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清真西豐

保定清真西豐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清真寺街15號,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文革”中該寺橫遭破壞,匾額、經書及大量用品被付之一炬,現存清道光年間石碑2通、光緒年間石碑2通,阿拉伯文、波斯文經書228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豐縣清真寺 
  • 地理位置:河北省保定市清真寺街15號
歷史沿革,規模建制,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該寺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正殿北拱門上方嵌有長方形青石“建修禮拜寺記”碑刻,文為:“直隸保定府,城守營都司官法公,系房山縣韓繼村人,見城內無寺,每遇節日投鄉禮拜。法公定施資助,獨自修理,先買魏家菜園十二畝,四面至道,除蓋寺以外,地基許眾教親借住,官地私房。大明萬曆雨辰年立”。清代屢有重修,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馬小眉、馬國仁蓋起現有沐浴室,民國年間軍官馬良、馬景宜等捐資,由教長吳天元、伊瑪目馬玉麟主持蓋起南北講堂等,成現在格局。整個寺院坐西朝東,占地面積4.3畝,正門左右各有旁門1座,正門上嵌漢白玉“清真寺”名石匾(下署邑人子貞馬良),門內3間對廳,順旁廊直通大殿,左右各題“忍美”、“學俊”,大殿共21間576平方米,可容6O0餘人同時禮拜,殿前3道門,正門橫匾題為“普慈今世,特慈後世”,兩旁抱住描聯:“貴聖賢在西域傳經典興古教認主獨一”、“眾穆民來東土遵聖行守清真歸信無二”(原下署武營中哨安錫章)。正段分前後兩進,窯殿為八角古亭,高7米多,使主體建築顯得結構精妙,莊重美觀,橫匾題u天方在鄉,柱聯為“主總無形心可悟,事留退步品真高”。大殿前院有南北講堂各6間,石碑 4通,林浴室13間,左右配房各 2間,另有民房44間,架子房3間,廁所3間,建築總面積1964平方米。寺內屋脊原多走獸形像,民國年間由白運章出資全部改為花草形,以嚴格教規。本寺為華北名寺之一,坊內教門興盛,曾出過許多知名爾林,如謝晉卿、楊玉珍、安士偉、楊永昌等。1911—1948年間先後任教長的有謝晉卿(保定人)、吳天元(保定人)、楊覲元(保定人)、李四阿訇(滄州人)、李三阿圖(京東北兆人)、李濟清(天津人)、王玉麟(高碑店人)、楊玉珍(保定人)、劉學真(天津人)、劉紹棠(武渭人),這些阿訇曾培養出大批宗教人才。另有散班阿匐林謙、郭清泉等教授啟蒙國小和成人中學。普遍習武為華北回族一大特點,武師中多有阿訇,校場往往設有清真寺,本寺內部清泉阿訇曾培養出中外馳名的摔跤大師花蝴蝶常東升和跤手間善益、馬文奎、安松泉以及白書田、馬文龍、馬漢卿、馬子榮、馬子明等少林武術教師。本寺內曾興辦普通教育,清光緒五年(1879)《清真寺義塾碑記》載:“省垣人淵輻湊,生齒繁滋,無力延師者,均賴寺宇建設義塾。啟牖童蒙。”1932年安古琴、閻達周、石彝珍等合創民眾國小,共6班3O0餘人,至“七·七事變”後被迫解散。1946年成立“穆德州學,校長戴錫三,共4班10O餘人,因教育改編,後遷到寺外更名為“回民國小”。
“文革”中本寺橫遭破壞,匾額、經書及大量用品被付之一炬,大殿改為俱樂部,講堂成街辦工廠,沐浴室當木工車間。1979年省民委確定為重點開放清真寺,1984年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由民眾捐資及政府資助,進行維修,翌年竣工。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教長為尹寬(寧夏人)、劉克儉(河北大廠人)、馬文蘭(定州人)、馬瑞林(保定人)。現任教長張英傑為省伊協委員、市伊協會長,爾林較深,9年來培養了不少學識較高的宗教人才,勤於教務,博得穆斯林民眾好評。重新開放10餘年來先後有美國、日本、加納、英國、以色列、利比亞、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國客人及全國各地宗教界知名人士前來參觀。

規模建制

寺內現存清道光年間石碑2通、光緒年間石碑2通,阿拉伯文、波斯文經書228本。寺產原有義地56畝,現有寺房44間以寺養寺。本寺附近為回族聚居區,1500餘戶中國民占80%以上,有3436人。保定市伊斯蘭教協會設於寺內。

地理交通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清真寺街15號
郵編:0710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