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兒童心理學史

俄羅斯兒童心理學史(history of child psychology in Russia)研究兒童心理學在俄羅斯(含蘇聯)的誕生、形成和發展的歷史。20世紀俄羅斯的兒童心理學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1)1917—1936年。十月革命前的俄國已具有領先於世界的巴甫洛夫心理學理論,以及謝切諾夫、布隆斯基等人的心理學理論,他們對俄羅斯兒童心理學的初建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在當時背景下,科爾尼洛夫等人試圖建立馬克思主義心理學,並與主張把心理學作為經驗科學對待的切爾巴諾夫進行論戰。此階段關於心理發展的理論主要有三種。布隆斯基的心理發展理論,認為心理發展是從“沉睡的生命”向“完全清醒的生命”的轉化,其中包含“原始的清醒的生命”和“不完全清醒的生命”兩個中間環節。

思維發展相應包括三種水平:形象思維、一般思維和系統思維。巴索夫的心理發展理論,認為遺傳和環境是支配人的發展的規律性的兩個源泉,遺傳在其中起輔助作用,社會因素起決定作用,心理發展分期必須以反映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心理事實為依據。維果茨基的心理發展理論,認為現代文明人的行為是動物進化和人類歷史發展兩種過程的結果,兒童的思維是兒童的外部活動內化的結果。他對兒童語言和思維的發展進行了大量研究,作出了許多正確的假設,對以後蘇聯乃至世界的兒童心理學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一階段後期,在“左”的政治思潮干擾下,開展了對當時流行於世界的兒童學的批判,將心理測驗、弗洛伊德和行為主義理論置於死地,甚至維果茨基的理論也受到批判。(2)1937—1945年。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俄羅斯兒童心理學處於一個非常時期,大部分的研究工作被中斷。(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20世紀60年代末。這一階段由於研究機關、學術刊物和學術活動的恢復,在兒童心理學領域積累了大量研究資料,出現了四種有代表性的理論:列昂節夫的活動理論,認為心理發展的每一階段以相應的主導活動為特徵,先學前期是了解對象世界的活動,學前期是遊戲,學齡期是學習,成人期是勞動;艾利康寧和塔雷金娜的智力發展理論;安納耶夫的學習與發展理論,強調兒童智力活動中個人積極性和主動性的作用,教學應當引導發展,而不應尾隨發展;包若維奇的動機理論,強調兒童行為動機在心理發展和教學中的作用,主張在激發兒童比較狹隘而直接的行為動機基礎上,培養他們具有廣泛社會意義的動機。(4)20世紀70年代以後,俄羅斯兒童心理學的發展進入新階段,注重研究的量化、心理測驗的恢復使用、對西方各派心理學理論的重新審視、與西方心理學學者開展越來越多的學術交流是這一階段的顯著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