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德(紅土)組
- 年代:N1
- 命名:澤丹斯基
- 命名時間:1923年
年代,命名,特徵,同物異名,生物標誌,特徵,首現,末現,形成環境,剖面,
年代
N1
命名
澤丹斯基,1923年命名;裴文中、周明鎮等,1963年介紹。
特徵
名稱源於保德階。岩性為棕紅色粘土、亞粘土,其間常夾多層鈣質結核及層數不等的砂礫層或礫岩層。富含哺乳類、魚類、介形類、軟體以及孢粉等化石。已記述的哺乳類有數百種,主要類型有:Hipparion dermatorhinum,Chilotherium wimani,Tetralophodon exoletes,Ictitherium wongi,Homotherium paladeri,Palaeotragus microdon和Gazella gaudryi等。它們已成為我國北方典型的三趾馬動物群的代表。為一套河湖相為主的沉積。其上覆地層為靜樂組紅土,或午城組、離石組黃土,為不整合接觸;下伏地層為蘆子溝組砂礫石夾粘土,或直接不整合覆於前新生界的基岩地層之上。厚28-248米。
同物異名
羊山嶺群、乾河溝組[1]、藍田組[2]、河溝組、臨夏組、掇刀石組、路王墳組、巴漏河組等。
生物標誌
特徵
齧齒目中的鼠形類占絕對統治地位,鼠科崛起,鼢鼠科、竹鼠科和豪豬科出現;鼬科、鬣狗科和貓科開始繁盛;長鼻目進一步多樣化;奇蹄目以三趾馬屬和大唇犀屬占優勢,爪獸科和貘科趨於衰落;反芻類和其他偶蹄類更加彭勃發展。
首現
Sinocastor, Kowalskia, Sinocricetus, Eozapus Lophocricetus, Apodemus, Alilepus, Ochotona, Mustela Machairodus, Tetralophodon, Stegodon, Hipparion Chleuastochoerus, Cervavitus, Honannotherium
末現
Myocricetodon, Pseudaplodon, Dinocrocuta Amphicyon, Adcrocuta, Indarctos
形成環境
中國在中新世後,地勢趨向平坦,氣候也較濕熱,在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雲南、廣西等地,廣泛堆積了河湖相、紅色黏土相的上新統。
剖面
保德縣腰莊鄉冀家溝,在縣城東面約7 km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