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便倉鎮,1957年為新橋鄉,1958年更名便倉公社,1983年改便倉鄉。位於鹽城市郊東南部,距縣府約21公里。面積71.97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32020人(2017年)。通輸公路、串場河穿境而過。轄富倉、西團、明亮、西陳、井塘、金陳、新橋、地塘、民權、界溝、窯塘、烏港、新港、北李、新陳、灣河、港東、便倉、鹽河、水產20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稻、麥、棉、黃芽菜。便倉枯枝牡丹聞名海內外,稱“枯枝牡丹之鄉”。
便倉位於鹽城市正南,是見諸宋史的千年古鎮。鎮中有奇、特、怪、靈而馳名中外的枯枝牡丹,古典小說《
鏡花緣》及明、清《
鹽城縣誌》均有記載。從宋末到如今,已七百餘年,歷經朝代興替,滄桑巨變,經受戰火摧殘,始終不敗,還是那么昌盛,不絕於途。詩云: “乘興尋芳結伴來,枯枝名卉盡仙胎。東溟花色午年發,一度春風一度開。”
便倉地處鹽城市郊和亭湖區南大門,東倚通榆河,南枕鬥龍港,串場河、新長鐵路、204國道穿越全境,緊傍寧靖鹽、鹽海高速公路,距
鹽城機場僅2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全鎮現有1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32020人(2017年),總面積71.97平方千米(2017年)。境內一馬平川,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素有蔬菜重鎮、蠶桑強鎮、旅遊名鎮和枯枝牡丹之鄉的美譽。
項目推進勢頭猛。堅持親商、愛商、安商、富商理念,大力實施招商引資、以工興鎮戰略,不斷加快工業化進程,形成了機械、服裝、建材、塑化、電子、食品等六大支柱產業,培植起門類較全、較為完整的主體經濟產業鏈,塑化產業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宏立電子、金聯建材等新上項目對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正在逐步顯現。
高效農業步伐快。東菜、西禽、中間桑的產業布局特色明顯。蔬菜專業種植已有50多年歷史,現有集中連片、反季節、高品質、無公害、大棚設施栽培蔬菜1.16萬畝,擁有紫長茄等8個無公害品牌蔬菜;蠶桑生產是便倉的重頭戲,現有高標準連片桑園近萬畝,有4個桑園面積超過1500畝的蠶桑專業村,桑園生態化,品種優良化,年產優質鮮繭3萬擔;便倉的畜禽飼養、淡水養殖、雜交稻制種、花卉種植等產業優勢也十分明顯。
旅遊產業後勁足。擁有古青色馬道、卞氏宗祠遺址、極樂寺、千畝楠竹園、枯枝牡丹園等眾多人文景觀,便倉的枯枝牡丹已有七百多年歷史,以奇、特、怪、靈著稱於世,堪稱一絕,“枯枝奇艷”被評為鹽城新十景。便倉充分發揮旅遊資源優勢,把旅遊產業作業一項新興的支柱產業來抓,擬定了枯枝牡丹風景旅遊區建設規劃,已逐步實施,新建墨香閣、奇葩軒等10多處景點,投資1億元的生態休閒觀光項目正在加緊建設。
集鎮建設亮點多。新改造的倉中路、新建的花園路、倉南路,綠化、亮化、美化、淨化,三縱六橫的交通網路已經形成;現代通訊、金融服務、賓館餐飲、娛樂休閒、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商貿活躍人氣旺;正在開發建設的花園小區設計新穎、風格獨特、設施一流、環境優美,小橋、流水、綠地、遊園相得益彰,具有濃郁的現代生活氣息。
新的發展時期,便倉正全力實施“邁強工步伐,舉富民實招,建旅遊名鎮,做後起之秀”戰略,協力同心,奮力拚搏“十一五”。後發優勢明顯的便倉,竭誠歡迎國內外朋友前來洽談合作,投資開發,共興大業,共創未來。
面積人口
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資料顯示,便倉鎮共有1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32020人(2017年),總面積71.97平方千米(2017年)。
經濟發展
支柱產業
該鎮項目推進勢頭猛。堅持親商、愛商、安商、富商理念,大力實施招商引資、以工興鎮戰略,不斷加快工業化進程,形成了機械、服裝、建材、塑化、電子、食品等六大支柱產業,培植起門類較全、較為完整的主體經濟產業鏈,塑化產業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宏立電子、金聯建材等新上項目對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正在逐步顯現。
高效農業
高效農業步伐快,素有“蔬菜之鄉”之稱的亭湖區便倉鎮,有集中連片、反季節、高品質、無公害綠色大棚設施栽培蔬菜2萬多畝,先後被省、市確定為無公害蔬菜基地、永久性保護基地,其中“便倉牌”紫長茄、西洋芹、大白菜、黃瓜、菠菜、大蒜等系列30多個品種,被部和省評為無公害農產品。東菜、西禽、中間桑的產業布局特色明顯。蔬菜專業種植已有50多年歷史,有集中連片、反季節、高品質、無公害、大棚設施栽培蔬菜1.16萬畝,擁有紫長茄等8個無公害品牌蔬菜;
桑蠶
蠶桑生產是便倉的重頭戲,擁有高標準連片桑園近萬畝,有4個桑園面積超過1500畝的蠶桑專業村,桑園生態化,品種優良化,年產優質鮮繭3萬擔;便倉的畜禽飼養、淡水養殖、雜交稻制種、花卉種植等產業優勢也十分明顯。
蔬菜
便倉鎮地處鹽城市南大門,素有“蔬菜之鄉”之稱,20世紀60年代就被省、市列入
菜籃子工程。全鎮蔬菜複種面積達17500畝,年畝平純收入5000元以上,高的達萬元以上,年產蔬菜20萬噸。
便倉鎮的大棚蔬菜種植歷史長達四十多年,是鹽城市乃至蘇中、蘇北地區蔬菜生產的“搖籃”,已被市政府列為全市永久性保護基地,該鎮現有集中連片、反季節、高品質、無公害綠色大棚設施栽培蔬菜上萬畝,從全鎮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上市,時令菜、反季節菜產銷兩旺。為確保全鎮蔬菜產得出,賣得好,成立了蔬菜協會,培植專業經紀人隊伍200多人,銷往
上海、
無錫、
蘇州、
南京、揚州等大中城市,平均每戶銷售收入達40000多元,純收入20000元以上。2006年以來,隨著全市“雙百工程”和該區“一三五”工程的大力實施,該鎮以實施無公害蔬菜建設為契機,加大創建品牌的力度和高效優質蔬菜的引進力度,先後新建成無公害綠色大棚600座。通過農戶組織成立蔬菜專業產購銷合作社,該鎮的紫長茄、西洋芹無公害生產基地,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擴大銷售渠道,已形成一定產業特色。合作社生產的反季節西洋芹產量高,香味濃,在省內農貿市場小有名氣,產品供不應求,已初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經營。
1999年全鄉生產蔬菜20萬噸,生產總值達1.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3.3%。便倉鄉蔬菜生產由來已久,自1984年開始棚室蔬菜生產逐年發展,特別是近幾年隨著農業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大力推進,該鄉發揮本地優勢,大做“菜”文章,圍繞“基建大投入,生產大規模,檔次大提高,銷售大市場,經營大效益”的思路,大抓“主菜”經濟,初步形成了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全鄉先後投資5000萬元,建成標準化日光能溫室16座,16畝;鋼架大棚12000座,8500畝;竹木中小棚5000座,3000畝。投資500萬元建成一個年交易量達20萬噸的蔬菜批發市場。投資500萬元建成年加工能力2000噸的蔬菜製品加工廠一爿,200噸冷藏庫一座。投資500萬元新建橋樑、涵閘45座。蔬菜生產區內水、土、田、林、路綜合開發,溝、渠、橋、涵、閘配套齊全,澇能排,旱能灌,田成方,樹成行,路通車。全鄉西紅柿、茄子、青椒、大白菜、西洋芹、絲瓜、黃瓜、苦瓜、西藍花、香椿、西葫蘆、包菜、花菜等6大系列30 多個品種,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上市,時令菜、反季節菜產銷兩旺。除供應本省各大城市外,還遠銷上海、浙江、安徽、山東、北京、黑龍江等地,深受消費者歡迎。便倉鄉棚室蔬菜之所以能夠得到迅猛發展,關鍵在於位置突出,著子過硬,措施得力。
旅遊資源
後勁足。擁有古青色馬道、
卞氏宗祠遺址、極樂寺、千畝楠竹園、
枯枝牡丹園等眾多人文景觀,便倉的枯枝牡丹已有七百多年歷史,以奇、特、怪、靈著稱於世,堪稱一絕,“枯枝奇艷”被評為鹽城新十景。便倉充分發揮旅遊資源優勢,把旅遊產業作業一項新興的支柱產業來抓,擬定了枯枝牡丹風景旅遊區建設規劃,已逐步實施,新建墨香閣、奇葩軒等10多處景點,投資1億元的生態休閒觀光項目正在加緊建設。
2009年年初開始,便倉鎮始終將項目建設作為組織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按照“月月有項目簽約,月月有項目開工”的要求,對已簽約項目採取得力措施,確保其又好又快向前推進,為鎮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
社會發展
集鎮建設亮點多。新改造的倉中路、新建的花園路、倉南路,綠化、亮化、美化、淨化,三縱六橫的交通網路已經形成;現代通訊、
金融服務、賓館餐飲、娛樂休閒、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商貿活躍人氣旺;正在開發建設的花園小區設計新穎、風格獨特、設施一流、環境優美,小橋、流水、綠地、遊園相得益彰,具有濃郁的現代生活氣息。
歷史傳奇
名卉傳說之一
便倉鎮稱“枯枝
牡丹之鄉”,此名卉傳奇眾說紛紜,盛廣有三。一如《鏡花緣》中載:唐代武則天為慶賀登基,責令百花隆冬齊放,唯有牡丹仙子玩誤御旨,引怒武后,遂將宮中二千株牡丹用火灸烤,以成枯枝。《鏡花緣》仍有記載述稱:“如今世上所傳的枯枝牡丹,淮南卞倉(便倉)最多,無論何時,將其枝梗摘下,放入火內,如乾柴一般,頓可燃燒。
名卉傳說之二
元朝末年,少年卞元亨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一虎,嘗其智勇,吳王張士誠官以兵馬大元帥。士誠敗,元亨隱退便倉,途中
馬鞭丟失,遏一花鹿,口銜枯枝,跪倒馬前,元亨取其枯枝,策馬而歸,至便倉家園,插枯枝於地,遂為枯枝牡丹。
名卉傳說之三
傳明朝有一伍佑鹽官楊應廣,悉元亨遺戍,知牡丹奇異,醒愛之靈氣,隨
移植官署,仍栽而不活,只得棄之,卞氏後裔復取,栽至原地,競枝舒葉茂,生機勃發。
牡丹花其源追溯
追溯其源,此花靈根乃原主人——卞濟之,宋未任陝西參知政事時所植(1988年出土文物石件記載)。宋亡後,濟之將此花從國府園中移紅白二本植於姑蘇楓橋鎮,後為避世又從姑蘇退隱東溟(今便倉),其花隨主人遷移於古鎮一便倉。到了元末,濟之嫡孫元亨——被吳王張士誠委以兵馬大元帥(簡明歷史辭典145頁記載),乃愛其花,1367年9月士誠敗(簡明歷史辭典124頁記載),元亨解甲隱退於便倉,將原植株二本分成十二株,至此奇花名噪鄉里。明太祖愛卞元亨文武才能,曾三請其而不出,太祖元璋怒,元亨被遣遼東充軍十年,此間牡丹總不放花。赦歸,又重放異彩,滿園紅花。1984年又從洛陽、荷澤引進各類瓣型76個珍品牡丹,10多種顏色,新辟一園,加上遍植各種奇樹異草,把偌大的枯枝牡丹園裝點得如入仙境,成了蘇中、蘇北的一大人文景觀遊覽勝地。
枯枝牡丹園的前世今生
便倉鎮在鹽城市以南,距鹽城市老城中心約20公里,緊鄰鹽城城南新區。小鎮方圓不足10平方公里,人口不過萬。這裡卻以枯枝牡丹的獨特秀色,飲譽古今。市區有12路公交直達。
每年穀雨前後,賞花的人如潮湧至,萬人同賞的場景已經是尋常事情,轉悠在榭閣樓館之間,移步於堂室軒亭之中,右觀枯枝白牡丹心淨而思,左賞枯枝紅牡丹暖流於心。保存了稀世珍品,蔚為奇觀。
枯枝牡丹園中的牡丹,最稱奇的一點就是枝梗乾枯而花開鮮艷,外表看上去十分乾燥的枯枝之上卻能開放美麗的花朵,堪稱一絕,如果你將其枝梗摘下,放入烈火之中,這枯枝會如乾柴一般,登時就可以燒著。
這一奇花還被李汝珍寫進小說《鏡花緣》,據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回所述:無論何時,將其枝梗摘下,放入火中,如乾柴一般,登時就可燒著。每逢花盛時節,這園中的鮮花恰似胭脂凝成,美艷潤澤,芬芳馥郁;那繁密厚實的葉片,也青翠欲滴。然而其枝梗呢,卻如搖曳在寒風中的枯枝,憔悴欲朽,若折取一枝,劃根火柴即可燃著。
又正如《卞氏宗譜》記載:牡丹品類不一,此獨以枯枝別之異不在花也,骨則破裂,皮則粗皸,爪之則乾枯,折之則脆。枯枝牡丹還有一奇,本系春花,有時卻在深秋或初冬時節,竟傲霜鬥雪,忽放紅花,更引得遊人競賞,車馬頻喧,不禁詠之,說之,序之,銘之,贊之。
清代小說《鏡花緣》記述道:“如今世上所傳枯枝牡丹,淮南便倉最多。 ”被譽為花中之王的牡丹,歷來薈萃於洛陽,為何便倉小鎮卻也生產牡丹?
尤其以為神奇的事是,枯枝牡丹正巧盛開在新中國舉行開國大典之時。還有一年,竟開在歡慶我國於聯合國恢復席位之際。這當然是純屬巧合,但人們卻藉此來抒懷,贊其為神花。海水三千丈,牡丹七百年。這是老將軍張愛萍為重建便倉枯枝牡丹園而題的楹聯。形象地概括了枯枝牡丹的變遷。說到便倉枯枝牡丹的變遷,不可不提及它的原初主人,即卞氏家庭的先祖卞濟之。
枯枝牡丹園所在的位置,歷史上是卞氏家族的宗祠遺址所在地。卞濟之是枯枝牡丹靈根的主人。卞濟之曾任陝西參知政事。宋朝滅亡後,他將此花從國府園中移紅白二本植於姑蘇楓橋鎮,後為避亂退隱東溟(今便倉),其花也隨主人遷移於此。至元末,卞濟之的嫡孫元亨於張士誠兵敗後解甲隱退,將原植株二本分成十二株,從此奇花名噪鄉里。
卞濟之將牡丹花從西安移植到蘇州,後又被移到了便倉,才有了如今的枯枝牡丹。
《
鹽城縣誌》和《卞氏家譜》對此事都有記載:“卞氏始祖取紅白兩色牡丹之意,是植花明志。取紅者,以示報國赤誠忠紅;取其白者,以示為官清正廉潔。”原來,卞氏千里迢迢不辭辛勞地帶回紅白兩色牡丹是為了警示自己和後人,永遠精忠報國和清廉為官。
卞氏的這兩株枯枝牡丹後來被卞濟之嫡孫卞元亨繼承。元末明初時,卞氏家族傳到兩淮鹽運使卞仕震時,幾乎要絕後的卞仕震年過半百才生了一個男孩子起名卞元亨。卞元亨聰明過人,能詩善文、詩詞音律樣樣精通,吹拉彈唱都是行家裡手。而且,卞元亨長得虎背熊腰、高鼻闊口、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一隻猛虎。劉兆宏說,卞元亨就是《水滸傳》中武松的原型。“施耐庵是興化白駒(今大豐白駒人),與卞元亨是表兄弟。張士誠起義時,施耐庵參與謀劃。後因張士誠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拂袖離去。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後還舊故里,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卞元亨則被作為梁山好漢行者武松的原型寫進了這部不朽之作。
原國防部長張愛萍為該園題寫了“枯枝牡丹園”的橫額和“海水三千丈,牡丹七百年”的楹聯。另外便倉牡丹園中還保留有宋、元、明、清時期的牡丹11株(其中有一株還是最早主人栽植的),據今已經有了七百多年的歷史,通常植物生長過四百年的就能稱之為寶了,所以便倉牡丹園中的牡丹猶為珍貴。
現如今,枯枝牡丹園全部建成,共有兩堂兩室五軒十二亭,分設有32處觀賞點。凡是新景點,悉依照《鏡花緣》中眾姐妹的芳名而命名。如:探花、暗香、疊采、攬秀、倚霞、仙葩、毓秀、齊芳、臨芳、沉香等12亭,含芳、扶綠、倚香、勁節、奇葩等五軒;芳名、群芳兩堂;延春、清香兩室。此外遠芳榭、韶華樓、冠芳館、留春廊等建築也應運而生。整個建築面積將達2000多平方米,亭軒相連,堂室相通,而榭閣樓館是八角迴廊環繞。煙霞在綠蔭如蓋的石山溪水之中。春回時節,鳥語花香。有山有水,有亭有閣,綠蔭如蓋,鳥語花香。古鎮便倉,今後的發展必將如同牡丹一樣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