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東部移民開發問題研究

俄國東部移民開發問題研究

《俄國東部移民開發問題研究》是王曉菊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03年9月。

該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巨觀指導,對1861年改革後俄國東部移民開發問題作出剖析和評價。該書指出,東部邊疆的移民開發是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與農奴制殘餘之間深刻矛盾的一個縮影。沙皇政府一方面希望加快西伯利亞移民與開發的步伐,另一方面總是瞻前顧後、謹小慎微,惟恐損害貴族地主的利益,暴露出俄羅斯帝國政策的搖擺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俄國東部移民開發問題研究
  • 作者:王曉菊
  • 首版時間:2003年9月
  • 字數:263千字
  • 類別:歷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闡述了1861—1917年俄國東部移民政策的演化及東部移民開發歷程,作用和特點,以中國東北和美國西部墾殖為參照,總結俄國東部移民開發的成敗,為中俄間區域合作及中國西部大開發提供借鑑。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俄國東部移民開發之緣起
第二章 俄國邊疆移民政策的演化(1861—1917)
第三章 俄國東部移民開發的主要領導機構
第四章 俄國東部的移民浪潮
第五章 俄國遠東移民運動60年
第六章 俄國東部邊疆的經濟開發
第七章 俄國東部邊疆的社會變遷
第八章 俄國現代化與東部移民開發
第九章 俄國東部與周邊區域開發之比較
結束語

創作背景

俄羅斯聯邦的東部邊疆西伯利亞與遠東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物產資源備受世人矚目。移民是邊疆開發的必要條件,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它是邊疆史的主要內容,也是邊疆所屬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羅斯東部邊疆之遼闊在世界首屈一指,其移民開發問題意義尤為重大。移民與開發是俄國東部邊疆相伴而行的歷史過程,然而直到1861年農奴制改革後,俄國東部移民運動與開發才逐漸形成較大規模,至20世紀初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時期達到沙俄時代歷史上的高峰。基於此,《俄國東部移民開發問題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首先,該書作者把俄國東部移民開發放在俄國現代化進程中審視,指出俄國現代化立足於發展歐俄,也為東部移民開發提供契機,東部邊疆地區的大規模移民開發既是俄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有力地推動了俄國現代化進程。19—20世紀之交,俄國工業兩次跳躍式地發展,都同西伯利亞大規模開發息息相關。但是,俄國現代化卻以犧牲東部利益為代價。西伯利亞與遠東同歐俄的關係是殖民地與宗主國的關係。為了保護歐俄地區的利益,沙皇政府對西伯利亞的糧食出口實行歧視性的稅收政策。西伯利亞工業落後、經濟結構畸形,成為俄國食品、原料的供應地和工業品的銷售市場。
第二,作者運用歷史比較法,把俄國東部開發同中國東北開禁招墾和美國西進運動作橫向比較。作者指出,清政府在東北地區的邊疆政策經歷了由封禁到開發的轉變過程。清政府因忽視邊疆移民開發受到了歷史的懲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通過外交訛詐手段,攫取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大片土地。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才取消了禁止漢人移居東北的法令,著手組織向東北移民,加緊開發東北邊疆。作者還指出,俄國開發東部的目的是以東部地區為跳板,向中國、朝鮮半島擴張,清政府的“移民守邊”是一種自我保護性的開發。
作者認為,俄國東部移民開發與美國西進運動的效果有天壤之別。從移民規模上看,西進運動促成了美國東西部人口均衡化,西伯利亞人煙稀少的狀況卻變化不大。從城市化程度看,美國西部城市後來居上,19世紀末芝加哥人口超過100萬,成為與紐約並駕齊驅的綜合性大都市,在全美10個大城市中,西部占4個。與此相反,1911年西伯利亞城市人口超過10萬的只有鄂木斯克(12.8萬)、托木斯克(11.1萬)和伊爾庫次克(12.7萬),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彼得堡和莫斯科都在歐俄。從交通狀況看,美國修築了五條橫貫大陸的鐵路和很多支線,溝通了國內市場,西伯利亞大鐵路輻射的地帶僅限於西伯利亞南部,遼闊的北方尚處於人跡罕至的荒漠狀態。究其原因,這既是俄美兩國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不同(普魯士道路和美國道路)及由此產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懸殊所致,也是俄美兩國邊疆政策截然不同的結果(前者遏制國內移民、排斥外國移民,後者廣泛吸收國內外移民,主張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互相融合),還有自然地理環境因素的作用(俄國東部氣候條件惡劣,使移民望而卻步,美國西部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移民爭相前往)。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俄國東部移民開發問題研究》
2003年9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5004-3771-4

作者簡介

王曉菊,博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法人代表、副會長,北京市國際共運史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