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保定途中偶成
- 作者:郭登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列朝詩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保定途中偶成
白璧何從摘舊瑕,才開羅網向天涯。
寒窗兒女燈前淚,客路風霜夢裡家。
豈有酖人羊叔子,可憐憂國賈長沙。
獨醒空和騷人詠,滿耳斜陽噪晚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白璧:白玉。摘:挑取。瑕:玉的疵點。
②才開羅網:指審查無罪而釋放。天涯:猶天邊,喻極遠的地方。
③鳩(jiū)人:以毒藥害人。羊叔子:晉朝羊祜,字叔子。羊祜同忠於吳國的陸抗相對峙,然而陸抗對他的為人極為讚賞。有一次陸抗生病,羊祜派人饋贈藥物給他,有人勸陸抗不要吃,怕藥中有毒。陸抗說:“羊祜豈鳩人,(以毒藥害人)者!”
④賈長沙:賈誼,漢文帝時為博士,後官至大中大夫。因主張改革政制,遭到權貴的排斥,出為長沙王太傅,後人稱為賈長沙。
⑤空:徒然地。騷人:指屈原。《離騷》是他的代表作,後世因稱屈原或《楚辭》的作者為騷人。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本來是無瑕白璧,哪裡能找出毛病。總算是網開一面,把我發配遠郡。
寒窗燈前,兒女們為我落淚;風霜旅途,夢裡也牽掛家中。
羊權子豈是那害人之輩,賈長沙也徒然憂國憂民。
贊同屈原的“獨醒”詠嘆,聽到的卻是黃昏時分烏鴉的噪聲。
創作背景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御駕親征瓦剌,失利被俘。瓦剌軍兵臨大同城下,以英宗相要挾,鎮守大同的詩人以民族大義為重,拒絕了瓦剌軍的要挾,聲言:“臣奉命守城,不知其他。”(事見《明史·本傳》)他雖保住了城池,卻也得罪了英宗。英宗復辟後,羅織罪名,將詩人貶謫甘肅。此詩即遷謫途中經保定時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詩人以“白璧”自喻,說明自己潔白無辜。“摘舊瑕”是點明禍從天降,乃是莫須有的罪名而貶謫。“何從”二字透露出詩人的怨憤之情。“羅網”比喻朝廷中的邪惡勢力。無辜地被投入羅網已是怨憤之極,逃出“羅網”而又要走向“天涯”,可謂是怨上加怨,怨大至極。詩人在惡風滿天、冰霜遍地的貶戍途中,他一思家人,二憶古賢。他想到了在寒窗前、青燈下的兒女們正在為自己的不幸貶官遠行而流淚哭泣;他想到了羊叔子被人誤解和賈誼遭到權貴的打擊與排斥而謫居長沙;他還想到了憂國憂民的屈原竟葬身汩羅魚腹。
頷、頸、末三聯中,第三、四兩句寫思念家人,第五至七句寫追憶先賢。詩人連用三個典故,借典述懷以明志。頸聯,詩人以羊祜與賈誼自況,表明自已對朝廷已是一片忠心,不料竟遭貶官,表達了自已滿腔的怨憤之情。末聯“獨醒”,典出《楚辭·漁父》,其中有“眾人皆醉我獨醒”之句。該詩和“騷人”屈原之“詠”,表明他與屈原在思想上產生了共嗚。詩人在用典之後,以“滿耳斜陽噪晚鴉”的環境描寫渲染氣氛:在夕陽西下的保定途中,兩耳聽到的是烏鴉不斷的鼓譟聲。世人以為烏鴉的叫聲是不祥之兆。詩中悲涼可怕的環境描寫更增添了詩人心中無限的怨情。
此詩寫得有特色。首先,詩中運用了比興手法。詩人以“白璧”自喻,以羊祜和賈誼自況,表明自己是潔白無瑕、忠貞不二之人,被貶遠成是那些邪惡勢力對自己的惡意中傷和無恥陷害,從而雖未明寫“怨”字而怨情自見。其次,詩人將實寫和虛寫密切結合起來,做到了虛實相生。通常說,近景實,遠景虛。詩人寫“客路風霜”是寫實,而“夢裡家”的“寒窗兒女燈前淚”是想像之中的描寫,應是虛景。詩人引典明志是虛寫,而“滿耳斜陽噪晚鴉”則是寫實,虛實相生,相映生輝,皆成妙境。大大地加重了詩人所表達的怨憤之情的分量,具有濃郁的藝術魅力。再次,詩人連用三個典故,增強了詩的氛圍,耐人尋思,含蘊深厚,別有意味。
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明今:“明代士子都重文輕武,武將而能詩者不多,因此郭登便顯得很突出。《明史》本傳稱他:“能詩,明世武臣無及者”。此詩內容充實,句句都是他此境此情的寫照,同時格律精嚴,亦足見鍛鍊的工力。”(《元明清詩三百首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郭登(?—1472年),字元登,臨淮(今安徽鳳陽)人。武定侯郭英之孫。正統中,擢錦衣衛指揮僉事。“土木堡”之難,以都督僉事守大同,以功封定襄伯。英宗復辟,謫戍甘肅。成化初復爵,卒贈侯,謚忠武。有《聯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