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河北大學演講辭

《保定河北大學演講辭》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保定河北大學演講辭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各國政教學術各有不同,如人之衣各有所宜,大小長短不能強同。中國之學術,固宜采各國之長,亦不能專用各國以全行於本國。惟孔子為中國之聖,於中國最宜,蓋孔子聖之時者也。時中之聖,則能斟酌損益,兼容並包,其教義乃為人而設,是可謂為人道教,而非神道教也。神道教,日人譯名宗教,英文為哩利盡Religion。如婆羅門教、佛教、基督教、回教,皆勸人為善者,但皆注重靈魂,與中國數千年所謂教殊有不同。孔子之教,不專重靈魂,而實兼身兼魂,無所不包。茲與諸君言中庸以證明之。
《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之說不一。朱子謂:性,即理也。此說殊不敢贊問。據古來解性字,如荀子、董子、《禮緯》等書,均雲性者生之質也,最為的解。內之董子言性有陰陽,陰在內,即仁、義、禮、智、信。陽在外,如聲、色、臭、味、觸,以至飲食、男女之類,皆謂之性。孔子以為性者,天與父母三合之所生。父母所生,今所謂遺傳性也。孔教尤原本於天。《榖梁》曰:非天不生,非父不生,非母不生。故謂為天之子也可,謂為父之子也可,謂為母之子也可。知為天之子,則民吾同胞,物吾同與,萬物一體,仁也。知為父母之子,則尊祖敬宗,孝也。仁孝為人之本,亦為孔子立教兩大義。故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即由此擴充而來也。率性之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道之須臾不可離,可離即非道,故仍不外視、聽、臭、味、觸、飲食、男女之類。若婆羅門教,能數日不食,一月不食,終身不娶,不居屋宇,乃能離乎道。吾人既不能無衣食、無居處、無夫婦,則即不能離乎道也。修道之謂教。道猶路然,如修鐵路、修石路、修土路之謂,孔子乃將其修之使善,故曰“修道之謂教”也。
孔教乃因夫天之自然,人之良知即自然。然王陽明言致良知,不如《大學》言在明明德。明者光明,有如電之無不燭照,亦謂之靈明,即靈魂也。《禮運》云:體魄則降,知氣在上。《禮緯》亦言靈魂輪迴之說。人類頭在上,足在下,故能聰明。明則智慧生,而不為色、聲、臭、味、觸、飲食、男女諸欲所困。孔子亦非要人絕欲,只言克欲、遏欲、節慾、寡慾。能寡能節,即是“明明德”之下手功夫。又曰:懲忿窒欲。人有忿心妒心,即不能明明德,亦即不能致中和。《論語》曰:一朝之忿亡其身,以及其親。德皇威廉一忿,而歐洲大戰之禍已成,牽動全球,死人千萬。忿念與慾念為害至大,無論男女,均當以懲忿窒欲,以期至於明明德。多忿多欲,則不中不和,能懲能窒,即是致中和。忿欲即佛教三戒之貪嗔,尤當戒也。苟能致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一念之微,影響至巨。故孔子專從人身日用上構想,由小而推大,而天下之萬事萬物皆不外是矣。
今俄克魯泡金所言互助學說,即孔子之言仁。仁從二人,非互助而何?又如杜威所言之自由,則孔子“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盡其性,即杜威力言自由。赫胥黎《天演論》言優勝劣敗之說,即《中庸》所謂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春秋》三世,《禮運》小康、大同,各有分別。蓋孔子之教無所不有,雖欲攻之,無從而攻之;既無從而攻之,則當學之法之。周公曰:文王我師也。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伊尹曰:予先民之先覺者也,非予覺之而誰覺也?有此志向,則孔子人人可學,聖賢豪傑人人可為。曾文正云:遠望高山,似不能上,若發奮一上,即知眾山之小。若不上則終為在平地矣。
中國形上學,莫備於孔子矣,惟形而下者物質之學尚未發達。緣中國之學術,即由孔教而來,乃從人身起。希臘之七賢學術,最初言水、火、氣、土,即由物質起,故歐洲之物質文明因此而盛。自美國瓦特創製汽機,當中國乾隆三十六年,西一千七百九十五年。自拿破崙創專利之法,人人發憤,皆以發明科學為務。余嘗到華盛頓博物院,當時發明新器者,有十九萬五千件之多。今隔十餘年,其增進更不知若干矣。中國至今用手工,外國用汽機,比手工勝三十倍。今則電學發明,又更不止三十倍。人以巧來,我以拙應,如何而不失敗?望諸君內則修身明德,外則講求物質之學,務求形上學與形而下學一齊修明,則立身立國之道無不具備矣。鄙人今日幸得諸君接談,故就孔子之易知易能處,及中國所闕之物質科學,為諸君言之。亦知此為人人所能至者,願諸君勉焉!中國今日人才缺乏至甚,望諸君學成致用,以為學堂之光榮。則鄙人本日到此談話,亦留一段紀念,此則至所欣慰者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