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莊村(山西省陵川縣秦家莊鄉下轄村)

侯家莊村(山西省陵川縣秦家莊鄉下轄村)

秦家莊鄉侯家莊村地處平曲線東南部,全村共有153戶,569口人,耕地630畝。

2016年12月,侯家莊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侯家莊村
  • 外文名:Hou Guzhuang village
  • 耕地:630畝
  • 黨員:21人
  • 工作計畫:將廢棄果園變為良田
村鎮概況,歷史沿革,發展經濟,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村鎮概況

秦家莊鄉侯家莊村地處平曲線東南部,由侯家莊、後圪道兩個自然村組成,全村共有153戶,569口人,耕地630畝,黨員21人,其中女黨員3人。支村兩委成員5人,支委3人,交叉1人。
2009年以來,侯家莊村黨支部帶領全體村民建水池、挖渠道,投資近百萬元率先完成了安全飲水工程,破解了飲水難。
2010年伊始,村黨支部又把村西的廢棄果園改造項目列入了本年工作計畫,將廢棄果園變為良田。

歷史沿革

侯家莊是陵川縣秦家莊鄉東南部的一個小村子,有104戶、420口人。明清到民國,這裡從挖鐵礦起步,轉向冶煉和經營鐵貨生意,成長起“同興”、“同盛”兩家字號,吸引了南來北往的客商。從現在村莊裡存留的一村高堂大院的豪宅,可窺見當年生產、經銷鐵礦石、冶煉鑄造和經營生意。
侯家莊建莊於明代,祖上從洪洞的老槐樹下遷徙而來,祖上弟兄三人分為三門。清朝時,從冶頭遷來一侯姓人家,認親為一家,排為四門。後來侯家莊發展成一個多姓村莊,以侯姓最多,秦姓次之。
侯家莊坐落在大山的半坡上,土地瘠薄。飲用水靠村莊周圍的水井,出水量都很小,旱年的春天根本不夠用,常鬧水荒。然而,就在這樣一個窮鄉僻壤的地方,侯家莊的舊建築卻頗為壯觀,堪稱一村豪宅。

發展經濟

侯家莊從明代起,就開始工商業活動了。最初是挖鐵礦石。侯家莊西岸上和東嶺腳的地下,有儲量不大品位卻很高的鐵礦石。據晉城鋼廠的技術人員於1988年聯營開採時說,含鐵量在80%以上。現在,鐵礦石早已采空,但仍有村民在遺落之處刨挖。礦主們掙錢後,先修起了南院和北院。最早採挖的鐵礦銷往高平方向。礦主們在挖鐵礦賣鐵礦的生意中,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秦姓首先請進冶鍊師傅,在村東建起煉鐵爐。這個地方,現在叫爐坡、河爐上。煉鐵賺錢後,秦姓修起老後底院、北頭院,在西火、蔭城經營鐵貨,起字號為“同盛”。侯姓在河南通許縣經營鐵貨,起字號為“同興”。村上流傳下來一句諺語:“南同興,北同盛,比不上西岸上的硃砂洞。(河南通許在陵川的南面,西火、蔭城在陵川的北面)”硃砂洞指鐵礦窯。說明這座鐵礦窯儲量大,礦質好,銷路很好。鐵礦石之所以銷路好,是因為這時陵川的好多地方,冶煉鑄造業崛起,形成比較大的氣候。僅從現在仍在使用的一些村名、自然村名和地名上,就可窺見一斑:北冶、冶則、冶子、冶頭、冶南、冶番底(現為野川底);爐家、馮家爐、南爐上、北爐河(後串音為北路河)、南爐河、爐山(後改為魯山)、嘉爐鋪、(後改為嘉洛鋪)、爐河溝;拱池、拱山底(拱,本地人對鐵礦石的俗稱)。據縣誌辦考證,過去帶“爐”、“冶”、“拱”、“窯”等與採礦業、冶煉鑄造有關的村名,多達180多個。
侯家莊先人們的創業史,由於時間跨度較大,已不可細考。只可粗略知道,起初挖鐵礦石,後來一些人家轉向冶煉,再後來,出現了好多走到外埠的經商戶。至民國時,侯家莊人共在4省11地開拓出14家商業碼頭。
侯家莊24個院落,其中有8個院子的大門上,掛有官賜牌匾。老後底院秦家大門上,掛的是朝廷所賜刻有“恩榮”二字的滾龍豎匾和地方官府贈送的“國恩家慶”橫匾。北院大門上掛的是地方官府所題“盛世奇英”橫匾。裡頭院和新屋上院掛的是“貢院貢員”橫匾。皇家、官家之所以賜匾給這些大院的主人,是因為這些人家都曾經拿出為數不菲的錢財,為國、為地方、為民紓難解憂,或者為辦學興教等出過力,有過善舉。至於掛“貢院貢員”的橫匾,應該是在會試中考中出過貢員。

歷史文化

侯家莊共有24個院落,有4個院是狀元插花式的二進院,多數是四合頭或七裹三院落,里外全部是青磚二層樓瓦房。房子的高度,都在1.8至2丈高。院院都是青石或片石鋪底填壕,細鑿的青石做根基,青石廊階磚鋪院。門梁大都是三磚厚的砂石通腰;窗和樓窗的窗台石也都是兩磚厚的砂石。而本地是沒有這種質軟而韌性的長條砂石的。
侯家莊順山勢坐東朝西而建,不知有意還是無意,布局呈模仿象徵吉祥的鳳凰體形。村的最頂端,也是最高處,有兩院房屋作為鳳凰頭。往下是近百米的排洪溝,因為此段坡最陡,就用大砂石砌設,並用石灰勾縫,意為鳳凰頸。靠近鳳凰身的地方,用磚石修起拱形涵洞,洞內流水,洞上看景,一舉兩得,俗名小橋上。從小橋上順坡(河)而下約150米處修有一座閣,意為鳳凰的尾部。閣內行人、排洪,閣上敬著“奶奶”,百姓俗稱閣路上。從小橋上至閣路上,很明顯的就是鳳身,也是村莊的主體。鳳身左右有北廟、南廟、北院、南院、垴院、山門垴院、小場院、老街門院、老後底院、北頭院、裡頭院、外頭院、叉拉院,組成鳳體與鳳翅。閣的偏下左右側,各有相對稱的3座院落,名為新屋上院、底南院、底院、當中院、舊院、新院,為鳳凰的腿和爪。整個村子,遠看酷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
與豪宅建築群相匹配的是,侯家莊各家的“陰宅”修建得也很像樣。各處墳地,葬著約有十六七代人。其中有碑樓、望柱、石門、石閘、雙復雙圈的就有14處,且古木參天。侯姓頭門松樹墳的松樹,遮天蔽日,粗得一人抱不住。廟底秦姓葦池墳的國槐,四人才能合圍,1958年被砍伐。北頭秦姓墳的柏木棺材,板厚達6寸。
民國年間,侯家莊名氣很大。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出陵川縣城北門,侯家莊生意第一,文人第一,房舍第一。

風景名勝

侯家莊的一村豪宅,只是初探,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東西,需要進一步探考。現將侯家、秦家大院的主人是如何聚財發家的資料,綴述如下。
在河南創業發家的侯家大院
“順義成”是清末至民國年間在河南省長葛縣的一個商家字號。該商號的創建人是侯家莊村的侯先有,末代大掌柜是侯先有的三子侯德成。
侯先有生於清同治九年(1870),卒於民國23年(1934)。侯先有有四個兒子,28歲時,帶長子喜成闖入河南長葛,以釀醋為業。光緒三十四年(1908)前後,開始兼營鐵貨,主要品種有晉城、蔭城產的條鐵、釘線、鐵鍋、小板鐵之類。至民國十九年(1930)前後,發展到以經營鐵貨為主,兼營食醋,生意已經形成規模,四個兒子全部參與進來。這時年已60歲的侯先有看到四個兒子都已成才,便將大掌柜大權交給最出色的三子侯德成,自己則返回祖籍。
侯德成接手生意後,每到蔭城訂貨,都是先預付貨款。貨物往河南長葛發落,多雇用八渠村的郎家馬幫從陵川、潞澤的蔭城、西火裝上鐵貨,然後從陵川東部的白陘古道運到河南的薄壁、博愛、新鄉等貨棧,再用馬車拉到黃河岸邊,裝船渡河後,再經鄭州貨棧運到長葛。每次進貨,侯德成都是先支付馱運戶3至5個月的運費。八渠馱運戶和沿線貨棧的人說,他們遲早欠著三東家(侯德成)的錢。後來,鐵路修通,才改用火車直接從新鄉、天津、青島進貨。
由於講信譽,善經營,侯家在河南長葛的“順義成”生意越做越大。據說,賺的銀元是用好多隻大缸來裝。
清代,侯家僅住著9間又低又窄的平房。清末民初,侯家修起了第一個四合院,有20間住房,全部是淨面青石安根,青石廊階,里外青磚,院子也用青磚鋪地。院中有花牆,就連廁所的牆也是青磚砌築而成。侯家還在河南長葛縣的東關,連買帶修發展起一處鄰街大院,有住房、庫房32間,其中門面房5間。此時的侯家,家大業大,在河南長葛很有名望。
侯德成還是一個熱心為國出力的人。1951年,長葛要辦電燈公司,縣長姓孟,是山西陽城人,動員侯德成為電力建設出點力,侯德成沒有推辭。1952年電燈公司竣工,工程的所有資金全由“順義成”支付。
侯德成曾經給三個兄弟與侄子們算過一筆賬,1952—1954年所繳的稅金,能修一個34院的新侯家莊。1955年公私合營時,侯德成和兄弟子侄們,無條件地將所有資產充公,而不是入股。而且,侯德成將1951—1953年買的公債票據,用大床單包起來,親自扛著送到銀行充公。
新中國成立後,侯德成被選為長葛縣商會會長、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於1968年逝世於河南長葛。
掛著朝廷御賜匾額的秦家大院
秦家大院的主院,在村裡的俗名是“老後底院”,為三進院,共31間房。其中二進院、三進院較為講究,有儀門、旁門之分,一般人只能從儀門兩側的旁門進出,不得走儀門,只有有身份的人來時才開儀門。正房的屋脊安有“獸頭鋼叉”。據說,沒有相當的身份與地位,鋼叉是不能隨便安的。一進院也是最外院,就地勢依山擋起圍牆,牆上嵌有拴馬環。院東有石碾一盤,院牆依山用大石砌築,大門用青磚修成。大院南側,有戲樓一座。主院的南邊,新修了一七裹三院,共13間,房高2丈,院外有3間磨坊和一盤石碾。在主院大門南邊,修有“貞節牌坊”一座。與老後底院西緊連著北頭院狀元插花式二進院33間,是秦家在清代修建的住房建築。此院房比老後底院的房稍低一些,可建築結構、風格和用料都相當講究。此院坐東朝西,大門漆彩,大門外隨地形設有砂石台階,院內青石鋪院,後院有後門通過,石灰砌圈的窯洞頂上的祠堂和戲樓相連,整體上與老後底院接通。
與村里其他豪宅大有不同的是,秦家大院掛有一塊清朝廷御賜“恩榮”二字的滾龍豎匾。同時,村里人都知道,朝廷同時還賜給秦家朝服玉帶一套。
朝服與滾龍豎匾,是清廷賜給侯家莊秦家祖上的。據說,乾隆年間,朝廷派兵南下平亂,返京途中,路過侯家莊村與德義村中間的山嶺,因糧草盡絕無法前行,紮營於此,向附近富戶求助。這支大軍駐過的地方,後來就被叫作營盤。面對平亂軍隊糧草不濟,秦輔義的祖上慷慨解囊,捐糧草捐錢,為這支軍隊解了燃眉之急。後來,朝廷專門派人前來,賜給秦輔義祖上朝服玉帶一套,豎匾一塊,並賜給按察使的官銜。據說,那套朝服隨去世的秦輔義祖上葬於鄰村德義的祖墳里,土改時期被德義人挖出,已朽成碎片。從墳墓里挖出的柏木棺材板,厚達6寸。朝廷賜的那塊匾額,一直掛於主院大門上端,長、寬各不足3尺,周邊鐫刻著玲瓏剔透的滾龍,中間為翠藍底色,刻著“恩榮”兩個豎寫的金字,落款是“乾隆□年”。大門中間掛著地方官府贈與的“國恩家慶”橫匾。匾寬約6尺,與大門齊寬,高約3尺有餘,落款是“乾隆□年”。這兩塊匾和屋脊上的“獸頭鋼叉”,於“文化大革命”初被列為“四舊”而毀掉,現在大門上仍留有掛匾的鐵鉤。秦家還有一件保存至今的紫砂宜興彩壺,據說也是當時的朝廷賜品。
秦家與朝廷與官衙有此來往,得到了這樣的恩寵,自然引人關注。讓人更感興趣的是,秦家何以有這么大的財富能力,不但修得起高牆大院富麗堂皇的豪宅,而且資助得起浩蕩大軍數目不小的糧草費用?
秦輔義是石井村商號“三義和”的後裔。相傳,“三義和”在河南新鄉、輝縣、林縣的商號、貨棧,規模最盛時,是“騾馱鑰匙馬拉鎖”。秦家人說,秦輔義明代的祖上靠煉鐵起家。侯家莊的村東有煉鐵遺址,約有幾十張爐的地盤,後改為經營鐵貨,僱工經營,主要是民用鐵鍋、條鐵、釘線之類,由此逐漸壯大,成為大東家。
秦家在長治縣的西火鎮,有商用市房一院30間,位於西火鎮鬧市街中心的老河口;在蔭城有北街半條街;在長治南街有5間市面房。“文革”前期,秦家將西火市面房賣給了西火供銷社。
秦家發展到秦輔義輩,開始轉行改學中醫,行醫鄉里,至今已有四輩人。秦輔義之子秦光躍,又名勤旭,光緒八年(1882)生,1953年卒,醫術高明,尤擅長醫治傷寒,坐診於平城鎮,常有人備轎或牽驢請他去看病。
秦家大院的往事,已經不可能詳盡知道。但是,大院也是一種無聲的訴說,告訴我們這些後世的人,秦家的祖上與後來一代代的人,眼光從黃土地移出來,轉向工、商,而且腳步邁向了本土之外,聚攏四方之財。而且,時刻恪守著勤苦進取、誠實守信、愛國愛民的經商德本。這些精神,與山西的晉商精神一脈相承,是我們共同擁有的巨大歷史財富與精神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