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彼得變政記》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俄彼得變政記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按】《俄彼得變政記》系康有為在戊戌年間進呈的第一冊書,凡七千餘言。書前有康氏《為譯纂〈俄彼得變政記〉成書可考由弱致強之故呈請代奏摺》。據總理衙門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初三日(1898年3月24日)代遞折記“茲於本年二月二十日復據該主事至臣衙門續遞條陳一件,並譯纂《俄彼得變政記》一冊”,是此書於二月二十日(3月12日)遞交總理衙門,三月初三(3月24日)由總理衙門代呈光緒。《傑士上書匯錄》未收錄此書進呈本。現據光緒二十四年三月上海大同譯書局石印本《南海先生七上書記》點校。
進呈《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序
臣聞一姓之霸有天下者,刻籀其鐘鼎,摩呵其靈廟,徘徊其冊府,皆有神謨遠算,深計長慮,以為子孫萬世之業;然類皆數百年而斷滅,或數十年而斷滅。其祖宗之經文緯武,皆廢弛敗壞而不可用,子孫墨守其陳跡而失其精意。遂相以尋於禍敗,謂一姓不再興。覽四千年青史氏之載,歷朝興亡之跡,豈不哀哉!
《詩緯》曰:王者三百年一變政。蓋變者天道也。天不能有晝而無夜,有寒而無暑,天以善變而能久。火山流金,滄海成田,歷陽成湖,地以善變而能久。人自童幼而壯老,形體顏色氣貌,無一不變,無刻不變。《傳》曰:逝者如斯。故孔子系《易》,以變易為義。又曰:時為義大。時者寒暑裘葛,後天而奉天時,此先聖大聲疾呼以仁後王者耶?
泰西之國,一姓累敗而累興,蓋善變以應天也。中國一姓不再興者,不變而逆天也。夫新朝必變前朝之法,與民更始,蓋應三百年之運。順天者興,興其變而順天,非興其一姓也;逆天者亡,亡其不變而逆天,非亡其一姓也。一姓不自變,人將順天代變之,而一姓亡矣。一姓能順天,時時自變,則一姓雖萬世存可也。
夫創業中興之人,能變政者,其才武,其志深,其力雄,其氣猛,推移旋運,舉重若輕,故治天下如弄丸,椎拍宛轉,寬綽有餘。晚季中葉,不能變政,其才文,其志淺,其力薄,其氣弱,故因循苟且,畏難偷安,故治天下如患痿痹麻木,不能自知自舉,而國之大小、存亡、強弱、興敗視之。
今地球萬國,俄地三萬里為大,俄兵八百萬為強。割遼之事,俄一言而日歸之,吾乃以銀行、鐵路與之為德。雖然,乃考俄之始,乃以八萬兵敗於瑞典萬人,乃割邊地於瑞國。無學校,無練兵,無通商,無製造良工,愚冥狉榛,既蠢既頑,昧塞小弱,岌岌殆亡,固有甚於我中國者。大彼得知時從變,應天而作,奮其武勇,破棄千年自尊自愚之習,排卻群臣沮撓大計之說,微服作隸,學工於荷、英,遍歷諸國,不恥師學,雷動霆震,萬法並興。
昔衛文大布衣冠,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材任能,是以興衛;勾踐臥薪嘗膽,躬耕,夫人織,下賢厚客,振貧吊死,同勞百姓,用以沼吳。彼得集而兼之,舉動非常,神功超越,用是數十年而文明大辟,開地萬里,為霸地球。嗚呼!雷動而草木坼,其變力大者其治功大。蒼萌億億,皆草木也,待雷而坼,於以榮華,於以參天。彼得之變力,雷力也哉!宜其坼而榮華而參天。嗚呼!凡數百年一姓之國,既危既弱者,宜鑒於斯。臣謹輯彼得行事,以備採擇,上呈聖鑒。臣康有為序言。
俄彼得變政記
俄為峨特狄種。康熙前,其國地廣漠,無教化。當時閉關,未與外國通商,與外國不相聞問。既無製造,工鈍拙;又無學校,民皆蠢愚;武備不修,正兵無定額;道路不修,草茀不可行,非特無鐵艦,且無舟□;民僅有農業,而耕鑿法皆極拙。其他皆遊牧種人,習於懶惰,有事則□狠。氣象狉榛,為野蠻未開化之國。泰西不齒之。開俄霸圖者,自俄王彼得始也。
彼得年少時,其姊在位,圖理琛游俄所稱女主角是也。當是時,大臣柄國,彼得尚幼,耽童嬉,無所不為。為大臣奸狠者所愚,仍俄舊制,不令讀書,不知治國之道,但見一二大臣,不接文學賢士,蒙蔽甚矣。然彼得天資睿敏,操心慮患,即十七歲即位,按:即康熙三十八年也。即陰求學識經濟之士而親事之。聘法人雷富卜德,講文學、兵制。彼得聞之下淚曰:“外國政治、工藝皆勝我,何我國之不思仿效也?”於是有變政之心矣。
彼得睹大臣之瞢昧也,政事之荒蕪也,民俗之陋拙也,乃慨然嘆曰:“非大改弊政,將為歐洲大國夷隸,為天下之大辱;然非親游諸國,不能通文物,開識見,無以為變政之端也。”乃下詔議遊學。
廷臣鹹阻之。有謂國王宜端居國內,緩為化導,風俗自丕變者;有謂用外國法,須考外國書,與本國恐難適用者;有謂以國王之尊而出外遊學,甚為可恥者。彼得不聽。
大臣恐彼得之取法大邦,力革秕政,不便其平日欺君殃民、保位營私之術也,煽親兵作亂。彼得知之,悉聚而殲之。
蓋變政之初,其世家貴族皆久豢富貴,驕倨積久,不與士類相見,又不讀書,夜郎自大,皆以己國為極美善。故皆阻撓大計,動曰國體有礙,或曰於民不便。或出於愚昧,不知外國情形;或實懼君上之明,無所售其奸。雖知國勢潰亂,漠不動心,以為一旦變法,而失吾富貴,毋寧使其不行焉。苟得負寵據位,以終吾之身,禍將不吾及。此患得患失之心,以亡人家國者。
彼得已誅亂黨,分別褫黜,遂立志改國政。大臣無一敢阻之者。彼得先逼其國人仿歐洲之兵制。然新軍初立,訓練未精,又繪圖技藝器儀皆不精,將卒皆非從學堂出,非能讀書圖算者。於是瑞典罅里王第十二率師萬人伐俄,彼得以兵八萬人拒之,大敗而歸,割地賠款。
彼得益發憤,決意親游外國。命三使聘於歐,令帶官紳商民二百七十人從之。彼得微服隨從,若仆隸然。選群臣子弟五十人,三分之,一往義大利習制小船,一往荷蘭學造巨,一往日耳曼操陸地兵法。
彼得先之瑞典,探其海口;之布,之荷蘭,至含斯談造船廠,更服為商船主衣飾,從船匠學藝,手制桅檣;又至曬帶買船廣,更名求為廠伙,凡鋸木、截鐵、造纜、制帆皆習焉。
適波蘭王卒,無子,國中迎亞古士督為王。彼得欲圖波蘭久矣,欲先以恩結之,令國中發兵三萬助波。
仍詣醫學院學醫,格物院學格致。彼得念國之富強由工藝之盛,大募法、荷、瑞諸國巧匠,面試其技,優者以厚俸招往本國勸工。而其尤經營注意者,則開黑海、浚裏海,以攻取土耳其、蒙古之地,以大拓其國。於是仍在曬帶習地理書。
已聞英國甚巧,遂之英學造船,學造鐘表,學勾股算學,學天文學;遇奇材異能之士,皆禮聘至俄,分遣濟用。
遂之日耳曼,與其王相見,約共攻土。將之義大利學采繪,而大臣親貴尚有不願變法者,內亂又作。彼得馳歸,而亂已平矣。
初,俄之在歐洲也,僻處窵遠,官詐民愚,族類不相往來,有事各分畛域,雖一國猶秦越也。晦盲否塞,有若野蠻。而瑞典、波蘭日日構釁,俄幾不國。加以內訌疊作,肘腋變生。而彼得乾綱獨斷,專以新國新民為志,不為強鄰所攝,不為守舊諸臣所移;躬親萬務,日創遠圖,遣遊歷以取文明,興工藝以阜人民,造海軍以強國勢,開海口以控形勝。俄人強盛基於此矣。嗚呼!若彼得不自發憤變政,國且不保,何有於今日之強盛哉?
內亂平,除衛士職。簡猛銳者為兵,精練之。凡大臣藩部子弟,欲作武弁,必先充兵,技熟功多,然後由卑而尊,否則無由致身通顯;以彼得前亦隸兵,以漸而升也。令英匠疏遁河、窩瓦河,俾通海。於沿海作數港口,以利舟舶。築船墺以便製造。於河之高下處,置壩閘以利往來。又新立稅例,量出如入,以為常征;令富商主其事,無漏卮者,資用愈饒。立新議事會,國之大事,合諸臣公義,以多者為定,其權則自上操之。立大書院,厚其廩餼,使貴遊子弟肄業其中。變國中尊男抑女之俗。於是國勢日強。
犁縛尼亞者,俄地也,為瑞所踞。彼得欲復故物,念非聯與國不足以傾瑞,乃約日耳曼、丹、波蘭共攻之。於彼布斯湖、賴圖華湖造大小船艘,親督水師操。掘度伊那河以通盾河。聘波蘭善牧者使牧綿羊,俾繁息翦毛以織呢。募布工、紙工、銅工,造諸器用。開西比利亞之礦,掬取金銀銅鐵,資用不竭。是時瑞王伐波蘭,雖屢捷而兵疲,俄乘隙攻之。瑞王不暇顧俄,遂拔犁縛尼亞,進攻印革犁亞、馬利亞,奪懦對山,以取斐諾蘭,以通波羅的海。軍凱還,設賽會於莫斯科城外,俄舊京也。以勵國人。舉孟啟谷於走卒,立為相。彼得居莫斯科,修刑法,整軍制,立諸局,擇人司事。親至阿薩弗海,閱視船廠、製造廠;又至瑞典交界之俄羅納次城,較視廠中製造可用與否。易服為偏裨,隨利米得攻瑞南子疆,取之。
先是,俄多陸地,不通海口,民不知外事,安於古拙窳惰,以他邦為莫己若;因而不振,外患交至。彼得憂之,至卜勒梯海口,周視形勢,喜曰:“我將遷都於是矣。”且曰:“我以此地為俄羅斯之窗闥。我開軒以遠眺,歐洲之大局,胥在目中,豈不快哉!”擇耐河畔之水田以建新都,起役夫三十萬,伐木以通道,開溝以泄水,於其四周,遍築通衢以利遄行。宏規粗定,已而洪水忽來,凡彼得之所布置而設施皆沖沒;役夫染瘟□證,傳染甚速,死者數千人。彼得又縻五閱月之財力,重築新都,建臣城以資控馭。房屋垣墉,煒煥光麗。令民捐資疏瀹各處河道,以通海□。由是數道並通,荷蘭商舶見其繁盛,泊焉。彼得喜曰:“我正欲通商集貨,以廣貿易,荷蘭之來,實獲我心也。”遂定議遷都,遷莫斯科及各群殷富以實新城,即今所稱彼得堡也。
新都之建,以通歐洲之風氣,而扼瑞典、土耳其之要害也。已成,親測芬蘭沿海水沙深淺,繪圖以賜水師,使熟習之。自運巧思,以木製炮台式,命擇險建造,以儲巨炮。彼得回舊都,密察前立法制軍規曾否奉行,藝術曾否靈巧。臣民憚王之聰察,無敢欺者。次年,遂遷新都。
令其民學織綢絨,學印書籍,又俾略通各國語言文字。益復修築水陸道路,設巡捕以緝奸宄,立郵政局以通文書,參考各西國律例以成俄羅斯新律。昔年,各部會計之事皆用算珠;俄皇乃延英國之蘇格蘭至俄,教以筆算之法。又設礦政局以開各礦,俾供人用之,寶不久郁於土中。欲療人疾苦也,一則設立醫院兼醫學書院,教俄人以醫理。一切新政,皆彼得親自經理,事無巨細,一一皆以身營之。其製造諸新法,大而鑄炮,小而索綯,彼得皆能躬自操作。
出師攻瑞之挐泊及陀拜,以賄結荷蘭,借其兵共攻庫爾蘭。瑞典蹶,印革尼亞全省遂降。瑞人大舉伐俄,為俄殲,乃脅割其額斯妥尼亞並波羅的海相近諸省。俄檢其軍籍,有法蘭西、日耳曼及瑞典技藝之人,用以教俄人,分隸諸省,於是俄之工藝日精。
土耳其憤俄之蹙瑞也,攻俄之軍,陷泥淖,彼得被圍,遘重疾不能起。王后括軍中金寶錦繡,潛賂其將以求和。遂立約,稱俄蒙土王厚恩,許與聯和,願將阿薩弗地歸土管轄,毗連土界之炮台三皆毀之,並將隨營之巨炮饋土,復以大將設梨米得及一文臣質土為信。夫彼得雄主也,屈辱若是,豈非當世所羞哉?然而因此俄勢益振,豈非所謂將擊卑飛、欲張先噏者乎?
彼得已出險也,違約不歸地。各國使臣迫之,乃再立和議。彼得恥之,乃開圻北疆,據犁縛尼亞、額斯妥尼亞、印革喀勒、犁亞四省全地,並斐諾蘭之半,阪章式廓,欲侵日耳曼地以自廣。為其子聘日後之妹以結之,復約丹、薩攻瑞。瑞王逃,瑞之地盡入俄。軍旋,彼得乃曰:“予三十年困苦艱難,今日始能強兵廣地,技藝日新,列大邦,獲大榮。昔希臘智慧型自擅,其敗也,哲士散處各邦。惜先王未能留意,故吾等仍此愚蒙。夫各國之初,亦椎魯不足道;惟其王一心講求,乃能蒸蒸日上也。我子孫宜不忘!”
時歐洲北地或俄屬,或與俄婚,大國皆懼俄,彼得聲威大振。於京城建王宮,窮極壯麗。開海部學堂,令習海舟戰鬥之技。凡俄諸地所屬,繪成全圖,恣士民覽觀。國人皆知疆域廣袤之數,不為他國欺侵矣。
然彼得猶以為未足,復游歐洲,詢訪政治。自丹歷布至荷蘭,往視前學藝之曬帶買,與工匠等聯布衣歡。閱三月,會諸國使臣于海克,商論和約。諸國異彼得之強盛也,歐洲大局,岌岌將變。於時英、布、丹、波諸國,皆謀不利於俄。而瑞相果爾智欲中興其國,先離間英、法和好以行其策;彼得預之,私書為英所獲,送諸國,暴露其謀。彼得滋不悅,行至法,謂法王曰:“予實不與瑞事。今英罪予,請王雪之。”法王處以行宮,彼得辭。蓋彼得欲察其制度,習其技藝;若受賓禮,則出入不能自由也。至繪畫所、鑄天文器所、石工鑿像所、金絨織氈所,至格物學院,披閱各國輿圖,恍然於己國之不足為大,謁掌之師,受業為弟子。延法才俊之士至俄,充教習各學師。所至之地,見器具精巧,必停車詳問,默仿其式,以歸而行之。
先是彼得更造新律,屢詔群臣議士共議之。下三十六詔,議未就。繼又二十七詔敦迫,大旨謂平鈞衡,立部以司查察。各城鎮均立巡捕,以詰奸宄。設工部局,夜燃燈以便行旅,晝勤灑掃以除穢癘。開義塾,令習榷算諸務。建育嬰堂,收養孤兒之無父者。以窮黎甚眾,另建大工肆,使習各業;不能者,使人教以縫紉製造兵衣,或織絲麻以資貿易。各海口立埠,招徠商賈,以濟有無。商業益廣。擇地開煤鐵諸礦,立局以專責成。於是各業繁盛,國中無凍餒之民矣。
而大臣沮新議者,仍不絕。若拉斯高尼斯黨百里介士部,皆以大權倡謠諑,以惑國人。彼得誅其首惡,廢其職,以事歸諸部。轄船舶曰海部,主貿易曰商部,司刑罰曰刑部,理捐稅曰糧部,治外國交涉事務曰外部,以他國人為之副,令治其事,而以俄人領正使督之。兼令官僚子弟往各院,學業有功,則賜以官。於是瑞人背約,以兵搗其部,瑞人惟命是聽。命大臣監理其國政,大權悉歸俄人矣。密招瑞之巧匠,遷居俄地,開礦興窯,使主製造之職。彼得又取波蘭之瓜蘭省,以兵守之。波人大懼,求和。於是鄰國視俄如虎狼焉。
彼得之改制也,世爵子弟類多愚蠢驕蹇,每事沮撓。彼得乃立制,凡世爵田地悉歸長子承受,惟財產與諸子瓜分。如諸子欲購田畝,必七年從軍,十年供役,或十五年曾充商賈,方許售買。其自十歲以上、三十以下避役不供,首告者即以被告家資賞之。下詔曰:爵以馭勛,官以酬賞。祖父有功先世,而子孫永享其利,馴至驕奢,非制也。今後勛貴後嗣,無績可紀者,削其職,祗守祿。又無論官民,蓄四百兩以上家資,須曾讀書習學者,始可承父業;否則充公。凡世家奴僕,所生子孫繁多,量給役之外,余概籍名為兵。其世家子教士子,或往武學館肄業,或往別國學習技藝;惰而無成者,發在王宮充苦差。簡幼童出洋,往諸國學業。其變革舊俗如此。
俄地苦寒,商賈不多至;及營彼得堡,氣象較和。俄人狃於故習,往新都者甚少。彼得下令,商賈悉至彼得堡下舶,違者重懲。由是商旅霧集。
當是時,俄之互市中國者,騷擾滋事,彼得聞之,乃通使獻方物,並自製木器數事。
未幾,波斯屬國叛,其王求救於俄。彼得已得志於四方,方謀東略,聞之大喜。乃率兵逕入大格斯丹省城,令民並用波、俄文學,且甘言聒之曰:“吾東來殄寇,為汝百姓除害耳。”波守將與王所為俄人之助己也,望風迎款,縱俄師入都城,所鎖鑰獻之。叛將勢益迫,彼得觀望不前。波王求之切,乃援之,要其所三省之地歸俄。然叛黨尚在也,而波斯之地盡失其半矣。嗟乎!有國者不求發憤自強,徒恃鄰國以為援,其與開門揖盜、割肉餵虎,有以異乎?
彼得之經營波地也,氣候甚熱,食飲與士卒同,而步行烈日中,及返而疾遂劇。然不肯稍息,至喇多噶湖,令掘河,由北亞細亞通波羅的海,親自督卒;至懦味各六視伊勒門湖;入至司得拉魯曬鹽礦,敦促掏掘;復繞道往斐諾蘭,巡視鐵礦。抵拉噶帶日時,天寒風烈,彼得在岸,見兵艘沒水,自救之。是夜大病,回彼得堡。然猶營國事,更遣其臣白林至亞細亞東北,渡海窺測地理;再至美國探察,或可併吞,或可通商,回奏定火。彼得汲汲如此者,以創業垂統,示子孫以強大之基不可失也。
翌日,卒。彼得遺囑其子孫十四條。一曰:俄地兵民,無論水陸,勤加教習,務使各臻精銳。餉餼從厚,庶生勸慕。蓋兵足則戰和隨時可定,以廣俄國之益。
二曰:毋吝帑費,務羅致列邦英俊,或為兵弁,或為學士,文武兼資為用,則他國人才皆為俄有。
三曰:凡歐洲列邦爭戰,必使俄國預聞其事,可以相機而動。其尤要日耳曼逼處鄰封,更不可忽。
四曰:務使波蘭為屬國。宜先唆波蘭分國為二,以弱其勢。彼之議院有權者,結以重賄,使為我用。如是則俄兵可進駐其地。設鄰邦阻遏,許其共轄,而徐以計逐之,使俄獨操其利。
五曰:須制服瑞典,使為我助。彼若敗盟,宜使曲在彼,直在我,然後聲討其罪,事乃有濟。又宜使丹國與瑞齟齬,以散其黨。
六曰:嗣後嗣王娶後,務宜於日耳曼求之;我既可資其聰巧,亦可分其權勢。
七曰:須與英國通商。英造船之大木,我國甚多,而英富有赤金,以木易金,我之帑藏可充。
八曰:宜恆以拓地為事。北自波羅的海,南至黑海,宜垂機蠶食,以擴疆圉。
九曰:開拓之計,宜從事於土耳其之君士但丁及印度國。苟能得此,可為天下獨一之主。然欲務此,須先與土耳其尋釁,或更與波斯相爭,徐圖善法,以攻不備。宜首在由克前海及波羅的海,建造碼頭通商,漸收利權,相機奪取波斯海灣,則波斯漸弱矣。又宜在印度海以通商。印度多銀,若通印度,英之赤金不足取也。
十曰:宜與奧地利亞議和,而陰煽日耳曼,使其攻戰;我得出而排解,以主盟於二國。
十一曰:宜密與奧地利亞約共攻土耳其。如奧亦欲得君博但丁,更煽使他國攻奧,使其不能兼顧,我可得志於土。
十二曰:宜先待希臘及洪葛犁人,即碼革亞爾國人。並波蘭南邊土耳其屬國等地方,使其人心悅愛戴,藉為我得。
十三曰:如制服瑞典、波蘭、波斯諸大國,其法蘭西、日耳曼二國,宜密約一國使共攻擊,或法或日皆可。弱其一國,則與我共事之國可挑釁以制之。如是大權盡在俄矣。
十四曰:務使法、日二國憤忌相攻。設使二國均不肯與我共事,則宜預水陸多軍,炮械務精,舟楫宜巧,盡力攻擊,彼必不支。此一國敗,彼一國烏能自立,則歐洲全為俄有,可無敵於天下矣。
俄歷世子孫,皆奉彼得遺囑為大誥寶謨,日以開邊滅國為事焉。
彼得卒年五十七,後世尊之為大彼得。彼得在位四十年,北取瑞典麗芬、芽嘉、賴力三省,而滅波蘭;南逼土耳其,取克咄省、開迷啞省、卑沙嗽筆省及黑海地;取波斯侄兒姊省、踢飛斯省。於是起黑海、裏海至吾伊犁,皆入俄。後滅基窪、阿霸科爾、布喀喇;於浩罕、安集延東北逾墨領峽,大收西伯利,取吾黑龍江烏蘇里江六千里地。彼得即位之始,有地五千萬方里;自彼得變法,闢地至九千萬方里。俄國強盛,實肇大彼得。後之嗣王無論仁暴,大抵以彼得為式。
彼得廣招商旅,以擴利源;築炮台無數;訓練陸兵二十萬,皆驍悍善戰;造兵船三百艘,立海務部、海務學堂;通國都邑,使設巡捕,令遵約束;建諸格物院、大小書院、欽天監、活板印書局;收列國名畫,儲於畫樓。規模煥然丕變,皆彼得之功。彼得之意,欲舉國之地由河達海,商賈麇集,國乃富強;尤欲翦滅各國,混一地球。數十年間,沐雨櫛風,功已大半。某未就者,子孫亦可藉手,為大地霸國,皆彼得之創業垂統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