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內容分八個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廓清動詞隱喻理論中的基本結構關係,對俄語動詞隱喻進行基本結構分解和概念成分的分析;第二部分對俄語動詞隱喻的語義功能進行闡釋;第三部分對俄語動詞隱喻“語義變異”機制加以討論;第四部分對不同動作概念域之間的認知映射這一動詞隱喻運作核心和基本方式、手段展開詳細分析、討論;第五部分對俄語動詞隱喻的認知運作——隱喻模式問題進行探討;第六部分分別以物為動詞、感知動詞、言語動詞、思維動詞、情感動詞為實體,對俄語動詞隱喻機制展開具體分析和實證研究;第七部分對俄語動詞隱喻意義的形式實現問題進行剖析、研察;第八部分對課題研究作出歸納、總結,得出相應研究結論。
作品目錄
作品思想
該書核心觀點如下:俄語動詞隱喻機制是一個多方面認知操作和語義運作積極協同參與構建的意義產出模式和系統,是一個抽象思維與具象判斷彼此互見的轉換機制。它經由相似性進入動作本體和喻體的認知銜接和關聯,藉助語義錯置形成特殊的邏輯範疇意義联系,在意象圖式、概念結構、認知域這一語義核心的認知引領、驅動下,達成意義衍生所需的內容填充,其間摻入喻體動作成素的各種語義變異,進入行為認知域的隱喻映射,同時形成本體動作事件表現的具體隱喻模式,通過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實現本體動作的構建和動詞喻義衍生。而從上述各要素在動詞隱喻機制中的分工來看,可以作出這樣的認識和概括:相似性對應於隱喻認知創意基礎的本體功能;語義錯置負責範疇化鋪墊功能;意象圖式、概念結構實現語義(信息)載入功能;語義變異對動詞語義義子進行新的配置、組構和增減,發揮語義協調的功能;隱喻映射完成動作認知域的轉化—遷移功能;隱喻模式對動作認知思維與事件語義的接應規則進行約定,執行動詞隱喻的認知范型化和喻義生成、輸傳等核心操作功能。它們各盡其職,有機調配,協同作業,組建起動詞隱喻的“認知共同體”。進而言之,認知運作所獲取的動詞隱喻義擁有自己獨特的形式實現機制,相應形成有別於動詞基義的形式句法表征。而這一系列環節的關聯、對接勾織出俄語動詞隱喻的意義衍生機制及其相應形式表達、形式實現體系,從動詞認知語義這一層面上反映並印證著語義內容同形式句法之間的同構關係性質,呈現出動詞隱喻認知意義的句法—語義界面特徵。
俄語動詞喻義產出過程可歸結為一個對相關動作事件信息進行心理體認和認知加工的符號化過程。對於本體動作來講,喻體動作是本體動作的意向性內容,有意向態度的作用成分,即認知者主觀上將它想像為、設定為那樣的,因此是人賦予了本體動作以一種心理屬性。動詞隱喻中,認知語義衍生藉助隱喻模式,在一定意象圖式、概念域基礎上映射鋪展開來,其間動詞越具體就越易於構成認知意象,相應地,其認知輻射面越廣,語義衍生能力越強。而就俄語動詞隱喻意義的語義實質而言,不論這一意義表現的是抽象的還是某種具體的或者是抽象性質的具體意義,由於其認知上的“跨域性”,它們都經歷了由客觀原型向主觀表征、讀解的“主觀意義釋放”過程,由“涉身”的經驗感知上升到“功能—意志”的心理表現,主觀屬性十分明顯,而且這一主觀認知心理屬性可以作為特殊的語義因子,統轄動詞規律性語義變體和用法,將動詞不同喻義集聚到一起,形成一個規律性多義的聚合體即動詞喻義範疇。從動詞詞義系統的內在(包括人的主觀內在)、外在看,俄語動詞隱喻機制揭示並演繹了符號意義解釋的內聚性和開放性特點。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1年10月,該書獲四川省第十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彭玉海,文學博士,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普通語言學、語義學、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