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蝕基面又稱侵蝕基準面,是指河流下切侵蝕的界限或限度。河流下切往往受一定基面的控制,侵蝕和堆積在這個面上達到平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侵蝕基面
- 外文名:Erosion base
- 別名:侵蝕基準面
- 解釋:河流下切侵蝕的界限或限度
- 衡量:侵蝕停止或侵蝕與堆積達到平衡
- 舉例:海面
釋義,形成與特點,
釋義
侵蝕基面(erosion basis)又稱“侵蝕基準”,指控制河流下切侵蝕的基準面。河流下切侵蝕的深度可在海平面以下,但海平面對河流侵蝕深度仍然有著控制的作用,故海平面是入海河流的侵蝕基面。大陸上河流侵蝕作用普遍受到海面的控制。所以常把海平面作為普遍侵蝕基面或終極侵蝕基面。流域內還存在著一系列局部的或地方的侵蝕基準面,如堅硬岩坎為其上游水的侵蝕基面,主流的水面為支流的侵蝕基面,由於岩坎會蝕低,主流水面易變化,所以地方侵蝕基面又稱暫時侵蝕面。
形成與特點
指河流垂直下切侵蝕的界限,在這個面上侵蝕停止或侵蝕與堆積達到平衡。河流下切侵蝕的限度,往往受某一基面所控制。就一條河流各河段而言,一些堅硬的岩坎、湖泊與河流的匯口等,起著暫時的、局部控制河流下蝕的作用,因之這種岩坎、匯口就稱之為地方侵蝕基準面。對於終止於內陸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們的終極侵蝕基準面。對所有人海河流而言,海面起著控制整個流域水流的下蝕限度,因此海面也是終極侵蝕基準面。由於海面或湖面本身並不固定,因此有人建議把河流作用停息,並為海浪過程和湖浪作用所代替的那一點稱侵蝕基準面。實際上較大的河流,在人海或入湖以後並不立即停止侵蝕,在一定範圍內還能繼續切蝕海底、湖底形成水下河谷形態、稱湖底或海底河槽。這是由於異重流作用和河流有一定的慣性,動能並不立即消失的緣故。實際測量中也發現許多大河的離海很遠的河段上,由於渦流的侵蝕作用,在河床中常形成深槽,其底部的高度可以比海面低很多。在長江、西江的峽谷中都有這種情況。也有許多河流由於攜帶的泥沙極多,所以在遠離海邊地方就已喪失侵蝕力而轉向大規模堆積。但總的來說,海面仍不失為入海河流的侵蝕基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