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銅貝

保德銅貝

“保德銅貝”是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號稱中國青銅鑄幣之鼻祖,是中華5000年文化錢幣之濫觴。1971年出土于山西省保德縣林遮峪村的商墓中,故習稱“保德銅貝”,距今有3000年歷史。當時出土109枚,全部被國家收藏於山西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保德銅貝
  • 出土地點:山西省保德縣林遮峪村
  • 館藏地點:山西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商晚期
  • 材質:青銅鑄幣
  • 幣種:古幣
概說,出土始末,

概說

本人收藏的是109枚之外的唯一的民間僅見品。 因該幣無人知曉,造成長時間埋沒,失去交流市場,是十分昂貴的珍品。由於該幣從未在市場流通,錢幣收藏者對該幣的知之甚少,以至於各種版本的古錢幣收藏圖譜中對該幣無絲毫記載。

出土始末

貝幣出土是“農業學大寨” 的產物
山西新聞網忻州訊 上世紀60年代,昔陽縣縣長李淵同志調來保德縣任縣長,這是上級為改變保德貧困面貌的特意安排。李淵同志給保德帶來了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戰天鬥地的大寨精神,親自帶領縣局、公社領導到大寨學習考察,憑李淵認識大寨各級隊乾的特殊關係,陳永貴同志破例接見了保德考察團並講了大寨經驗,給保德人吃了豐盛的政治偏飯,大大鼓舞了各級幹部戰天鬥地的士氣。
回縣後,腰莊公社在後蘆子溝大隊全面推廣大寨經驗取得優異成績,大隊黨支部書記張馬孩成為保德縣的陳永貴式人物。全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運動開展的轟轟烈烈,即使在文革動亂年代,也沒有停息農田基本建設。1971年11月27日,根據縣革命委員會部署,我召集文化局、館全體工作人員正在籌劃舉辦全縣農業學大寨成果展覽,全面推廣後蘆子溝經驗。11點許,林遮峪公社黨委書記張黃牛給我打來電話說:在堡梁搞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中發現了一批青銅器,社員們要賣成錢分紅,你看怎么辦?我明確回答:文物屬國家所有,任何人不準買賣,當務之急是保護現場,防止私挖亂掄,我下午就去。
午飯後,我和余訓言同志火速前往,當時沒有公路,步行60里山間羊腸小道十分限難,於當晚9時才到達。次日上午,在堡梁施工現場召開了社員大會,首先對社員保護文物意識給予肯定,對張黃牛同志及時匯報給予表揚。接著宣傳了文物政策,說明了保護現場的重要性,強調任何人不得私挖亂掄。社員們紛紛表示保護現場的決心,保證不私自亂挖。公社宣布暫停堡梁大會戰,轉移地點,開發新戰場。
銅貝及青銅器的出土過程
銅貝及青銅器的出土,實屬造地運動的重大成果,如果沒有堡梁農田大會戰,當時就不會有文物出土。如果沒有學大寨的政治掛帥、思想領先口號捆綁,也不會有全體社員一致維護國家利益,完好無損地保護文物的奇績出現。 1971年11月27日,林遮峪大隊的堡梁農田建設工地上,紅旗招展,遍地插滿了“戰天鬥地” 、“苦幹實幹” 等標語口號牌,社員們在,《學習大寨好榜樣》的嘹亮歌聲中打響了農田大會戰。為了提高工效,保質保量加快完成戰鬥任務,大隊取劃段作業,量土方記工辦法,分段承包作業。社員劉五孩夫婦承包的地段上開工不到10分鐘,突然土中發現了黃燦燦的兩片東西閃閃發光,劉五孩正想把這兩片東西藏入懷中,不料被附近作業的人看見了,一剎時圍來好多人要參加挖寶。劉五孩堅持誰承包誰發掘,不讓任何人參與。隊幹部聽到爭執聲,跑過來阻止了眾手亂挖,組織專人有領導、有步驟地進行挖掘,當我們到達時挖掘工作已完成。經文化局、公社、生產隊三級有關領導共同清點,計有:禮器9件,即提梁卣1件、鼎2件、瓿2件、豆2件、玉尊2件;車馬具19件,即車輿欄飾、單鈴、雙鈴等;兵器3件,即劍1件、斧2件;裝飾品10件,即弓形金飾2件、金線飾6件、瑪瑙2片;槽齒貝幣221枚,即骨貝114枚、銅貝109枚。貝幣、金線飾、瑪瑙是在提梁卣中發現的。
初步認定文物價值
與我同來的余訓言同志,是外貿學院畢業的高材生,他說:我國還沒有貝幣出土的報導。這句話引起我高度重視,如果確係第一次出土,那就是價值連城的重大發現,保護好文物是對國家的特大貢獻,一定要完好無損地妥善保管,不讓無關人員接近,封存到公社。從提梁卣底部的“銘文”分析,十分珍奇可貴,可能是周代青銅囂。貝幣是我國最早流通的一種貨幣,商周時,以齒貝(帶有槽齒的海生貝殼)最為流行。貝幣種類頗多,狀如赤電黑雲曰紫貝、赤質紅章曰珠貝、青地綠文曰綬貝、黑文黃青曰霞貝。還有浮貝、、慧貝等。後來由於真貝不夠用,於是製作仿製品,如蚌制貝、骨貝、銅貝等代替。其中銅貝是向金屬幣過渡的一種形態。至秦廢貝行錢,唯雲南一帶一直使用到清朝初年。保德有史以來這是出土文物數量最多,品位最高的一次,充分展示了黃河流域文化厚重,源遠流長,保德大地早就有了人類生存,黃河母親養育華夏兒女世代繁榮昌盛乳汁奔流不息。
保護文物意識重如泰山
作為文化部門領導,重任在肩,強烈的責任心與使命感敲響了警鐘,敏感的神精意識到保護文物的責任重如泰山,稍有不當就是重大事件。為了文物安全,我主張暫存公社,因為當時雖實現了全縣革命大聯合,但在縣城仍存在人為的不安定因素,拿回縣城無安全保存地方,很可能出現人為丟失。於是我和張黃牛書記協商在公社保存事宜,張認為這批青銅器猶加一隻老虎,拴到公社給他們時時沒有安全惑,堅決讓我拿走。我說:你有民兵武器庫,放到那裡最安全,最後他還是同意了,我們又共同清點了一遍,與上次清點無誤,封存入民兵武器庫。
回到縣城,我電話匯報了山西省文管會,不日派來了考古隊老逯一行三人,由文化館長馬林春陪同到堡梁勘測,由於天寒地凍無法探測地下,決定開春進行。大地解凍後,遍地進行了地下探測,確認堡梁不是古墓群,屬古遺址。對文物認定,同意周代觀點。1972年天旱無雨,林遮峪生產隊無錢買柴油抽水灌溉棗樹地,隊幹部就纏著公社把5兩7錢金飾品從民兵武器庫中取走,在當地營業所換成500元人民幣買了柴油。事後張黃牛書記身心不寧,深感不妥,馬上又給我打來電話說:我犯了天大個錯誤,一時糊塗把金飾品取給生產隊換了錢,你快想個補就辦法,看如何挽回國家損失。
我立刻到縣人民銀行申請贖回文物。彭行長說:已入國庫的金銀必須逐級報請國務院周恩來總理簽字才能提取。我一邊請求原物不動保存,一邊電話向省文管會匯報,為了減少環節,建議省文管會直接給國務院打報告,沒幾日果然周總理簽字檔案下發到省,金飾品雖然贖回來了,可惜弓形金飾當時放不進保險箱抽屜被攔腰斬斷了。
經專家認定屬商代文物
從上述問題的發生,給我再次敲響了警鐘,於是我和余訓言二次到林遮峪把提梁卣及內裝貝幣取走,派張翠明同志送交省文管會鑑定。經有關專家鑑定,青銅出土文物系商代武乙、文丁(公元前1147到1102)時期的稀世之寶,銅貝實屬我國第一次出土,故國家命名為保德銅貝。其它青銅器經再三催促省文管會才來人取走。
文革動亂年代保護文物確實難度很大,回想當年原地保存的做法是正確的,在民兵武器庫保存是上策,倘若拿回縣城,不一定能完好無損地上交國家。這批文物現在山西省博物館珍藏並部分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