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織(宋代楊萬里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促織》是南宋詩人、文學家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著重寫促織之“愁”,表現了“愁”之主人公內心哀怨的無可奈何,反映了生活的苦難在人的精神上的沉重,表現了對無力繅絲的貧家的同情和對那些不事生產而只顧發號施令、逼迫人民勞作的封建大小官吏的指責和諷刺。全詩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促織
  • 作者:楊萬里
  • 創作年代:南宋
  • 出處:《誠齋集》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促織
一聲能遣一人愁,終夕聲聲曉未休。
不解繅絲替人織,強來出口促衣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促織:昆蟲別名,即蟋蟀。又稱蛐蛐、莎雞。其鳴聲有似織布時織機的響聲,往往在寂靜的夜裡響起,仿佛敦促婦女辛勤工作,所以又稱促織、催織、紡紗娘。
②遣:致使。
③終夕:通宵,整夜。
④解:懂得,了解。繅(sāo)絲:就是把蠶繭浸在熱水裡抽絲。
⑤強:強橫、無理。衣裘:此指官府及富紳之家所用的豪華衣衫。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你鳴叫一聲,能使一人發愁,你從夜到明,聲聲鳴個不休。
你不會繅絲,又不替人紡織,卻強橫地出口,催人趕製衣衫。

創作背景

該詩作於淳熙五年(1178),時作者在常州任上。耕者不得食,織者不得衣,瓦者不得居,是中唐新樂府以來較為普遍的主題,反映織婦的苦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題材。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一聲能遣一人愁,終夕聲聲曉未休。”頭二句寫蟋蟀的鳴聲,偏重於人物的內心感受,重點落在一個“愁”字上。“一聲”“一愁”寫愁之切,“終夕”而“聲聲”寫愁之深,第一句起得平,第二句承得緩,皆寫蟋蟀之鳴,亦即反覆在寫愁的深切實在,難以排遣。“聲聲”這一疊字表現了愁的無可奈何,無法解脫。蟋蟀是草中小蟲,難以詠狀寫生,寫蟋蟀而寫其聲,這是一般的寫法,但這裡作者由聲而及人,突出主人公的主觀感受,“愁”是全詩的詩眼所在。愁是人的愁,而愁又由聲而起,作者把蟋蟀和聽蟋蟀的人並寫,互相體證,以突出“愁”這一主旨。
促織聲聲,終夕不休,致使詩人愁腸百結,輾轉反側,就蛩鳴而浮想聯翩,於是便有了後兩句出人意表的議論: “不解繅絲替人織,強來出口促衣裘。”其實,婦女繅絲、織布,製衣,是按季節操作的,用不著寒蛩嗚叫來催促。特別是那些貧寒人家,促織的嗚叫,更使他們悲愁,因為他們已無力繅絲織布。該詩由物及人,表現對無力繅絲的貧家的同情。其言外之意,是借詠促織而諷刺現實生活中那些“飽漢不知餓漢飢”,只會動口而不會動手的人,實現了作者“句中無其辭而句外有其意”(《誠齋詩話》)的藝術創作主張。
反映織婦的苦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題材,孟郊《織婦詞》:“如何織紈素,自著藍縷衣。”於漬《辛苦行》:“窗下擲梭女,手織身無衣。”杜荀鶴《蠶婦》:“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張俞《蠶婦》:“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都是直接從織婦們的苦難入手,客觀地摹寫,真切具體。而該詩同是寫織婦的苦難,卻獨出機杼,以詠物詩溢之,由蟋蟀而及人,寫出織婦們內心的悲苦,精神的壓抑,一切具體的辛勞艱難都盡寓於一個“愁”字當中,特別是三、四句,對促織的怨怪,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好似滿腔的積鬱怨憤再也抑制不住,一下子進發出來,一吐為快,很有力度。
蟋蟀的鳴叫與人的織衣制裘本不相涉,該詩托物以伸意,由促織而及織婦,這一聯想是通過諧音雙關完成的。促織,本是一個連綿詞,作者卻故意裂字析義,化用成“促人織衣”之意,一語雙關。又把二字巧妙地安置在三、四句中,使人悄然莫覺,渾然天成。全詩句句寫蟋蟀,實句句寫“促”與“織”,道織婦之苦而無一字明言,真正做到了“句中無其辭而句外有其意”。詩的三、四句是故設反嗔,一聲聲蟋蟀鳴叫競成了蠻橫催衣促裘的聲音,把蟋蟀的鳴叫人格化了,出了意外又讓人心領神會,具有一種不露聲色的誚皮、幽默、體現了誠齋詩“通靈活脫”的特點。

名家點評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楊燕《范成大楊萬里詩詞選譯》:“楊萬里此詩詠物托諷,含蓄而不失明快。”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詩人、文學家、政治家。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5)進士。歷仕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三朝,官至秘書監。主張抗金,秉性剛直。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為詩初學江西詩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終於獨立門戶,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號“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餘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