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幌村

便幌村位於啟蒙鎮西面,距鎮政府駐地3.5公里,錦屏——固本公路從村間通過。東抵者蒙村,南臨魁洞村、流洞村,西抵八受村,北交雄黃村。

全村土地總面積14595畝,農田514畝,旱地69畝,有林地10750。5畝,森林覆蓋率71.84%。1990年10月,區委書記楊明先組織者樓、便幌兩自然寨創辦永聯林場,後改為永聯股份制林場,面積5045畝,至今基本成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便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貴州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
  • 電話區號:0855 
  • 郵政區碼:556700
  • 地理位置:貴州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
  • 面積:14595畝
  • 人口:1260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貴H
村情概況,歷史沿革,土地資源,文化教育,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便幌村位於啟蒙鎮西面,距鎮政府駐地3.5公里,錦屏——固本公路從村間通過。東抵者蒙村,南臨魁洞村、流洞村,西抵八受村,北交雄黃村。便幌,侗語稱“bieenv guenv”。地處山谷間,南北兩面青山對列,中間有一條狹長的田壩相連,婆洞溪在田壩中蜿蜒流淌。山上古樹參天,修竹亭亭玉立,與依山面壩、溪流蜿蜒的村寨構成一幅美妙田園景致。

歷史沿革

便幌村,明清時屬龍里蠻夷長官司管轄。民國時期除歸宿自然寨屬啟蒙鄉第五保(置雄黃)外,其餘屬啟蒙鄉第四保(置歸更)。1951年歸宿屬啟蒙鄉第五村(駐雄黃)外,其餘屬啟蒙鄉第四村(駐歸更),1953年屬勝利鄉,歸宿屬雄黃村,鄉政府駐便幌。1956年歸宿由雄黃村析出劃入。1958年屬勝利公社,1961年屬啟蒙公社,1963年屬勝利公社,1968年屬忠東公社,1970年屬勝利公社,1976年8月公社駐地移至八受。1984年屬勝利鄉,1992年撤併建後,屬啟蒙鎮。轄便幌、歸宿、者樓、者模、定妥、塘爛6個自然寨,15個村民小組,275戶,1260人,勞動力850人。村委會駐定妥。村民有林、楊、龍、陳、潘5個姓氏。林姓入居最早,元代中期從榕江縣三堡遷至者模居住,始辟婆洞。其他姓均是清代中期由天柱等地遷入。者模、者樓為古婆洞十寨之一。

土地資源

全村土地總面積14595畝,農田514畝,旱地69畝,有林地10750。5畝,森林覆蓋率71.84%。1990年10月,區委書記楊明先組織者樓、便幌兩自然寨創辦永聯林場,後改為永聯股份制林場,面積5045畝,至今基本成材。登上林場瞭望塔,但見千峰百壑,一片翠綠,遠處三板溪電站庫區在霧靄中若隱若現。便幌是婆洞魚花的主產地,每家都有魚塘,養有母魚,少的二三十條,多的上百條。每至春夏之交母魚產仔季節,人們則在溪邊壘池或用桶充母魚“產房”,往往是上百個相連成陣,頗是壯觀。入夜,火把通明,人聲鼎沸,兼之田間蛙歌抑揚,別是一番景象。魚花將出,能走長路的男人都挑上魚盆外出走村串寨販賣魚花,其足跡遍及黔東南各縣和廣西、湖南等地,有時一去即半個多月,現在則搭乘汽車。經過長期的摸索,便幌人能夠準確控制魚苗出殼的時間,並能保證魚苗在高溫下長時間挑走和車運魚不壞死。賣魚苗至今仍是該村不可缺少的一項經濟收入來源。在其所有的水田中,無不放養魚苗,待到稻穀黃尖之時,家家開田收魚,此時鯉魚長到半斤至七八兩,肉質鮮嫩肥美。除少數鮮食外,絕大多數製成醃魚,用以平常待客,醃魚多者幾大桶數百斤。此外,醃製酸菜也是該村的特長。

文化教育

民國後期村里始辦國小,借用村內盤古廟作校舍。1969年擴為完小,1978年附設國中班(1982年國中併入啟蒙中學)。1985年開設侗語、漢語雙語教學。1997年香港慶良法苑淨恩小築有限責任公司袁法康先生捐資7萬元,縣教育局、鎮政府、村林場及各界人士捐款23萬元,修建一棟磚混結構教學綜合樓。全村在外工作的國家幹部職工28人,楊雲信1980年獲省級模範教師,1989年獲省級國小特級教師,當選省第六屆人大代表;林澤興1993年獲全國優秀教師。

地圖信息

地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