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塵帖

俗塵帖

《俗塵帖》是元代趙孟頫紙本行草書法作品,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該帖為趙孟頫和中峰和尚的書信,為日常生活往來,與禪師談論生死之事,全文187字,整幅作品通過字形大小欹側,筆畫粗細、布白疏密的變化,增加了字勢的運動感,又似一首富有旋律的樂曲,美妙而生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俗塵帖
  • 作者:趙孟頫
  • 創作年代:元代
  • 規格:縱31.3厘米,橫68厘米
  • 書法類型:行草書
  • 字數:凡十九行,共187字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書法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結構,用筆,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書法內容

俗塵帖
《俗塵帖》
中峰和上老師侍者,弟子趙孟頫再拜謹封。
孟頫和南再拜中峰和上老師侍者。
孟頫汩汩俗塵中,每蒙尊者不棄,時時賜問。顧惟何者,乃辱過愛如此,當亦是前世有緣故也。近一病兩月,幾至不起,得鮑君調理,方似小差,然眠食未復常,氣力惙惙,春憂之深。至於死生之說。師所謂委順者,固已知之矣。感師提誨,情何敢忘。蒙寄惠酒豉,粒粒皆是禪味,敬領莫知所報。阿孫回,草草道謝。春深猶寒,山中當益甚,唯珍重珍重,不宣。孟頫和南再拜。廿四日。
至侍者,前蒙惠藥,甚濟所乏,冀為道謝。

創作背景

《俗塵帖》是趙孟頫致中峰和尚十一冊書札之一,至於書寫時間學術上有不同的意見,單國強在《趙孟頫信札系年初編》中認為,此書札寫於延祐六年(1319年)。而據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張明在《趙孟頫致顧信四札考》中考證,《塵俗帖》的書寫時間是延祐二年(1315年)三月廿四日。姑且不論二者孰是孰非,可以肯定的是寫作期間趙孟頫正仕於大都,累進升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至一品高位,仕途可以說如日中天。然而,天妒英才,在此期間其長兒、幼女的相繼亡故給原本幸福的趙氏夫婦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心靈傷疤。面對生活的不堪和命運的多舛,趙孟頫哀懷傷切之餘向遠在江南的中峰明本師傅訴說,或許是讓禪師為死去的兒女超度,或許是借佛法來淨化自己悲苦抑鬱之心,故有此作品。

藝術鑑賞

結構

縱觀其法帖,字距與行距較為疏朗,字字獨立,較少有連帶牽絲,映入眼帘的不是平如運算元,不是妍媚纖柔,更談不上如璇閨靜女,而是沉重典雅間而略顯溫潤,不激不厲,致中極合。看似一幅平淡的作品,實則字字有變化,骨氣洞達,俊逸靈動,有的灑脫疏放,有的清勁挺拔,有的平正典雅,筆畫的長短粗細位置布置得更是相當有藝術性。如:“顧惟何者乃辱”筆畫由粗重漸變到細小,“理方似小差”又由細變粗,由小變大;同樣,“深猶寒”三個字,字形更是富有變化,饒有趣味,總體筆畫稍細,其後幾個字就略粗重。

用筆

在用筆上,直追晉唐,頓挫有致,擒縱自如,一氣貫注,用筆的來龍去脈表現得特別清楚,筆筆精緻可掬,絲毫沒有老太粗澀之感。其筆鋒勁健而穩實,實有《十七帖》之餘韻,體現了趙孟頫用筆的豐富性。在紮實基礎上,傾注了自己對生活的思想與情感和對書法的悟性與靈性,灑脫流暢、溫潤清新,不愧為“元人冠冕”。

作品評價

元代文人粱子寅:“至其尺牘揮灑,奕奕有晉人一種風氣亦不可掩,豈易及哉!”

作者簡介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宋太祖子秦王趙德芳的後裔。宋亡,歸里閒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訪“遺逸”,經程鉅夫薦舉,任兵部郎中,後官至翰林學士,封魏國公,諡文敏。是元代成就最高的書畫家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畫作“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開創了元代文人畫新畫風。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傳世書跡較多。傳世畫作有《鵲華秋色圖》《紅衣羅漢圖》《謝幼輿匠壑圖》《秋郊飲馬圖》《浴馬圖》《人騎圖》等。著有《松雪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