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芳(1855-1918),泰國僑領,祖籍梅江區灣下,著名“柚木大王”。自幼父母雙亡家貧如洗,後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出洋到泰國謀生。因無意中收留泰國喃邦流浪太子,後在太子幫助下成為著名的“柚木大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侯友芳
- 出生日期:1855
- 逝世日期:1918
- 主要成就:成為著名的“柚木大王”
侯友芳(1840-1908),譜名友晃,諱有芳,號芷馨,清道光二十年(1840)生於廣東嘉應州水南堡待詔約灣下鄉步雲崗上侯屋,為梅州侯氏始祖安國公第二十世孫。他出生的老祖屋,據說原是侯氏十三世祖德成公與鄧姓合建,故其祖堂原奉侯、鄧二姓祖牌,後祖屋為侯氏購得,傳至侯友芳已是第八代,生齒日繁,使得不少族人不得不外出謀生。其父侯立奎就是前往惠州謀生,在侯友芳14歲時客死異鄉;其母熊氏則在他9歲時就已去世。
年少失去雙親的侯友芳,家境更加貧苦,無從上學讀書,只好常年替人家放牛,灣下鄉里風景秀麗的黃竹塘和長崗岃、步崗岃一帶,留下了他年少時的許多足跡。艱苦的環境磨礪了他吃苦耐勞的堅毅品格,淳美的風土塑造了他忠厚善良的性情。侯友芳有三位胞兄:友嵩、友孚、友岩,因為排行第四,鄉鄰遂暱稱他為“晃古四”,諧音一變就念成了“反古四”,成為他的綽號。
有一日,正在長崗岃放牛的侯友芳,忽然看見有人在草叢間爭吵起來,遂上前查看。原來,一位多年未歸的暹羅(今泰國)華僑回來掃墓祭祖,卻因墓地附近雜草叢生而無法確定地界,因此與他人產生了糾紛。常年在此放牛的侯友芳根據所熟悉的情況,馬上上前幫助這位華僑找到了被雜草掩蓋的地界,消除了糾紛。“反古四”其實並不“反頂”(客家話,意為放蕩不羈),華僑對他樂於助人、忠厚誠實的品格十分讚賞,於是徵得他和家人的同意,讓他跟隨自己坐上“紅頭船”遠渡重洋,前往暹羅謀生。
義救太子成巨富
跟隨華僑來到暹羅後,侯友芳被介紹到一家屠宰商那裡做工。在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在家鄉磨練出來的吃苦耐勞精神使他得以立足生存下來。由於他老實肯乾,三年新唐(新到的唐山客)期滿後,仍留在該店繼續做工。後來,他得到一位常客老阿婆的幫助和鼓勵,在山巴(指曼谷以外的外府,這裡指喃邦府)小圩場開設小店,自行經營屠宰生意,後又在鹿坤地方開發樹山。數年之後,一位陌生少年來到店中請求收留,侯友芳見他落魄可憐,於是好心地將他留在身邊幫忙,並對他視如己子。兩人相處融洽,少年感激侯友芳善待關照,就將他認為義父。
就在與少年結為父子之後。數年過後的一天,他在出城賣木材時,看到喃邦王室尋找太子的布告。原來幾年前因王室內亂,太子避亂出逃不知下落,現在政局穩定,遂四處張榜尋找太子。他回到家中無意間和義子說起此事,沒想到義子卻叫他前去揭榜,他自然驚愕不敢,義子卻催促他務必前往。待他揭下榜文,官府隨他前來迎接少年,他才明白原來這位義子竟然正是那位避亂出逃的太子。
太子回宮後,感念侯友芳對自己的厚待,遂接見他問他想做什麼官,篤誠的侯友芳自認沒有為官之才,於是堅持推辭,太子便問他想要什麼,盛情難卻之下,侯友芳指向一片廣闊的樹山,太子就把這片樹山贈予他經營。侯友芳由此發跡,成了家資百萬的巨富,由於其經營的柚木在暹羅喃邦府等地交易特別旺盛,他也因而號稱“柚木大王”。
衣錦還鄉築華第
發跡之後的侯友芳,娶了當地暹羅籍女子韓氏為妻,生下兒女,成家立業,並且在當地聲名鵲起,成為著名僑領。但他名望日隆之時,仍深深思念著生養自己的桑梓故土。據其在鄉後人介紹,光緒六年(1880),他首次回鄉,《侯氏族譜》記載他“迭次回里,陸續置買產業,初在步雲崗建屋乙所”,這就是他在出生地步崗岃上侯屋祖屋右側建造的一座槓式樓房(此屋與祖屋在建設世界客都大道時被拆遷)。光緒十六年(1890),他“於長崗岃復築屋乙座,闊兩堂半四橫一圍龍及斗方,坐北向南”,這就是今年3月被批准為第五批市文保單位的資政第。
樂善好施著功勳
已成為富甲一方的名人的侯友芳,並不滿足於自己享受榮華富貴,而是投入到造福鄉里的善行之中。
他在晚年撰寫的《贈嘗原委》中說,“竊惟今日之世界,商戰之世界也。五大洲通商互市,輪船麕集,鐵路交馳,優勝劣敗,天演公理”。他自謙“僑寓暹國,馳騁於商戰場中,歷有年矣,雖非優勝,幸不致為天演所淘汰”,在“為子孫久遠計”的同時,他說,“古人不朽之業有三:大上立德,其次立功,予雖不敢希古人之萬一,而吾心所欲為力所能及者,亦當勉成一二善舉,盡人生應盡之義務,以勸後來”。這番充滿拳拳赤子之心的話並非虛言,除了致力於家族事務之外,他大力支持慈善事業,他自述說,“施造大乍渡船,並捐三千元為永遠施渡之費;倡建暹國呂仙殿宇,捐資天華醫院,舍藥施醫;或遇歉歲,湊股由暹運米回州平糶,及造橋樑、修道路諸善舉,亦惟盡乎吾心所欲為,力所能及而已”。
侯友芳的諸多善舉,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肯定,他被獎二品官銜,誥授資政大夫,賞換花翎,並予建坊,他所建造的人們俗稱“反古四”的大宅也因此得名“資政第”。據侯氏族譜記載,嘉應州知州關廣槐以“義重鄰封”的匾額贈予侯友芳以示旌表,之後的知州鄒增祜又贈一副楹聯:“闓澤遍梅州,駟馬定高于氏第;榮褒傳梓里,雙鸞遙指鄭公鄉。”
崇祖保族寄深情
功成名就的侯友芳,既深念祖宗庇佑的恩澤 ,也深感家族延續興旺的迫切。早在興建資政第的同時,他就在左側建造了書房一座,因宅第面朝歷來有“小西湖”之稱的黃竹塘,遂取名“西湖書室”。這座私塾依山面水,庭院內有圓形花池、長方形魚池,環境優雅,這裡寄寓了他要兒孫讀書進取的殷切期望。
侯友芳同樣對祖宗恩澤念念不忘。光緒二十七年(1901),侯氏族人合議在省城置買位於廣州府署右邊西公廨左邊(在今惠福西路一帶)嘗館,創辦“南波書院”,他從暹羅贈一千元鼎力襄助。南波書院是紀念梅州侯氏中興六世祖南波公的,堂曰“仰賢堂”。據說,當時前往省城應試的生員和求學的子弟,只要來到書院能報出姓名,背出“安國遷居始粵東,德昇遺下世華榮。居仁直學傳惟吉,六世南波(名珪)萬古隆”的溯源詩,就可以免費暫住,為侯氏子弟們讀書進取提供了極為優越的便利。次年,他又從暹羅函寄四千元,托族弟、舉人侯家驥與族人商議,以其中三千元贈入六世祖南波公嘗,另一千元則置買上市紅杏坊(今梅城十甲尾)屋宇一所,“將廳堂交出合族為祠,安放上代祖宗牌爐,其餘房屋則統歸予子孫住管”,門額題“安國侯公祠”,以表對始祖、梅州文教先驅鄉賢安國公的紀念。
對於為家族做的種種付出,侯友芳也十分虔誠地表達了“光前裕後”的期望,年已六十三歲的他立下碑據,將它鑲嵌在資政第上堂寶壁背牆壁上。他在文中歷數了自己一生的經歷和建樹,深恐“源遠流長,賢愚不等”,為防不肖子孫將產業私行背賣,懇請眾叔侄憑此予以嚴格監督,自己則感恩不盡。
身後榮華任憑弔
光緒三十四年(1908)孟春,風燭殘年中的侯友芳在寫完《贈嘗原委》後,於三月初一日在暹羅旅次逝世,享年六十九壽,謚曰“端惠毅創”。後來,他被安葬於白土堡黃竹坑側跳子尾丁山蛇形,而且在長崗岃六世祖南波公墳左肩設立靈墓,以便後人祀掃。
侯友芳一生有三位妻子,育有七個兒子,其中在暹羅所娶妻子韓氏所生部分兒孫並未回籍,後來中斷聯繫,情況不明,在鄉兒孫至今則發展到二十多戶。其長子侯道坤(諱祖光)是光緒丁亥歲例貢生;第四子侯道吉(名祖蔭,字吉堂),誥授奉政大夫,翰林院待詔銜;其孫侯蘭祥(名仲熙,號蘭汀,侯友芳次子侯道麟之子),是光緒辛丑歲例貢生,晉捐同知,賞戴藍翎,至今侯祖光、侯仲熙所立的兩副楣桿夾石仍完好地豎立在資政第禾坪外。