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侯宅子村
- 地理位置:棗莊市城鄉結合部
- 面積:114.7公頃
- 人口:1235人
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人物簡介,
概況
境內交通便利,棗莊至費縣省級幹線公路穿村而過。棗莊市公車12路、18路、19路、23路均在此設有停車點。境內駐有市屬自來水公司水廠、酒廠分廠、棗莊汽車駕駛學校、冶金化工局儲運站和區宏通運輸公司等企事業單位。
2000年,全村共有333戶,總人口為123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全村現有梁、吳、付、宋、王、李、張等7個姓氏,其中梁姓最多。全村均為漢族。
建國初期, 全村國民生產總值1802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0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00萬元, 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3∶5∶2。2000年全村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80多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3120元。
該村是全市20強村之一, 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第13名。1989年3月被棗莊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文明單位” 稱號;1996年7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村鎮建設明星村”稱號;1997年12月被中共棗莊市委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並連續4年獲此殊榮。
大事記
1949年2月12日,村民王德美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0年2月,王廣銀組織4戶村民成立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小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66年4月,成立中共侯宅子村第一屆支部委員會,張化舉任書記。
1978年,辦起了汽車隊,組建第一支建築隊、運輸隊、裝卸隊。
1983年,建變壓室1處,安裝50千伏變壓器1台,使全村90%農戶通電。
1986年,投資32萬元,建成村委會辦公大樓。
1987年,購進46部農機具,包括推土機1部,收割機4部,打麥機6部,拖拉機4部,鏟車2部等。
是年5月,投資40萬元建加油站一處。
1988年,投資30多萬元,建洗煤廠。
是年7月,投資42萬元,建成六配套、高標準、占地20畝的教學樓。
1989年3月,沿五岔路口建起一座綜合樓,共42間,用於租賃經商。
1989年4月,通街道10條,全長1020米,路面硬化,路邊綠化。
1991年,糧食畝產突破千斤關。
1994年,建環保焦廠1處,年產3萬噸焦炭。
是年,侯宅子村建成小康村。
1995年10月,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肖寒、棗莊市委副書記秦堯基視察侯宅子村,召開座談會。
1998年3月,36戶村民建樓房。
1999年11月,經市政府批准,組建汽車拆解中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 糧食畝產不足40公斤。1950年2月王廣銀回響中央號召,帶領4戶農民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1952年,全村先後辦起了2個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當時挖井2眼,修攔河壩2條,蓄水2萬立方,糧食畝產達到80公斤,總產7200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200公斤,總產24180公斤。2000年全村糧食平均畝產310公斤,總產48000公斤。建國初期農業總產值為0.18萬元,1978年為80萬元,2000年為260萬元,比1999年增加12萬元。2000年,全村經濟作物總收入8萬元。
第二產業
村辦工業始於1976年,當時建起洗煤廠、焦廠各一處,從業人員82人,收入不足萬元,因各種原因時乾時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帶領村民抓住發展機遇, 自1986年至1989年先後建起洗煤廠、焦廠、裝卸隊、加油站等4家工業企業, 年產值8900多萬元,利稅200多萬元,上繳村集體30多萬元。1999年,經市政府批准, 組建汽車拆解中心。2000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70人,實現產值85萬元,稅費18萬元;建築業從業人員320人,實現總產值1000多萬元,實現利稅120萬元。
近幾年來,黨總支一班人搶抓機遇,通過內聯外引,建設百畝私營經濟園區,現已有環保焦廠、拆解廠2家企業在區內開工建設。
第三產業
1954年,村里辦起了第一個商店,之後又陸續辦起掛麵坊、豆腐坊,取得較微薄的經濟收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抓住商機,充分利用侯宅子靠近市區的地理優勢,投資1500萬元,在五岔路口建起集旅館、停車場、幼稚園、飯店、車輛維修、小百貨、種子批發、農藥、化肥供銷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樓,年創收230萬元。 既改變了村容村貌,又繁榮了當地經濟,為村民致富奔小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990年,成立運輸隊,利用鄰近市區的優勢發展運輸業,備有載重汽車23輛。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60人,實現總產值200萬元,創利稅6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文化教育落後。建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1958年,投資0.18萬元建起侯宅子國小。1983年,投資20萬元,對國小進行擴建改造,達到了校舍、課桌凳、 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1988年,建起了高標準的教學樓。200 0年投資2萬元,購置了微機等先進教學設備5台(套) ,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恢復高考制度以來, 先後有40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本科13名,大中專27名。1986年投資20萬元辦起了文化大院、 老年公寓,配備了各項文化娛樂設施。成立了老年門球隊,並多次參加省、市、區比賽,均獲得較好名次。1998年侯宅子村被棗莊市人民政府譽為“老齡工作先進單位”。
人民生活
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年人均收入不足12元。建國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村民生活水平斷不提高。1978年,人均純收入80元。200 0年人均純收入312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800元。多數村民已住上了小康樓。全村有程控電話360部,彩色電視機380台,機車360輛,各種機動車362輛。
村莊建設
建國前, 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1957年至1980年間村民在新規劃區建起330戶磚石結構的新房。 1993年至1999年為適應經濟發展,把平房改建為小康樓,先後開通了村內10條大街,總長2000米,並實現了道路硬化、綠化和美化,安裝了路燈, 有2名專職環衛工人負責街道衛生。1986年,投資32萬元,在棗費路北建起了高標準的村委辦公大樓。1996年被棗莊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明星村”。2000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0平方米。2000年又投資80萬元,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80年代初,村民用上自來水,幼兒免費入園,小學生上學免交雜費,對考入高中的學生一次性獎勵300元,考入大學的學生獎勵1000元。村民的“三提五統”全部由集體支付。1985年以來,每個村民每月補助大米30斤,麵粉30斤,憑戶口本領取。1998年以來,對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實行養老補助金制度,每月發放20元。對退職幹部實行最低保障金制度。村衛生室設有高壓消毒鍋、診斷床等設施,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全體村民均能享受到合作醫療補助。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9年2月, 王德美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第一名共產黨員。 1966年4月8日,成立了第一屆村黨支部,張化舉任書記,時有黨員6名。1991年侯宅子村黨支部由郭向才任書記,發展黨員12名。截止2000年底,全村共有黨員55名。 多年來,黨支部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連續6年被評為市中區先進基層黨組織。 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侯宅子村連續4年被授予“市中區文明單位”稱號,1996年被山東省政府授予“村鎮建設明星村”稱號,1998年被市中區政府評為小康示範村。
基層行政建設
1952年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王廣銀任社長。1959年3月,成立人民公社,設立侯宅子生產大隊,劉學桂任大隊長,下設2個生產小隊。1966年7月成立侯宅子大隊革命委員會, 郭向才、劉學桂先後任主任。1987年4月,建立侯宅子村民委員會,設委員6人,李繼田任主任,下設2個村民小組。2000年侯宅子村民委員會由7人組成, 主任梁宗銀,委員付玉鳳、陳學玲,民兵連長付廣永,治保、調解主任付廣勇、 蘇志亮,婦女主任陳學玲。自1990年以來,村民委員會連續6年被評為區級“模範村民委員會”、“先進單位”和“突出貢獻單位”。
人物簡介
鞏振翔 1937年4月21日生, 1952年11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抗美援朝戰場,在一次戰鬥中負傷,榮立三等功。1953年10月退伍後,在本村務農。
馬全友 1942年6月生。197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村民兵連長、鄉經委副主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是全村第一個農民進城務工經商者,先後辦起了汽車大修廠、泉城酒家、市中區青年煤礦。後去海南經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