而論,我個人認為它已經具有古典文學中英雄史詩的精神;但在藝術的技巧或表現的手法上當然還未能達到古典傑作的水平。

作者簡介

杜鵬程,生於1921年,陝西韓城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保衛延安》,短篇小說《年青的朋友》,中篇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裡》,散文集《速寫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