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即指流行於民間的通俗語言,如“祝願”、“報應”、“圓滿”、“恩愛”等等。然而,如果不翻開這本書,你也許不知道這些詞的源頭皆是出自佛教經典。俗語佛源,顧名思義,就其成書因緣而言,既反映了“佛法在世間”的現實,又體現了人間佛教的精神。這本小書就以此為編寫宗旨,從我們的日常口語以及文、史、哲著作中,收集出六百餘條詞語,為其追根溯源,既可使讀者從中加深對這些詞語的認識,又可對佛教經典有所了解。
基本介紹
- 書名:俗語佛源
- 出版社:中西書局
- 頁數:236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750428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俗語佛源》從我們的日常口語以及文、史、哲著作中,收集六百餘條詞語,為其追根溯源,既可使讀者從中加深對這些詞語的認識,又可對佛教經典有所了解。
圖書目錄
一筆
一人吃齋,十人念佛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一刀兩斷
一門深入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一心不亂
一旦無常萬事休
一百八
一動不如一靜
一塵不染
一報還一報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一絲不掛
一轉語
一知半解
一念
一剎那
一筆勾
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
一廂情願
一宿覺
一棍子打死
一瓣心香
二筆
二六時
十八層地獄
十八變
十八羅漢
十方世界
十字街頭
十惡不赦
七七
七手八腳
七顛八倒
人天
人平不語,水平不流
人生難得,大道難聞
入定
入海算沙
入流
八字沒見一撇
力士
刀山劍樹
刀頭舐蜜
三筆
三門
三十三天
三世有緣
三生有幸
三頭六臂
三災八難
三昧
大千世界
大無畏
大我
大和尚
大徹大悟
大慈大悲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丈六金身
寸鐵殺人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上供
上乘
口頭禪
口吐蓮花
千差萬別
廣結善緣
門外漢
習氣
飛天夜叉
飛蛾投火
四筆
豐乾饒舌
開士
開山
開化
開花結果
開葷
開悟
開眼界
井中撈月
天龍八部
天女散花
天花亂墜
天堂
天魔外道
無門關
無風起浪
無邊
無盡藏
無佛處稱尊
無事不登三寶殿
無明火
無量
無量壽
無始
無惡不作
無常
無遮大會
無緣
不因一事,不長一智
不二法門
不可思議
不知不覺
不即不離
不受福德
不看僧面看佛面
木魚
五十三參
五百世冤家
五百羅漢
五體投地
長生豬
長齋
比丘
比丘尼
見地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見兔放鷹
見聞
見閻王
牛頭不對馬面
牛頭馬面
牛鬼蛇神
手忙腳亂
手續
化身
化緣
分身
公案
文字因緣
方丈
方便
六根清淨
六賊戲彌陀
六道輪迴
火中生蓮
火宅
火燒眉毛
火葬
認賊為子
心心相印
心地
心花怒放
心病難醫
心眼
心領神會
心量
心猿意馬
心境
勸化
以毒攻毒
少見多怪
水到渠成
水乳交融
水漲船高
五筆
正宗
正果
功德無量
世世生生
世界
本來面目
龍王
龍宮
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平等
印可
打成一片
打坐
打問訊
業報
業根
業障
電光石火
葉落歸根
四大金剛
四大皆空
生天
生老病死
生佛萬家
半路出家
頭上安頭
頭頭是道
弘揚
弘願
對牛彈琴
六筆
寺廟
吉祥如意
耳根清淨
執著
地獄
地藏菩薩
機鋒
機緣
再生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有口皆碑
有情
有緣
在劫難逃
西天
灰頭土面
畢竟
托塔天王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同床異夢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入寶山空手回
如法
如是我聞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邪魔外道
吃十方
因果
因緣
迴光返照
肉身菩薩
肉眼
自力
自由自在
自作自受
自覺
自欺欺人
殺人不眨眼
合掌
夙緣
行住坐臥
行者
眾生好度人難度
色相
莊嚴
衣缽相傳
妄心
妄語
妄想
懺悔
閉門造車
當頭棒喝
當來
安心
安身立命
安詳
塵勞
塵緣
導師
七筆
走東路
志願
劫火
劫後餘生
花花世界
杖錫
還俗
折伏
投機
抖擻
拋磚引玉
護國
護法
報應
報恩
求人不如求己
求佛求一尊
步步生蓮花
別具隻眼
吹大法螺
利他
伸手不見五指
作么生
作如是觀
作繭自縛
住持
住著
身心
佛
佛口蛇心
佛頭著糞
佛曲
佛事
佛國
佛性
佛面上刮金
佛是金裝,人是衣裝
佛祖
佛眼相看
坐化
坐禪
龜毛兔角
應病與藥
窮吃素,老看經
阿鼻地獄
忍辱
驢年
八筆
取經
曇花一現
味同嚼蠟
羅漢
羅漢請彌陀
羅剎
和尚
和尚在缽盂在
供養
舍利
捨身
捨身求法
金口
金剛不壞身
金剛怒目
命根
念經
念佛
念念
念珠
脅不沾席
放下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生
放逸
盲人摸象
法力無邊
法門
法師
法寶
宗旨
沿門托缽
泥多佛大
泥牛入海
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
單刀直入
單傳
單位
單槍匹馬
淨土
淨財
寶塔
定力
定性
空門
空中樓閣
空想
實體
實際
實相
祗樹有緣
參禪
現在
現行
現世報
現身說法
苦行
苦惱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若知牢獄苦,便發菩提心
雨花台
奇特
轉世
轉變
頂禮膜拜
拖泥帶水
虎頭蛇尾
九筆
茶禪一味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面壁
南無
枯木逢春
相對、絕對
相應
皆大歡喜
掛羊頭,賣狗肉
指東話西
豎起脊梁骨
哪吒
啞子做夢說不出
拜佛修齋
順水推舟
看風使帆
看破紅塵
香火因緣
香花供養
香象渡河
香錢
修行
信仰
律師
獅子吼
恆河沙數
送佛送到西天
前世作孽
前世燒了斷頭香
前因後果
前身
前言不對後語
前緣
迷頭認影
活佛
活潑潑
爛熟須菩提
覺悟
語錄
神通廣大
退轉
既來佛會下,都是有緣人
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
降魔
勇猛精進
結習
祝願
十筆
頑石點頭
惡口傷人
惡魔
根性
真心
真空
真實
真相
真理
真諦
恩愛
圓成
圓滿
圓融
圓通
造口孽
稱心如意
借花獻佛
臭皮囊
鬼家活計
鑽故紙
鐵樹開花
愛河
逢場作戲
高僧
諸天
病鬼碰著閻羅王
煩惱
燒頭香
差別
粉身碎骨
涅槃
浩劫
海闊天空
海潮音
流通
家賊難防
冥司
逍遙自在
十一筆
菩薩
菩薩心腸
菩薩低眉
夢幻泡影
雪上加霜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救人須救徹,殺人須見血
救苦救難
虛花
虛頭
晨鐘暮鼓
眼目
眼光
趺坐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野狐禪
唯心
唯我獨尊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做功德
做賊心虛
偈
偏執
得未曾有
第一義
閻王不在家,業鬼由他鬧
閻王好見,小鬼難當
閻王判你三更到,定不容人到四更
閻羅王做生意,鬼也沒得上門
閻羅王撞著對面鬼
羚羊掛角
清規戒律
諦聽
婆心
慾火
宿世因緣
宿命
宿慧
冤有頭,債有主
冤冤相報
彈指
隨機應變
隨喜
隨緣
袈裟
騎牛覓牛,騎驢覓驢
綺語
十二筆
超凡入聖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超度
葛藤
森羅萬象
森羅殿
雁塔題名
揀佛燒香
搖頭擺尾
悲觀
臘八粥
善根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善男信女
善財難捨
善知識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普度眾生
普遍
道具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遊方
遊行
遊戲
游僧攆住持
裝香
裝一佛像一佛
掌中果
割愛
禪
禪和子
禪悅
隔靴搔癢
緣起
十三筆
想入非非
感應
睡魔
嗔拳不打笑面
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罪過
解鈴還須系鈴人
解脫
痴人說夢
痴心妄想
新來和尚好撞鐘
新婦騎驢阿家牽
慈心
慈航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漆桶底脫
雷聲大,雨點小
十四筆
截斷眾流
境界
聚沙成塔
僧
僧不僧,俗不俗
僧多粥薄
僧來看佛面
演說
十五筆
慧眼
橫死
橫說豎說
摩登
十六筆
醍醐灌頂
讚嘆
鏡花水月
磨磚作鏡
辯才無礙
十七筆以上
螺螄殼裡做道場
翻譯
翻案
露馬腳
魔
鸚鵡學舌
一人吃齋,十人念佛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一刀兩斷
一門深入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一心不亂
一旦無常萬事休
一百八
一動不如一靜
一塵不染
一報還一報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一絲不掛
一轉語
一知半解
一念
一剎那
一筆勾
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
一廂情願
一宿覺
一棍子打死
一瓣心香
二筆
二六時
十八層地獄
十八變
十八羅漢
十方世界
十字街頭
十惡不赦
七七
七手八腳
七顛八倒
人天
人平不語,水平不流
人生難得,大道難聞
入定
入海算沙
入流
八字沒見一撇
力士
刀山劍樹
刀頭舐蜜
三筆
三門
三十三天
三世有緣
三生有幸
三頭六臂
三災八難
三昧
大千世界
大無畏
大我
大和尚
大徹大悟
大慈大悲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丈六金身
寸鐵殺人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上供
上乘
口頭禪
口吐蓮花
千差萬別
廣結善緣
門外漢
習氣
飛天夜叉
飛蛾投火
四筆
豐乾饒舌
開士
開山
開化
開花結果
開葷
開悟
開眼界
井中撈月
天龍八部
天女散花
天花亂墜
天堂
天魔外道
無門關
無風起浪
無邊
無盡藏
無佛處稱尊
無事不登三寶殿
無明火
無量
無量壽
無始
無惡不作
無常
無遮大會
無緣
不因一事,不長一智
不二法門
不可思議
不知不覺
不即不離
不受福德
不看僧面看佛面
木魚
五十三參
五百世冤家
五百羅漢
五體投地
長生豬
長齋
比丘
比丘尼
見地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見兔放鷹
見聞
見閻王
牛頭不對馬面
牛頭馬面
牛鬼蛇神
手忙腳亂
手續
化身
化緣
分身
公案
文字因緣
方丈
方便
六根清淨
六賊戲彌陀
六道輪迴
火中生蓮
火宅
火燒眉毛
火葬
認賊為子
心心相印
心地
心花怒放
心病難醫
心眼
心領神會
心量
心猿意馬
心境
勸化
以毒攻毒
少見多怪
水到渠成
水乳交融
水漲船高
五筆
正宗
正果
功德無量
世世生生
世界
本來面目
龍王
龍宮
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平等
印可
打成一片
打坐
打問訊
業報
業根
業障
電光石火
葉落歸根
四大金剛
四大皆空
生天
生老病死
生佛萬家
半路出家
頭上安頭
頭頭是道
弘揚
弘願
對牛彈琴
六筆
寺廟
吉祥如意
耳根清淨
執著
地獄
地藏菩薩
機鋒
機緣
再生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有口皆碑
有情
有緣
在劫難逃
西天
灰頭土面
畢竟
托塔天王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同床異夢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入寶山空手回
如法
如是我聞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邪魔外道
吃十方
因果
因緣
迴光返照
肉身菩薩
肉眼
自力
自由自在
自作自受
自覺
自欺欺人
殺人不眨眼
合掌
夙緣
行住坐臥
行者
眾生好度人難度
色相
莊嚴
衣缽相傳
妄心
妄語
妄想
懺悔
閉門造車
當頭棒喝
當來
安心
安身立命
安詳
塵勞
塵緣
導師
七筆
走東路
志願
劫火
劫後餘生
花花世界
杖錫
還俗
折伏
投機
抖擻
拋磚引玉
護國
護法
報應
報恩
求人不如求己
求佛求一尊
步步生蓮花
別具隻眼
吹大法螺
利他
伸手不見五指
作么生
作如是觀
作繭自縛
住持
住著
身心
佛
佛口蛇心
佛頭著糞
佛曲
佛事
佛國
佛性
佛面上刮金
佛是金裝,人是衣裝
佛祖
佛眼相看
坐化
坐禪
龜毛兔角
應病與藥
窮吃素,老看經
阿鼻地獄
忍辱
驢年
八筆
取經
曇花一現
味同嚼蠟
羅漢
羅漢請彌陀
羅剎
和尚
和尚在缽盂在
供養
舍利
捨身
捨身求法
金口
金剛不壞身
金剛怒目
命根
念經
念佛
念念
念珠
脅不沾席
放下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生
放逸
盲人摸象
法力無邊
法門
法師
法寶
宗旨
沿門托缽
泥多佛大
泥牛入海
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
單刀直入
單傳
單位
單槍匹馬
淨土
淨財
寶塔
定力
定性
空門
空中樓閣
空想
實體
實際
實相
祗樹有緣
參禪
現在
現行
現世報
現身說法
苦行
苦惱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若知牢獄苦,便發菩提心
雨花台
奇特
轉世
轉變
頂禮膜拜
拖泥帶水
虎頭蛇尾
九筆
茶禪一味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面壁
南無
枯木逢春
相對、絕對
相應
皆大歡喜
掛羊頭,賣狗肉
指東話西
豎起脊梁骨
哪吒
啞子做夢說不出
拜佛修齋
順水推舟
看風使帆
看破紅塵
香火因緣
香花供養
香象渡河
香錢
修行
信仰
律師
獅子吼
恆河沙數
送佛送到西天
前世作孽
前世燒了斷頭香
前因後果
前身
前言不對後語
前緣
迷頭認影
活佛
活潑潑
爛熟須菩提
覺悟
語錄
神通廣大
退轉
既來佛會下,都是有緣人
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
降魔
勇猛精進
結習
祝願
十筆
頑石點頭
惡口傷人
惡魔
根性
真心
真空
真實
真相
真理
真諦
恩愛
圓成
圓滿
圓融
圓通
造口孽
稱心如意
借花獻佛
臭皮囊
鬼家活計
鑽故紙
鐵樹開花
愛河
逢場作戲
高僧
諸天
病鬼碰著閻羅王
煩惱
燒頭香
差別
粉身碎骨
涅槃
浩劫
海闊天空
海潮音
流通
家賊難防
冥司
逍遙自在
十一筆
菩薩
菩薩心腸
菩薩低眉
夢幻泡影
雪上加霜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救人須救徹,殺人須見血
救苦救難
虛花
虛頭
晨鐘暮鼓
眼目
眼光
趺坐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野狐禪
唯心
唯我獨尊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做功德
做賊心虛
偈
偏執
得未曾有
第一義
閻王不在家,業鬼由他鬧
閻王好見,小鬼難當
閻王判你三更到,定不容人到四更
閻羅王做生意,鬼也沒得上門
閻羅王撞著對面鬼
羚羊掛角
清規戒律
諦聽
婆心
慾火
宿世因緣
宿命
宿慧
冤有頭,債有主
冤冤相報
彈指
隨機應變
隨喜
隨緣
袈裟
騎牛覓牛,騎驢覓驢
綺語
十二筆
超凡入聖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超度
葛藤
森羅萬象
森羅殿
雁塔題名
揀佛燒香
搖頭擺尾
悲觀
臘八粥
善根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善男信女
善財難捨
善知識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普度眾生
普遍
道具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遊方
遊行
遊戲
游僧攆住持
裝香
裝一佛像一佛
掌中果
割愛
禪
禪和子
禪悅
隔靴搔癢
緣起
十三筆
想入非非
感應
睡魔
嗔拳不打笑面
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罪過
解鈴還須系鈴人
解脫
痴人說夢
痴心妄想
新來和尚好撞鐘
新婦騎驢阿家牽
慈心
慈航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漆桶底脫
雷聲大,雨點小
十四筆
截斷眾流
境界
聚沙成塔
僧
僧不僧,俗不俗
僧多粥薄
僧來看佛面
演說
十五筆
慧眼
橫死
橫說豎說
摩登
十六筆
醍醐灌頂
讚嘆
鏡花水月
磨磚作鏡
辯才無礙
十七筆以上
螺螄殼裡做道場
翻譯
翻案
露馬腳
魔
鸚鵡學舌
序言
1969年,我在“牛鬼蛇神”學習班學習了一段時期後,回到家中閉門思過。那時曾寫了一些小詩和雜文,內容其實沒有什麼觸犯時忌的,其中包括源自佛教經論的日常用語一百多條,打算陸續積累到一定數量時,編寫一本小冊子,名曰《俗語佛源》。但被家人發覺,怕惹禍,把我所寫的東西,一古腦兒燒掉了。從此,我便不再寫雜文,也不再想那些與佛有緣的人間話語了。直到幾年前,一位青年學者來找我談“佛教與中國文化”,我信口開河地談到這個問題。感謝這位青年學者,他把我當時說的話記錄了下來。
“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語言是一種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我們日常流行的許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都來自佛教語彙。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這篇報導文章,喚起了我已經拋棄了的念頭。於是重新思索,也請人幫助思索。最後交由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諸同志負責完成編書的任務。李明權等居士費了不少精力逐條說明出處並加以解釋。個別術語,如“手續”一詞,一向被認為從日文引用進來的外來語,我早就懷疑它與佛教密宗經典有關,最近請教吳明先生,才得到圓滿的解答,證明它不是外來語,而是源自佛典。於是這本書中又增添了一條。多年疑結,渙然冰釋。這一條的確是來之不易的。又如“相對”、“絕對”二詞,一般也被認為引自日文的外來語,其實也是源自佛教經論。明治維新後,日本學者大量翻譯西文論著,他們用的許多術語,是我國古代佛經譯師創造的。我國學人不知根源,忘卻祖先勞績,而以為是日語,連日本人用錯了的,也以訛傳訛,沿用至今而不覺。“相對”、“絕對”的“對”字,應該是“待”字。佛經用的“相待”、“絕待”,比世俗用的“相對”、“絕對”好得多。你待我而有,我待你而有;主人待客人而有主人,客人待主人而有客人。這是相互依存的緣起的道理。日本人讀“對”字,音與“待”字同,因而誤寫了。假使我不作俗語佛源的研究,可能不會發現此一差誤。但如今中日兩國人民都已用慣了,只好將錯就錯用下去了。
《俗語佛源》這本小書,收集了五百餘條詞目。當然,如果著力搜尋下去,肯定會獲得更多的果實。但在許多朋友們敦促下,我們先將已收集的這些編印出版,向讀者們請教。這雖是佛教文化海洋中的一滴,但由此可以看到佛教與我國民族文化的關係,確實是悠久深厚,密不可分,正如一位學者說: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漢魏以來的中國文化。
這裡還有兩個問題要加以說明。一是關於“俗語”的界定。一般把流行於民間的通俗詞語(包括方言俚語)稱為“俗語”。而本書所收俗語的範圍要適當廣泛些,包括進入文學、哲學、史籍等領域的佛教語。“俗”是相對於“僧”而言的。二是關於“佛源”的標準。有些詞語如“報應”、“覺悟”、“祝願”之類,雖偶一見於秦漢典籍,但其廣泛流行,當在佛教弘傳之後,故本書也少量收列。
佛教徒是經常懷抱著感謝的心情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依靠許許多多人(包括現存的和已逝世的人)的勞動。即如這本書的編輯出版,我們首先應該感謝古代佛教經論的結集者、論述者和譯師們。感謝他們的創造;也應該感謝今天為此書作了不同貢獻的諸善知識。同時,我們也感謝讀者們肯費精神閱讀這本書,希望諸位莫輕視我們這一小小的嘗試,不吝給予幫助和指教。
趙朴初
1991年10月
“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語言是一種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我們日常流行的許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都來自佛教語彙。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這篇報導文章,喚起了我已經拋棄了的念頭。於是重新思索,也請人幫助思索。最後交由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諸同志負責完成編書的任務。李明權等居士費了不少精力逐條說明出處並加以解釋。個別術語,如“手續”一詞,一向被認為從日文引用進來的外來語,我早就懷疑它與佛教密宗經典有關,最近請教吳明先生,才得到圓滿的解答,證明它不是外來語,而是源自佛典。於是這本書中又增添了一條。多年疑結,渙然冰釋。這一條的確是來之不易的。又如“相對”、“絕對”二詞,一般也被認為引自日文的外來語,其實也是源自佛教經論。明治維新後,日本學者大量翻譯西文論著,他們用的許多術語,是我國古代佛經譯師創造的。我國學人不知根源,忘卻祖先勞績,而以為是日語,連日本人用錯了的,也以訛傳訛,沿用至今而不覺。“相對”、“絕對”的“對”字,應該是“待”字。佛經用的“相待”、“絕待”,比世俗用的“相對”、“絕對”好得多。你待我而有,我待你而有;主人待客人而有主人,客人待主人而有客人。這是相互依存的緣起的道理。日本人讀“對”字,音與“待”字同,因而誤寫了。假使我不作俗語佛源的研究,可能不會發現此一差誤。但如今中日兩國人民都已用慣了,只好將錯就錯用下去了。
《俗語佛源》這本小書,收集了五百餘條詞目。當然,如果著力搜尋下去,肯定會獲得更多的果實。但在許多朋友們敦促下,我們先將已收集的這些編印出版,向讀者們請教。這雖是佛教文化海洋中的一滴,但由此可以看到佛教與我國民族文化的關係,確實是悠久深厚,密不可分,正如一位學者說: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漢魏以來的中國文化。
這裡還有兩個問題要加以說明。一是關於“俗語”的界定。一般把流行於民間的通俗詞語(包括方言俚語)稱為“俗語”。而本書所收俗語的範圍要適當廣泛些,包括進入文學、哲學、史籍等領域的佛教語。“俗”是相對於“僧”而言的。二是關於“佛源”的標準。有些詞語如“報應”、“覺悟”、“祝願”之類,雖偶一見於秦漢典籍,但其廣泛流行,當在佛教弘傳之後,故本書也少量收列。
佛教徒是經常懷抱著感謝的心情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依靠許許多多人(包括現存的和已逝世的人)的勞動。即如這本書的編輯出版,我們首先應該感謝古代佛教經論的結集者、論述者和譯師們。感謝他們的創造;也應該感謝今天為此書作了不同貢獻的諸善知識。同時,我們也感謝讀者們肯費精神閱讀這本書,希望諸位莫輕視我們這一小小的嘗試,不吝給予幫助和指教。
趙朴初
199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